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筠姑娘
今年暑假還有約兩個星期就結束了,感謝主讓我們參與了不同的事奉,也大大經歷主的恩典與帶領。 今年七月中與弟兄姊妹參與了徐小為期五天的暑期聖經班,對象是校內小三至小五的學生,我們不但認識了一群可愛的小學生,更享受了當中的茶點美食及美好的分享時光。今年又幫忙籌備了16/7的親子同樂日,當天整個過程都由Sunday Teen地的弟兄姊妹預備,有不同的家庭及宣德家弟兄姊妹參與,看到我們為主同心擺上及付出,實在不得不感謝主的看顧,雖然這個聚會人數未有預期般多,但只要是主使用、主喜悅的就足夠了。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SPARK升中同行計劃,這活動由五月開始至今,每主日下午於活動室舉行,吸引了20-30位升中的同學參加,有十多位來自Sunday teen地的弟兄姊妹協助,內容包括認識自己、中學生活適應、生命教育、戶外活動、小組分享時間等,參與者都認真投入,其中更有願意參與主日早上的崇拜及活動的,叫人不得不向上帝獻上感恩。 在上帝的帶領及感動下,少年部會在27/8(下主日)首次舉行音樂劇福音聚會,邀請升中的同學或未有穩定教會生活的朋友參與。這聚會由Sunday Teen地一眾弟兄姊妹籌備及演出,過程雖稱不上是完美無暇,但當中讓我們經歷到一同專心尋求、禱告上帝的喜樂,更再次被主提醒:不是要完美的結果,而是要經歷神的同工及同在。在此邀請大家為此禱告,求主使用佈道會每一位事奉人員;求聖靈在每一個福音對象身上工作,開放他們的心,讓他們看見自己的生命需要耶穌,並願意相信、跟隨主。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11-12 吳開甜傳道
今年港九培靈研經會邀請到新加坡聖約播道會教牧導師曾金發牧師分享傳道書,曾牧師不單對傳道書的詮釋清楚,更指出現今不少教會出現領袖斷層的危機。他指出三種領袖斷層的成因是(一) 領袖認為自己不可或缺[1] ── 曾牧師認為一旦領袖認為自己不可或缺時,就代表了危險的開始。他引用出埃及記中,摩西整天為百姓審判他們之間的問題,推斷摩西感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無人能像他有這樣的能力去處理那些百姓之間的訴訟。(參出18:13-14)(二) 百姓產生習性無助感 ── 摩西的岳父葉忒羅看見摩西如此肩負全民的訴訟,他問了摩西一個問題[2],就是摩西為何不訓練門徒,授權門徒為他處理一些較輕省的事宜;較繁重的纔由自己處理,這樣就不致令自己和百姓都感疲累,百姓也不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參出18:16)。(三) 不可避免的疲憊感 ── 葉忒羅直接指出,摩西當前的做法只會使他和百姓都疲憊不堪。葉忒羅更向摩西說明:「因為這件事負擔太重,你獨自一人處理不了。」(參出18:17-18) 曾金發牧師從葉忒羅向摩西獻策的陳述,觀察到今天很多教會出現領袖斷層問題是與權力下放有關,而權力下放微妙之處在於放開控制權。很多領袖常有一錯覺,以為新人及下一代的信徒因為太年輕、太缺乏經驗和裝備,很難獨當一面。曾牧師認為沒有誰是不可或缺的,只是領袖們是否願意建立一套門徒訓練系統,藉此教導、培養、訓練和授權新一代作領袖。這是放手的原則,並不意味著領袖不負責任,而是以(出18:21)的揀選原則作基礎:「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管理百姓」。領袖們要揀選合適的人選,讓他們各立其位,授權他們管事。在他們處理不了的事情時,要以「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裏」為原則處理(出18:22);權力下放的好處是領袖可以較專注於神賜下的職責。 