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標牧師
I.引言 12月初建道神學院老師到台北開會與訪問,讓我認識到台灣教會的情況,這次的經驗也引發我的思考,希望與弟兄姊妹分享,一起努力為神建立教會。 II. 門訓與家庭事工是重點 台灣教會經歷從韓國、新加坡、非洲……等地區教會的經驗學習,到現在發展出自己的模式。由訪韓盛會、敬拜讚美、公元2000、三福、細胞小組、直奔標竿、愛修園幸福小組、到門徒訓練,現在大部份教會都推動門徒訓練,香港播道會也積極推動新加坡曾金發牧師的門徒訓練。另一方面,2004年台灣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從小學到高中都要學習尊重兩性及同性傾向的課程。台灣基督徒除了組織起來反對同性婚姻立法外,也積極推動家庭事工,強化基督徒的婚姻關係。 III. 不同教會路線吸引不同的人 近年台灣基督徒人數在增長中。2004年台灣基督徒人口74萬,2007年90萬,2017年154萬7千。2007年1000人以上的教會有48間,台北市佔23間。2017年75間,台北35間。有學者分析台灣千人教會出現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教會進入社區,工作與服務被社會人士認同,願意信主受浸加入教會。有研究指出台灣千人教會可以分四類:第一類是傳統敬拜,主要以電風琴伴奏,約有30%。第二類是非傳統敬拜,主要針對尋道者,約有30%。第三類是靈恩路線加現代敬拜,約有25%。第四類是以年青人為主,走多媒體表達路線,約有15%。 IV. 對台北靈糧堂的一些觀察 台北靈糧堂的核心價值是: 禱告、團隊、合一、分工。禱告是教會增長的引擎,牧者及執事與形成團隊,同心合一事奉,大家要有分工,也要彼此支持。她們按以弗所書所載的5種職份,確立五重職事: 教師、牧師、傳福音、先知、使徒,目的是成全弟兄姊妹。她們強調按恩賜、位份來服侍;認為權柄用來服侍人; 而不是命令人。 V. 宣德家加強門訓與家庭事工 雖然我們不能夠簡單化指台灣教會推動門訓與家庭事工,就是增長的原因;但是我們學習推動門訓與家庭事工,肯定沒有害處。坊間有很多套門訓課程,神感動我為宣德家設計一套以「基要教義」為主的門訓課程。感恩執事會已經通過並且開始組織組長參與「預查」,動員弟兄姊妹參加每月第三主日下午的門徒訓練活動。感恩陳姑娘和馬光祥執事幫忙將我預備的資料,提供生活化的問題讓組長討論,各位組長可以按感動尋找其它見證文章、影音媒體作輔助材料。 VI. 我對成人部的期望 感恩歷任成人部牧者對宣德家有重要幫助。隨著他們退休,陳慧芬姑娘接任為部份時間傳道,陳姑娘能夠投放在成人部的時間有限,加上她要負責推動普通話事工,所以,宣德家成人部需要更多的關注。
人才的發掘與訓練十分重要,我希望這個門徒訓練計劃,可以激發參與組長訓練的弟兄姊妹愛神與愛教會的心,經歷屬靈生命的更新復興,帶動教會的更新復興。教會屬於神,我們推動任何計劃,若果缺乏禱告,就只是單單人的工作,不單沒有果效;而且會產生很多不和、誤解、分裂。請眾弟兄姊妹為教會禱告。 黃雅麗姑娘
最近一則短片在社交網站不斷被轉載,故事中的小刺蝟因為身上長滿了刺人的利刺,所以在學校生活一直交不到朋友,常感到孤單。結果同學們在聖誕節送上窩心的禮物,終於大家可以擁抱在一起!故事渴望帶出一個信息:不管有甚麼樣的障礙,愛都一定會找到出口! 記得幾年前,一則在基督教刊物發表的文章也感動了我!儘管聖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降生,但今天聖誕節的意義似乎變質了,如「聖誕快樂」漸演變成「假期快樂」、「購物快樂」,許多宗教性的象徵物,也已被「聖誕老公公」和「麋鹿」取代。但,美國田納西州有家快餐店的店長,不但在自己管轄範圍的店鋪繪上大幅的「基督降生圖」,更在一旁寫下「祂名叫耶穌」的字眼,提醒來往的人們,「耶穌」才是聖誕節真正的主角。有網友拍下這張照片,不到3天,就被轉發超過7萬次。我相信這位店長一直堅持他「一個基督徒的店長」的身份,在他的崗位上,努力見證主耶穌。 我認識一位與宣德堂校事工有緊密合作的老師,她在工作、學生及家長中都有著美好的見證。當初她可以選擇到另一間學校工作,不過她知道神要她作一位「基督徒的老師」,為了可以更好利用這個身份,她選擇了到徐小工作,多年來,帶領學校的宗教組福音工作,一直用她崗位、生命見證主耶穌。 弟兄姊妹,相信神創造我們每一個有祂獨特的計劃及心意,今天,你有何身份、崗位?基督徒的家長?員工?祖父母?上司......在今個聖誕節,你又可以如何見證神?盼望神在我們的身上得著當得榮耀! 朱映潮傳道
