何智雄牧師
今年上半年我們會一起研讀「申命記」,「申命記」英文 Deuteronomy 的意思是「二讀律 法」,這是根據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而來的。本書主要的信息是:神藉著摩西向那新起的一代以 色列人重新申述祂在過去如何恩待以色列人,從為奴之地救贖他們出來,傳律法給他們,分別他們為自己的子民,可是因著他們多次的埋怨、謗瀆、背叛神,所以都受了審判,倒斃在曠野。現在祂就用過去的事實來教導、警戒、勉勵新的一代,應該記念祂奇妙的恩典和大能的作為,並順服祂的律例和典章,才可以在那應許的美地獲得勝利、福樂和豐富的基業。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六 4~5) 第 4 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呼喚。 「聽」不單是聽見,也要求有回應,更合宜的翻譯是「聽從」。「愛」不單是情感,還要作決定,更合宜的翻譯是「委身」。第 5 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盡」 字原文的意思是用盡你的一切。我們不要自我滿足,在「盡一切」的要求下,要繼續不斷地進深愛耶和華我們的神,但也不要勉強。 所以(六 4~5)更合宜的翻譯是 「以色列啊,你要聽從!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委身去愛 耶和華─你的 神。」 頒布律法的神不是律法主義的神,祂很想與我們建立正常和親密的關係。我們若不是為了愛神而守安息日,那就是把安息日放得比神重要,若為了守律法而守律法,就是律法主義了。神頒布一切律法,只是為了讓我們能盡心盡性盡力來愛祂;律法不過是途徑,目的地是神! 宣德家已踏進二十年了,過往我們的道路有高有低,有起有跌,有喜有悲,雖然在我們面前仍有不少的挑戰,但無論如何,我們仍得以享受迦南美地之福,因為主會繼續與我們同在。 整本聖經告訴我們,祂是那位樂意賜福給我們的主。 當日摩西向以色列人提出的挑戰:「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 ─ 你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 只要你敬畏耶和華 ─ 你的神,遵行祂的道,愛祂,盡心盡性事奉祂,遵守祂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 (十 12~13)弟兄姊妹,今天你願意回應這項挑戰,盡心盡性事奉主耶穌嗎? 何智雄牧師
耶穌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著,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路 17:12~19) 這十個長大痲瘋的人,看見耶穌經過他們的村莊,就與耶穌相遇了。首先,耶穌總是會在我們的生命中,與我們相遇。這並不是意外,耶穌經過那兒並不是「隨機的」,是特意去尋找這十個長大痲瘋的病人。然而在故事結尾,我們會看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與耶穌「相遇」呢 ? 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儆醒,好能夠在耶穌來找我們的時候,認出祂來,而不會忽視了祂。 他們相信了耶穌的話,從遠處的村莊,一步一步地走向耶穌撒冷。就在他們一步一步行走的時候,身體也開始一點一點地復原。這十個病人因此全都相信了。他們看見自己的身體逐漸好轉,最終當他們抵達耶路撒冷時,他們完全康復了,他們雀躍不已。可是,其中只有一個病人,當他看見自己痊癒,就歡喜快樂,並且轉身跑向主耶穌。他大聲呼喊,跪拜在主耶穌跟前,榮耀讚美神。耶穌對他說了深奧的話:「其他九個病人不也痊癒了嗎?他們人在哪兒呢?他們不來榮耀神嗎?只有這一位撒瑪利亞人回來榮耀神嗎?」更意外的是,撒瑪利亞人就是那些正統信仰的猶太人,所輕看甚至是敵視的呢 ! 因為這十位病人全都「信」了,卻只有一位因著「信」而「得救」。是的,因著「信」,他們全都得到「醫治」。但只有一位,因著信而「得救」。 宣德家己經進入二十年了,許多人都曾經在這裡與主耶穌「相遇」,可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與耶穌「相遇」了呢 !可能有些人因著「信」,經已得著他們所要的,所期望的。之後離開了,或是仍舊留下。可是,到底有多少人因著信而「得救」呢 ! 盼望今天我們真正與耶穌「相遇」的,都樂意大聲「同證廿載情」,更樂意同心「齊耀基督名」!願主耶穌得著最高的榮耀。 何智雄牧師
筆者曾看過這樣的分享: 「您好!我是教會義工。星期六上午,教會派發食物,我已為您預留一份,您方便來取嗎?」疫情間,這些故事每天在上演,但我們除了供應食物,滿足他們一時所需,還可以做些什麼呢?我想起《聖經》中那位在井旁婦人的故事:耶穌在前往加利利途中,特意經過撒瑪利亞。就在井旁,祂與一個撒瑪利亞婦人相遇。那時,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素不來往,而且這個婦人的背景複雜,曾經有過五個丈夫。耶穌深知婦人心靈上的需要,祂沒有像其他人那般輕看她、嫌棄她,反而就近她,說出她心裡的恐懼,幫助她面對真正的需要:「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四章14節) 免費派發食物,的確能稍稍舒緩街坊朋友的燃眉之急,但卻不能觸及人在疫情下真正的恐懼與夢魘。唯有讓心靈疲乏的朋友認識耶穌、接受救恩,才能卸下他們心中的重擔;唯有讓他們與賜活水的主相遇,才能令他們得釋放,並且「永遠不渴」。 