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姑娘
聖經中講到有關它自己本質的主要教訓,主要有四項特徵:1. 聖經的權威性;2. 聖經的清晰性;3.聖經的必須性,4. 聖經的充足性。 聖經的權威性指出所有在聖經裏的話語都是神的話語,以至於不相信或不順從聖經中任何的話語,就是不相信或不順從神,相信這一點對於現今的基督徒不難明白。這篇文章希望跟大家分享第四點:聖經的充足性。 Gruden在«系統神學»著作裏面將聖經的充足性作了以下定義︰「聖經的充足性是指聖經包含了神在救贖史每一個階段中所要賜給祂百姓的一切話語,並且現今它包含了我們在救恩、在完全信靠祂和完全順服祂等方面所需要的一切話語。」 「聖經都是 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聖經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例如吸煙、紋身等議題,又或崇拜的程序、聖餐的安排等。並且,聖經有它的歷史背景,今時今日所面對的問題,層出不窮,但我們當思想到神是那位創造世界的主,便肯定祂預知世上所要發生的事情,祂應許從祂的話語裝備我們「行各樣的善事」。 作為基督徒,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時,需要學習經常操練在聖經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引導,判斷我們所作的有否違反的聖經的教導﹔我們會不會過於敬佩一些歷史人物的行為(無論他們多偉大),卻忽略了聖經中屬靈偉人的榜樣﹖我們會否看重一些歷史文獻及著作,多過神賜給愛祂的人的聖經 ? 盼望我們一同在神的話語中尋求神的旨意。 陳慧芬姑娘
日子過得飛快,來到宣德家剛好一周年,記得去年的今日,心情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會在香港有一個完全沒想過的侍奉崗位,而此崗位既滿足筆者想事奉的普通話群體,又滿足想事奉的年齡層。忐忑的是上帝的意念超過人的意念,這個崗位還有另一任務就是服侍廣東話群體的成人。對於筆者這個剛剛進入香港社會的新丁,簡直就是一個心理震蕩的挑戰,但卻又是理所當然的事奉。衹能感嘆我們所事奉的主奇妙可畏,祂既按照人心所禱告方向規律行事,但又不失驚喜地添加挑戰。 在這一年中,上帝差派不同的“和平之子”來到筆者的生命中,讓筆者順利進入宣德家的服侍與挑戰,讓這個“舉目無親”的事奉者倍添溫暖及力量。有弟兄姊妹自動給予該事工歷史“補腦”信息讓筆者可以順利接手;有的自動給與事工的援手讓筆者可以順利開展;有的給與生活上的適應與關心讓筆者順利融入;有的提供方向及策劃建議,讓筆者不至於迷失。心竅與眼目齊開,日日經歷上帝的功課及幫助。上帝差遣人去參與祂的事工,必定供應全面的所需,讓人準備好去行事。困難是有的,但恩典更豐盛!讓人無可推諉,更是驚喜不斷! 我們所事奉的上帝非常眷顧這個軟弱的僕人,之前因為身體的軟弱未能全職事奉,經過一年的休整已經大有改善,因著事工增多,從10月開始筆者已經轉入全職工作。期望在新的一年事奉中,可以與你有更多的相交。讓創意無限的上帝在彼此的相交中,按照祂的心意,編織出一幅美好合一的圖畫。在這個艱難的社會環境中,攜手團結共創神的家。 彭潤平傳道
相信大家對馬可福音8章27-30節的內容一點也不會陌生,三卷符類福音都有相似的記載。當中彼得雖然宣認耶穌就是基督,就是舊約應許要來的彌賽亞,但是他的認信不足以完全正確指出耶穌全部的身分與使命。因為他未能完全理解耶穌基督的職事,即使之後看見耶穌在山上的變像(可9:2-8),他對耶穌的真實身分和職事仍然有好多不明白,好像其他猶太人一樣誤解耶穌的使命,以為祂來就是要作王(門徒爭論誰為大的記載就足以反映出他們對耶穌作為彌賽亞的誤解;可10:35-41),為要推翻羅馬政府、復興以色列國,所以耶穌才會三次明言自己將來的遭遇(可8:31、9:31、10:33-34)。 