「…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該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些都是教外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 六:31-34) 電影院早前播放了一套名為《摯友維尼》的電影,雖然觀賞者中有不少是兒童,然而當中有不少的片段對成年觀眾來説,也發人深省。其中有筆者較為印象深刻的以下片段: 已長大成人的主角拿着厚厚一箱文件,與小熊維尼坐在車廂中。當他們安頓後,主角二話不說便忙於整理公司的文件,而維尼卻先是呆坐一旁,然後慢慢走到車廂的窗邊,懶洋洋地說:「路牌、樹木、屋頂、路牌……」百般忙碌的主角聽到牠在耳邊不斷的喃喃自語,心裡感到很不是味兒,於是就問:「你在幹甚麼啊?難道你看不到我為家庭的未來在奔波賣命嗎?」維尼依舊懶洋洋地回答:「哦,抱歉,我只是在玩遊戲,你記得我們以往坐在山上的時候,曾玩過第一眼看到甚麼,就把那物件說出來的那個遊戲嗎?」主角略有所思,然後看着窗外,再次觀賞着他已經多年疏忽了的「路牌、樹木、屋頂、路牌…」 人為求生存,前瞻性是必需的,沒有預測、沒有規劃、沒有預工,事情將難以持續性地運作,人將難以成長和進步,甚至我們亦難以和團隊或群體配搭,因此筆者並不反對人要為未來而希望與上帝共同努力。然而,過度的思慮,過於追求完美的計劃,甚至為着未來的穩定性,以致凡事都要多加操控,這卻是現代城市人常有的問題。過份的思慮讓人在神所賜的美好職份上適得其反,讓人疏忽、遺忘、甚至損壞了現有的美好的事物--家人、朋友、或是其他上帝的美好創造;憂慮又如煙霧蒙蔽了人的眼睛,令人以擔憂代替了感恩的心;甚至混淆了人生命的方向,讓一籮筐一籮筐的事情和工作上的思慮,蓋過了我們真正需要思念的事 ---神的國和義。 筆者引用的經文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然而我們卻很少發現這是一個「信心的跳躍」的邀請:誰敢說吃喝飲食不重要?誰又要大寒將至方知索裘?就連耶穌基督也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經文有趣的地方是它並沒有否定人生中確實是有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去思念、甚至是「渴求」的,然而我們所應該渴求、為之獻上心力的,單純是我們虛無的慾望呢?還是上帝所期望的生活呢?耶穌的教導挑戰了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僅止於追求生活上的所需,不僅只為着更優質的生活而日夜奔波憂慮,甚至讓工作和財富成為了我們的主人(太六24);人生的首要價值,亦是唯一緊要的,就是在當下要過與神同在,並過合神心意的生活! 當我們晝夜都為未來的生活而過份擔憂的時候,又會否思想到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是否真正的掌控主權?當我們為更優質的生活而憂心掙扎的時候,我們又有否遺忘了知足的學習?當我們不斷着眼於生活上的不足和缺乏時,又會否忽略了上帝在當下所賜的事物,沒有為此而獻上仰賴、感恩的心?“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 called it the present”(昨日是歷史,明天是奧秘,而今天卻是天賜的禮物)。願我們善用今天,在忙碌中亦不忘學習停下腳步,欣賞和感恩,更學習把握當下,思念、渴求主的同在和心意,從當下開始過「真豐盛」的生命。共勉之。 葉翠筠姑娘