現代心理學家薩堤爾冰山理論,她將人們分為內、外兩部份,就好像冰山分成水面上和下兩部份。水面上的是行為,水面下則可分成應對方式、情緒、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6個區塊,從自我開始,層層往上堆疊,最後凝聚成應對方式,往上表現成行為。許多時候我們只看見別人外在需要(口渴),但卻不能觸及他內在心底的渴望 ! 耶穌體恤我們的軟弱,祂在《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這樣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這是何等寶貴的應許!當我們向一個又一個街坊分享耶穌的愛,為他們的重擔禱告時,他們當中就有像撒瑪利亞婦人遇見耶穌一樣,心被觸動,流淚悔改,願意相信耶穌,罪得赦免,享受「永遠不渴」的滿足! 弟兄姊妹,有空請來G08,來看 “NEVER THRIST AGAIN” ! 並帶朋友一起來遇見主耶穌 ! 何智雄牧師
「那十二塊石頭,約書亞就立在吉甲,對以色列人說:「日後你們的子孫問他們的父親說:『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你們就告訴他們說:『以色列人曾走乾地過這約旦河;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在你們前面使約旦河的水乾了⋯⋯要使地上萬民都知道,耶和華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們永遠敬畏耶和華你們的神。』」(書四20至24) 立石為記的目的是叫外邦人認識神,並提醒我們敬畏神。這位神是我們生命最終極的主,祂擁有最終的主權。這個立石,同時也是一個行動的記號,立石作為記號的重要意義就是讓歷世歷代萬民永遠記得上帝的帶領與同在,記著上帝如何實現了祂的應許,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也代表著上帝彰顯能力將以色列人平安帶領到河的對岸。 耶穌從2002年11月建立宣德家後,一直悉心看顧、保守著我們,每天都供應我們的需要。2007年宣德家建堂五周年,我們就開始自立,並一起編寫了第一本見證集《片片雲彩》。靠著祂的慈愛,我們不斷茁壯成長:2012年,我們匯聚了大家生命成長的經歷,讓人從《同行十架路》中看見祂出人意外的平安和豐盛的恩典。2017年,我們同心合奏《家.十五載情》,每首生命的樂章都繞樑三日,至今仍縈繞不去。今天是宣德家十九周年的堂慶主日,當我們細心數算主的恩典時,不禁更驚訝祂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 今天正值我們一起邁向廿周年之際,就讓我們一同「立石為記」,以G08的啓用為開始,一起邁進宣德家廿周年。我們把G08室打造成一處全新的聚會點,一處與人與神親近的好地方,無論個人、小組和團契都可以善用這新的地方來安靜默禱、同心祈求,又或可利用它來接待新來賓,更是小組查經和團契聚會的好地方。讓我們全心等候,相信主耶穌會引導我們進入更廣寬的領域、更遼闊的稻田,為祂收取莊稼! 何智雄牧師
約翰壹書三章1-3節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 第1節中,「你看」這兩個字將兩個主要的思想連接在一起:一個是「神的愛」,一個是「神和我們的關係」。「你看」是一種驚嘆!所強調的是「神的愛」,是那「偉大、令人驚奇」的愛!意思是說,神「愛」我們,而祂「愛我們」的結果,就是叫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這是本來所沒有的,但現在因為神愛我們的緣故,便賜給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名份。而約翰福音一章12 節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我們是因著信接待了祂,就成為神的兒女。這個「神的兒女」的名份並不是將來才會得到的,而是現在就可以擁有的,是我們一「信」就可得到的!但詩歌 <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 所描繪的,你又曾否經驗過呢 ? 「在壓力中仍能平靜,在忙碌中仍能悠閑,在失敗中仍能歡笑,在逼迫中仍能屹立,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在絕望中仍有盼望,在冷漠中仍有關懷,在困境中仍有出路,在死亡中仍有生命,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 [副歌] 有福!有福!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 這首歌的副歌一直宣告「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那麼,身為神的兒女,應當用怎樣的態度來生活、來回應神對我們的愛和恩典呢? 約翰壹書三章2節說:「......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我們必要像祂,這是我們的指望。作神兒女的指望就是要像祂,我們整個人的都要像祂一樣聖潔,包括了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弟兄姊妹,你像祂嗎?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六月 2022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