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潮傳道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8-30) 近來青成主日學探討了有關職場的課題,當中包括試探和金錢觀的問題,令筆者亦有所反思。香港人每天生活營營役役,每天辛勞賺取糊口之餘,亦活在社會群眾的眼光之中。社會常以物質、地位、身份定義一個人的價值,年薪過百萬、收入和進升機會穩定、不用出賣勞力的人,總比一個入息不多、工作浮動、出賣動力的人來得「成功」。然後,我們就每天為着「成」「敗」的標籤不斷忘我(甚至是「亡」我)地辛勞。這種意識形態甚至蔓延至教會,我們或多或少會為自己、為他人制定了一定的信仰規條和法則,要求自己「硬守」以得着心靈滿足(的錯覺)之餘,亦用以在心中衡量別人屬靈的「成」「敗」。如此一來,面對社會、面對教會,我們每天都在別人的眼光中戰鬥,我們的生活又何以安然,何以歇息? 然而聖經並未有以「忙碌」視為一個問題,甚至連耶穌本身也是十分忙碌的,反倒叫人反思的,是我們忙碌背後的焦點和心態。 經文背後 「軛」是一種用木製造的梁,用來給兩頭牛拉貨物或幫助犁田。好的軛能更好的「食力」,幫助牛隻更好地完成牠的使命;不好的軛則會成為牛的阻力,可能在完成使命以先,牛已經被不好的軛割得皮開肉爛,甚至乏力倒下。「安息」亦非純粹的休息,乃是叫人在困苦壓迫中得着真正的釋放、自由,甚至在仰望和服事上帝中重新得力。經文並沒有說人生在世,不用負軛;相反,它向讀者表明了一個訊息:要生活就一定要負軛,但選上正確的軛,人就可以活得更為輕省,在信仰中得着安息。 世界的軛vs基督的軛 「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1]世界總是有一套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一句簡單的歌詞「你冇車、冇樓、冇番狗,做咩要拖我手」[2]道盡了時人的價值觀。世界有時會將很多的物質看為基本的需要,又會刻意放大名利、地位,叫人用盡上帝所賜的時間來滿足世界浮動的標準。然而當我們將所有成就和安全感都建基於這一切時,我們的心靈又會否只是步向更大的迷失和壓抑? 筆者作為一個窮苦青年,也不否定人需要為住屋、前途有所計畫,然而作為一個基督徒,我相信上帝並不會追討我有沒有置業買樓,反倒是在意我如何運用衪所賜的生命,負衪的軛,學習基督的樣式,以信靠、順服、仰望、知足過我的生活。在各種努力以後,我信一切有上帝的供應和美意,就甘於接受。不論自己在貧富貴賤的處境下,依然能以生命影響生命,教我更懂得學習享受生命、凡事謝恩。相比世界的軛,基督的軛更能教人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永恆價值,叫人得着滿足和自由。 耶穌時代的人,忙碌於打理和追求自己的生活,為世界的軛無視了耶穌所行在他們身邊的神跡奇事和教導[3];我們今天,又是在為誰負軛? 法利賽式的軛vs基督的軛 若我們細心理解經文的後續講論,就會發現本段經文令人沉重困苦的軛,不單是指世界的軛,更有可能是關乎信仰中法利賽式的困鎖。 馬太福音的作者在後續經文論及到法利賽人質問耶穌,有關祂的門徒在安息日中掐麥稔來吃的情況,在律法上安息日是禁止工作的,法利賽人的指控看似有理,然而綜合前文後理,耶穌的回答卻指出了他們的盲點:他們盲守、甚至扭曲律法,不單是將枷鎖套在別人的頸上,成為他人的負擔,反倒更是令律法失卻了它原有的意義---叫人得見守約施慈愛的上帝,讓人在上帝所賜的自由中,主動熱切的以合乎上帝心意的方式,敬畏上帝,回應上帝的恩典。 今日的基督徒,我們都不再會拘泥於死守舊約的律法,然而律法主義和法利賽人的影子似乎在今天的教會中依然存在。猶記得昔日曾經有青年人向我「打小報告」,說那位團友沒有守十一奉獻、那位導師主日沒有崇拜等等[4];數年前又曾經歷過有肢體打着神的名義和聖經的金句,「強行鼓勵」肢體支持和投身於他們看為有意義或感動的事工[5]。筆者是很欣賞肢體憑着信心,通過金錢、事奉、或個別方式回應上帝的,然而有時若將個人的信念或方式,過於強加於別人身上,而漠視了對方的信心的程度、處境和想法的時候,我們或許有重蹈法利賽人錯誤的危機。 基督信仰打從本質上就是叫人因着主基督的緣故得自由、得釋放的信仰;就是要作奴僕,我們也是作基督的奴僕,而非某形式、某傳統的奴僕。安息日本來就叫人從繁瑣中得釋放,專心仰望上帝,激發熱心,重新得力的日子。我們又何以再以法利賽式的困軛,阻擋人在屬靈生命中得享安息? 上帝擁有君尊,卻不是嚴苛的獨裁者;上帝對子民有教導和要求,卻不是嚴刑峻罰判官;上帝有其不可侵犯的神聖,卻是關愛眾兒女,與眾兒女親近的父親。面對我們偉大而親愛的上帝,不論是待人待己,也盼望我們不要將信仰矮化為一堆冗贅的形式、規條和責任,而是彼此激勵,帶着熱切的心學習基督的樣式,甘心地跟從祂腳蹤之餘,亦彼此體諒和尊重,同心展現出我們所信上帝之美善和真實。 [1] 傳道書4章8節 [2] 歌詞節錄於《農夫 - 愛似林一峰》 [3] 馬太福音 十一16-24 [4] 可參「經律主義」 [5] 可參「神律主義」 葉翠筠姑娘