每逢11月底經過商場的時候,都不禁被其聖誕裝飾及擺設吸引,更有不少女士化妝品及護膚品商店推出聖誕倒數日曆禮盒,每天打開都有不同的驚喜,一整個大盒子伴隨著我們迎接聖誕的來臨。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心中也準備好聖誕倒數日曆禮盒嗎? 這不是指預備互送聖誕禮物,也不是指聖誕派對的籌備,而是指準備迎接耶穌基督的降生及期待基督第二次的光榮降臨(世界末日)。 按照教會年曆,聖誕節前四週稱為將臨期(Advent),主要是提醒信徒,要預備心靈等候迎接基督的降生,並預備迎接基督第二次的駕臨。此節期的主要象徵顏色是紫色,象徵悔罪、儆醒和準備;此外,有花環的設計,一個圈的長青花環象徵永恆,無始無終,綠色代表永恆的生命,環上的四枝洋燭象徵光輝逐步加強,以驅除黑暗,因為主來的日子漸近,焦點就放在基督到來時所要作成的工。基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來臨都關乎救恩、救贖和更新受造物,其中包括叫萬物與神和好,並且將邪惡徹底打敗。四星期後,四枝洋燭都點燃了,花環中間那枝白色洋燭則在聖誕日燃點,象徵基督是世界的光和祂的臨在。 今日是將臨期的第二主日,主題是「悔改」。悔改,原文是心思改變,生出懊悔,轉移目標。所以聖經所說的悔改,乃是心思轉變,改過自新、棄惡向善。自從人墮落以後,人的心思就背著神,轉向專注神之外許多的人、事、物,並且受自己的心思支配,隨著心思所喜好的去行;因此,人需要悔改,需要在心思裏有一個轉變,使得人的行事為人也隨著轉變。就讓我們今天好好在神面前悔改回轉,一生行在神的旨意中。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9 黃雅麗姑娘
香港家庭福利會(下面簡稱家福會)在2016年委託了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進行全港首個「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受訪者年齡最少已達15歲。筆者在當中看到一些有趣的發現,年紀越輕的受訪對象所感受到的「家庭幸福感」便越低,年紀越大,幸福感便越高,而平均來說子女感受到的「家庭幸福感」比父母為低。有學者認為這個現象也許是因為青少年渴望有自主的空間,構建自己的生活模式,但在香港社會,父母仍是原生家庭的主要「話事人」,未能事事如意。 的確,隨著年齡與人生階段的轉變,父母與孩子之間也要適應彼此不同的角色與期望,這些轉變都可以為雙方關係帶來巨大的張力,因而影響他們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在講求效率和競爭的社會氣氛下,家庭面對的壓力日益嚴重。加上大部份的父母是雙職父母,部份父母完成一天的工作,或許可以與小朋友一同吃晚飯,不過話題總是離不開「今天有多少樣功課?」「明天默書溫習好沒有?」「今天在學校聽話嗎?」晚飯後怱怱忙忙校對功課,然後要求小朋友儘快上床休息,以免第二天上課沒有精神。一天過去了,原來發現對小朋友講得最多的就是「快些啦!」 接觸家長的機會多了,他們都被現今的教育方向感到無奈,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過感恩很多家長(特別是主內的弟兄姊妹)仍然很看重小朋友的心靈健康。有一天與家長一起吃早餐交通,他分享無論平時有多忙,他都會與小朋友玩一會兒遊戲才讓小朋友去睡覺,那怕只是十分鐘,因為他希望小朋友是笑著、開心地完成一天!心裏為這個家庭感恩,亦讓我想到聖經「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節) 希望依靠神,我們有信心,希望我們可以選擇人在江湖,唯靠耶穌,做返自己! *調查內容取自香港家庭福利會網頁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