而門徒訓練能辦好,先決條件是被揀選之門徒的根基是否已打好。要成為主的門徒,首要是在《聖經》和神學上扎根,並過著根深柢固的生活,那就是跟隨耶穌,與耶穌建立深厚的關係,這也是耶穌所說聖經律法的中心思想。曾牧師說信徒順從這個命令,才能完成使命,亦即是信徒要先清楚自己在神裏面當行的道是什麼(或說先要清楚神在自己生命中的旨意是什麼),然後才知道自己當做的事(或說然後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去完成使命)。 當人在聖經和神學上扎穩根基,他必深深感受到在神愛裏的呼召,在神愛中順從前行,才能獲得神的資源和能力,然後靠著聖靈成就神的旨意,使神得榮耀。 門徒培訓根基建立得好,教會就不會出現領袖荒的危機,並且領袖也不怕權力下放會造成尊嚴受損,因為門徒都與神有親密的關係,都在主的愛裏作門徒,順服主的旨意前行,更在與主同行中得著滿足。 [1] 摘自曾金發牧師所著的《神家事共分享異象2020之再思門訓領導》一文 [2] 你向百姓做的是甚麼事呢?你為甚麼獨自坐著? 何智雄牧師
四世紀後,基督教最主要的特色是「沙漠教父」,我們可以從他們學習到什麼呢?也許今日我們最有共鳴的記號,就是沙漠中的「孤單感」。在繁華的城市中不用住多久,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到在人群中的孤單。「孤單感」不是沙漠的專利,在城市中也可以隨時感受得到。沙漠不僅在撒哈拉,沙漠在地鐵也有,甚至就在你身旁。這使我們想到在交通最繁忙的時候,人們匆匆忙忙,無暇打招呼,事實上可以說我們是住在隔閡的沙漠中。 四世紀的時候,為什麼沙漠吸引了不少的基督徒呢?他們看見當時羅馬帝國的歿落,因此認為到沙漠去並非一件可悲的事。可能今天我們生活在城市中感到很迷茫、惶恐,不知如何面對將來要來臨的事,我們可能會感到要面對的未來亦是一種沙漠,因我們不知未來如何。因此,也可以體會四世紀信徒心中那份恐懼--教會的前途將會如何呢?羅馬帝國的政治前途會如何呢?個人的家庭又將會如何呢?因此,退隱到沙漠是思考這些問題的上策。與此同時,也可以重新思考身為基督徒要付上的代價是什麼?孤單在我們的生命中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出現,所謂本質的孤單就是「我不是你」。個人的特性,成為我們彼此間疏離的原因;很多人發現,要突破你與我之間的距離非常困難。 沙漠除了給我們「孤單」之外,也給我們「寧靜」。到底寧靜有何重要呢?在神面前它給予我們反省的空間,因在寧靜中我們聽不見世界上各種的聲音。先知在寧靜中聽到神微小的聲音。獨處乃是將個人生命中的空間給予神;故此,在獨處時我們可以享受祂的同在。 近代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團契生活》這本書中談到,「沙漠經驗」有二大基本原則:其一,人除非先有寧靜的操練,否則不知如何與人溝通。其二,人除非有獨處的經歷,否則不懂享受群體生活。故此,我們若總在人群中,沒有時間隱退與神相交,我們就不可能有資源真正的與人相交,更不可能成為他人知心的朋友。有一點是我們今天的基督徒,可以從沙漠教父學習的,就是唯有祈禱才真正能維持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弟兄姊妹,希望你能記住這個原則,就是養成一個習慣,每當遇見一個人,在開始與他說話之前,先默默祈禱:「主啊,求你使我真誠與這人相交,因為你為他而死,你珍惜他的獨特。我本身沒有資源去面對他的獨特,故此,我在你面前需要寧靜,這樣我才能與他溝通。」這種超然的態度令你驚訝嗎?因為它的確會改變你的人際關係。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九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