轉眼間,作為母親已有五個月的時間,感恩兒子希信是一個很「孝順」的嬰兒,他約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已戒夜奶,讓母親可有較足夠的睡眠。希信臉上現常掛着甜美滿足的微笑,非常可愛,謝謝大家的代禱記念。很多長輩跟我說,要好好將此刻的甜蜜保存著,他日孩子長大後,就會與父母頂嘴,令你痛心。教養子女是為人父母者最關注,也是最感頭痛的問題,許多父母對子女簡直是束手無策。作為牧養少年的傳道人,我常常都聽到父母對子女的擔憂:既擔心他們學壞,又擔心他們的學業成績不達預期,壓力太大,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在此與大家分享一封新加坡校長給家長的信,内容提到「在眾多的學生中,裡面會有一位完全不懂數學的藝術家,會有一位對歷史毫無興趣的企業家,會有一位對化學毫無感覺的音樂家,會有一位視體力比物理重要的運動員。如果你的孩子在考試中有好成績,那很好;但如果他們考得不好,請告訴孩子:沒關係,那只是一場考試,人生中還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 父母對子女的愛,本該是無條件的,無論他們考幾分,父母依然愛他們,正如那位新加坡校長在信中最後的叮囑:「成績並不代表一切,請不要以為醫生或工程師,就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人。」上帝造人,各有不同,聖經教導「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127:3)作為父母的,只需作一個忠心的管家,尊重孩子們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個體,用開放的眼光去仔細觀察每一個子女的特性,然後按著他們的特性鼓勵教養他們,協助他們有不同的發展,按著上帝所賜他們的恩賜、才幹去栽培他們,並持續的陪伴孩子去征服世界上所有的困難,陪伴孩子了解千奇百趣的世界,陪伴孩子慢慢長出一對堅強的翅膀,陪伴孩子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而作為牧養青少年的傳道同工,我盼望信仰能連結於每個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會以禱告將他們的一生交託在神的手中,讓Sunday Teen地每一個孩子從小開始,便學做個愛主、事主、一生走在神的旨意中的人。 最後還有一項溫馨提示:今日午飯時間(下午1:00-2:00),在一樓活動室將有少年家長祈禱會,盼藉此聚會讓家長們了解Sunday Teen 地近況及將舉行的活動,亦歡迎家長與導師交流、互相代禱。最後,雖然今年母親節已過去,但今天仍是特別的日子:520(普通話:我愛你),就讓我們繼續對所愛的家人表達愛吧! 吳開甜傳道
最近重溫約翰福音十一章一段我們頗熟悉的歷史事件,就是拉撒路死而重活過來的故事,其中一句話使我感希奇,就是耶穌對著門徒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約11:9-10) ,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要門徒珍惜白天的時間作主的事,或好好地運用白天的時段,但仔細看耶穌面對馬大和馬利亞差人來找祂去醫治拉撒路的表現,就出現矛盾現象,這使我感到希奇。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使我感到矛盾的因素: 馬大和馬利亞打發人去找耶穌醫治,人病重,才會讓人舟車勞頓走一天路程去找神醫; 耶穌說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耶穌為何說出這句話呢?