對比之下,馬可筆下的百夫長反能正確地表達出耶穌的身份︰耶穌是神的兒子,乃在於他見證了耶穌的受苦與死亡;彼得(作為整體門徒的代表)對耶穌的宣認,其實是失敗的,這樣說是因為他們未能徹底認識耶穌的身分與使命,並且被固有的想法定型。這與其他如羅馬兵丁、群眾(竟然要求釋放巴拉巴,也不願釋放耶穌)、宗教領䄂等的角色都一樣 ——屬靈上都瞎了眼,更重要的是這些人不願意接受耶穌受苦的形象,原因是這與猶太人所期盼的彌賽亞大相逕庭。 看到這裡你有何感想呢?我們作為主的門徒又是否真的明白耶穌的身份,耶穌的職事與使命呢?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好似門徒一樣,對我們對身邊所發生的事會被我們的思想、認知所限制,對耶穌有所誤解。若我們把個人的前設來看耶穌,即使我們口裡宣認耶穌是主,我們對耶穌的真實身份與使命便自然會截然不同,甚至出現偏差。故此,我們的確要認清楚耶穌基督的身份與使命,並反思神對我們有何期望。 耶穌為我們的罪背負十字架的刑罰,並經歷死亡與復活,叫我們知道祂是受苦但有榮耀的上帝的兒子,所以神的心意一直沒有改變,就是要叫萬人藉著祂兒子耶穌的拯救,明白當中的真道,並差派門徒去完成祂所設立的大使命:向各國、各城、各鄉的人宣告天國的福音,將人從罪惡及黑暗權勢中拯救出來,叫世界回復起初上帝創造的秩序。再者,神要作主門徒的我們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在地上作鹽作光,努力實踐福音使命,在「已然未然」的過渡期中,有信心地面對各樣的困苦,在生活上活出基督的生命,叫人看見我們就是主的門徒。 若然本末倒置,未能認清耶穌的身份與使命,或許只停留在我們所期望的耶穌形象上,或被固有的思想所局限,最終我們就會失焦,誤解了我們所宣認的耶穌是誰,並為著我們眼前的處境失望、失落,失去應有的盼望。 張美薇牧師
每年的清明節及重陽節都是華人掃墓與祭祖的時節,也是基督徒在親友當中作見證的時候。面對著傳統祭祖的習俗,很多信徒為著避免與未信的親友產生衝突,情願不參與家人的掃墓,只是單獨的前往掃墓,以致引來「信了耶穌便沒有了祖先」的誤會,對未信的親友而言,基督徒是不是沒有孝心,忘了祖先? 現今的華人掃墓的禮儀及用品是按著不同的年代而有所改變的。古時掃墓是在天未亮時進行,故需點蠟燭以照明;其後佛教傳入中國,才開始有燒香及焚燒冥鏹給先人的習俗;今天香港政府亦建議市民用帶鮮花的環保方式來掃墓以減低引發山火的危險。基督徒與未信主的親友面對著掃墓禮儀及意義上的差異,又可如何應對? 現今香港的墳場、骨庫及骨灰龕位短缺,以致把先人的骨灰安放在政府的墳場、廟宇或道觀都是其中的選擇,信徒往往要智慧與人情並重的出入廟宇或道觀去掃墓,期望可在未信的親友當中作美好的見證。 掃墓時可留意的事情如下: 1. 信徒可主動的邀約親友一起去掃墓。 2. 避免使用「拜祭」或「拜山」等詞語,以免誤導出參拜或祈求祖先保佑之意義。 3. 可穿著素色衣服及帶備鮮花早早的到墳場或骨灰安放之處。 4. 可帶備一條毛巾及一瓶清水,以拭抺墓碑或骨灰庫上的先人遺像,又可帶備金色或紅色的漆油與毛筆,來重寫碑上褪色的字。 5. 在碑前放上鮮花,為在世家人祝福祈禱。 6. 當未信的家人上香叩拜時,信徒只需站在一旁低頭默禱,並向家人表示自己正在為他們逐一提名祝福祈禱。 7. 若果家人不反對,可以分享聖詩及聖經經文來彼此安慰及追念先人的賢德。 8. 當未信的家人分吃祭肉時,信徒可不必參與。只需表明信仰不同而做法有差異,不一定需要引用聖經來指出親友們藉分吃祭肉 來得祖先保佑乃是迷信之做法。 雖然信徒不拿香,不燒冥鏹,但我們仍然不忘孝道,記念祖先,也參與美化墓園。與家人一起於清明或重陽前往掃墓,一方面表達孝思,也可傳遞正確的孝道與死亡觀,等待機會與未信之親友分享基督的救贖,爭取傳揚福音為主作見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二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