相信是因那些被差來的人的語調和神情,給人事情緊急嚴重的感受; 按經文的時間陳述計算,拉撒路死的那天,正正就是人找耶穌求醫治拉撒路的那天。所以,我很相信那時拉撒路的病情是相當危急的,大家同意嗎?但耶穌當時卻仍留在那地方多兩天,好似祂不太體貼馬大和馬利亞為著拉撒路病重而焦慮的心情,耶穌的表現正與祂前文提到的教導(約11:9-10)矛盾,也使我感到希奇。 弟兄姊妹!表面上耶穌的話與祂的表現有矛盾,但原來並非如此,約翰福音10:29-32和約翰福音11:8,14-15就把疑點弄清楚了!原來,耶穌先前在猶大地被猶太人用石頭打,因為他們覺得耶穌說了僭妄的話(耶穌說祂與父神原為一,表示祂等同神。參約10:30,33)。這場面相信耶穌的門徒們都清清楚楚看見,且感到恐懼,所以我推斷耶穌不立時去醫治拉撒路,其中一原因是祂體恤這群門徒的恐懼,憂慮猶大人再拿石頭打祂,使他們同遭殃,相信耶穌不想與猶太人的衝突那麼快到如此白熱化;但同時,耶穌要門徒認識到,他們跟隨的夫子就是生命的主宰,也是按著父神的旨意而作的人子。故此,耶穌在 約11:9-10的教導中,目的就是要門徒、我們及世人珍惜時間認識主、爭取時間去完成神託付的使命。感謝主賜給我們智慧和悟性能明白祢的心腸,願祢在我們屬靈的生命路上不斷給我們啟示和教導,並願祢得著當得的榮耀和頌讚!阿們!!! 郭鴻標牧師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的聲音,意見不盡相同。我們學習虛心聆聽; 但仍會在禱告中尋求神的心意,辨別神的聲音。不同聲音的出現,源於人對肉眼所見的事的不同解釋,我們肉眼看見的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釋。若果人只執著任何一個角度解釋肉眼所看見的事,就可能有偏差。 在過去探討知識論的時候,我已經發現人類知識是「碎片化」(Fragmentized)的,大學裡的課程愈來愈多,名稱愈來愈仔細。在大學以外,亦有很多專業認證機構。每一門專業都有自己的範疇,因此,教育部門常要討論究竟大學應該訓練「通才」還是「專才」? 其實,無論是甚麼專業資歷,都是一種基本訓練,而且是很窄的訓練。生活不單只是工作,一個醉心研究的人,也要跳出自己的思想世界,投入生活。「生活智慧」與「知識智慧」講求融匯貫通和整合。面對生命與死亡的課題,「生活智慧」與「知識智慧」都同樣重要。從醫學角度看病人、從親情看病人、從生命意義看病人……等,都應該從多角度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 從基督徒角度看,我們除了多角度思考外,更重要是明白神的旨意。明白神旨意的意思是看神所看、聽神的聲音。究竟我們如何聽神的聲音?看神所看呢?答案是祈禱及讀聖經。既然神超越人所理解,就只有從神的啟示去認識神。這聽起來有點虛無; 但是合乎邏輯。 就以我們為例,我們起初並不明白神的旨意,所以抱著若果神接允行回天家,我們接受。但若果神要醫治,我們會以感恩的態度,祈求神蹟醫治允行。起初我們信心十分軟弱,雖然允行心臟功能改善,3月29日移除「人工心肺」機; 但是當看見允行的情況沒有進步; 而且眼腫、面腫、手腫、腳腫時,心裡便十分擔心。約4月4至5日期間,當我們全然「放手」,讓神決定後,有些事情發生了:神感動一些弟兄姊妹主動來為允行服侍,包括祈禱和另類按摩。4月9日護士看見允行雙手撐直,4月11日起允行開始增加排尿,4月23日允行全日排尿2900ml, 平均每小時120ml。 我們發現從人的角度看與從神的角度看一件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甚至完全不同的結論。我們也會覺得無所適從; 但是神會親自幫助我們,指引我們。 現在,允行排尿量很好; 只是排毒功能未恢復。試問誰人還會宣稱允行腎衰竭呢?若果要堅持宣稱允行瞳孔沒有反應、未有自主呼吸,就可說明腦幹已經死亡的話,相信必須同時面對腦幹死亡的病人會器官衰竭; 但允行卻顯示腎功能恢復。感恩我們沒有聽過任何一位醫生宣稱允行腦幹已經死亡,他們十分尊重我們的看法,給予我們很多空間,我們實在多謝這個醫療團隊。 我們明白自己沒有醫學訓練,不敢自以為可以指指點點。我們只是神的兒女,在允行昏迷的事上,我們看見神的作為、聽見神的聲音,我們在人生經歷上,增加一些新的元素。我們的禱告是我們一家、為允行服侍的團隊、為允行和我們祈禱的代禱勇士團隊、醫護團隊,一同聽見神的聲音、看見神的作為,阿們。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