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標牧師
自防疫措施漸漸放鬆起,大家都懷著「復常」的期望,各行各業正在部署「復常」後的新方向、新發展。教會牧者及信徒領袖同樣思考教會「復常」後的新方向、新發展的課題。筆者觀察眾教會一些共同現象,作重點介紹,讓大家參考,一起建造神的家。 1,加強團契的關係 在疫情期間,有些信徒減少出席現場的團契、崇拜、主日學聚會,與教會關係變得疏離。現在情況改善了,大家應該彼此鼓勵、互相提醒,珍惜見面的機會。很多時候,大家在教會見面,話題很快轉向教會事工、開會…等題目。這些確實是重要的,教會的事必須有人做;但是我們可以先互相關心問候,然後才談工事。 在疫情期間,有些信徒接觸其他教會,正在考慮轉變教會生活。我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及決定。不過,筆者勉勵大家,教會更新人人有責。若果你提出意見後,無人理會,無人關注或討論,失望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若果你根本沒有提出你的意見,牧者或信徒領袖未必可以理解,更加未有機會討論。在這種情況下,你作出疏遠教會的決定,就有情緒化的可能。 加強團契關係,不單是讓對教會失望或者冷淡的人恢復對教會的信心,同時是鞏固對教會忠心的信徒,讓人與人之間有緊密的聯繫。在移民潮底下,有個別教會出現1/3人移民的現象,通常移民的都是精壯的核心事奉人員。教會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留下來的人身上,重新凝聚人心和力量。 2. 推動更多人事奉 筆者在30人小教會成長,有很多事奉機會。100多人的教會不是大教會,但是很多人覺得自己資歷太淺,沒有訓練,就將自己變成一個出席崇拜聚會的人。筆者鼓勵大家若果上帝的聖靈感動你,請你與牧者分享,讓你可以按上帝的心意事奉。 當然有些人過去在事奉上有創傷經驗,變得對人有懷疑,對組織架構缺乏信心。筆者只可以說一個受過傷的運動員,在休養後心底有一種復出在場上比賽的願望。再次受傷的恐懼是有的;不過退縮逃避對自己沒有好處,亦不是對上帝負責任的回應。 多年前筆者寫了一篇文章,主題是教會是屬靈傷兵的醫院及基督精兵的訓練基地。我們除了推動更多人參與事奉外;還要訓練精銳部隊,為主爭戰,接續事奉的棒。 3. 「豁出去」的事奉態度 重燃事奉的熱誠,需要有「豁出去」的事奉態度,不在乎甚麼名位、讚賞;只討上帝喜悅,講應該講的話,做應該做的事。有些時候是為教會守望、有些時候為教會填補缺口、有些時候為教會預備發展的資源、有些時候為教會預備人才…等。 只要我們不是為了自己而事奉,我們的微少力量是會被上帝祝福的。在「豁出去」的同時,我們需要辨別上帝的心意,有些事情不能急進,急進可能有反效果。我們需要學習忍耐,緊記教會屬於上帝,我們是上帝的管家、僕人。筆者覺得這是更難學習的功課。願彼此互勉,阿們。 譚景平傳道
新春快樂! 沒有錯,諸位請看清楚,本週文題並非「牧者之言」,只是筆者常常因一時手誤,在輸入文字時把「秧」和「牧」混淆以致出錯(速成輸入法的「牧」是「竹」+「 大」+「4」,「秧」是「竹」+「大」+「5」),因而引發我對這兩個中文字的思考。 「秧,今俗謂稻之初生者曰秧。」(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若為動詞,則解為栽種。「喚客煎茶山店遠,看人秧稻午風涼。」(黄庭堅《新喻道中寄元明》)「牧」呢?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棍棒驅趕牲畜,本義指放養牲口,又引申指放牧的場地、郊外等。兩個字的字形既相似,字義上也有很多共通點呢! 從人類歷史上看,「秧」和「牧」都是人類最早期的勞動活動:耕種和畜牧。另一方面,兩者的的字義可說都是扶植作物的初始:插秧是從幼苗開始,放牧也是由幼獸撫養;農夫或是牧人都是由作物最初的狀態開始便需承擔扶植它們的責任。 在基督教來說,甚麼是「作物最初的狀態」呢?不就是指初信的基督徒嗎?牧者承接初信的基督徒,由最初的慕道到決志,進而從初信到成長,成長到承擔,承擔到委身,委身到承傳……,這全都是「作物」的持續成長狀態。故此,秧者與牧者,都有共同點。 其次,秧者和牧者,都要有恆心,需定時栽種、灌溉、施肥、除草……,這不就是牧者對信徒的關心、教誨、輔導、代禱等服侍嗎?記得筆者曾有過一些不快的經驗,就是曾買了一棵植物回家,卻忽略了澆灌,結果植物乾枯了,事後無論怎樣再灌溉也無補於事!這是秧者,也是牧者的提醒! 務農社會其中最看重的,就是農夫和牧人的作物成果。乾癟的麥子、瘦弱的牲畜,都可說是秧者與牧者的失職。筆者沒有否定兩者的努力,可是若要稱職,就當竭盡所能。你可能會說,作物的成長,視乎造物主的心意,可是有否想到,造物主交付你的作物,你只管灌溉施肥、餵食放養就夠了,若然這點工作也做不好,最終讓作物枯萎凋謝、無法成長的話,秧者和牧者,實在責無旁貸,不能推卸。 耶穌也曾以秧者比喻作牧者,大家都熟悉約翰福音十五章的「葡萄樹的比喻」:「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主耶穌也提醒牧者,悉心的栽培,才能結出美好的果子。 2月4日就是中國節氣「立春」的開始,「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就是「開始」的意思;春,代表着温暖、生長。你願意在新一年的「立春」時,立志做一個有承擔的秧者,栽種你的內在生命嗎?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書一8) 彭潤平傳道
創世記16章開始,記載了撒拉因為不能生育,所以提議丈夫亞伯拉罕跟她的一個使女夏甲同房,好讓撒拉可以因她得兒子(創16:2)。這樣就能讓亞伯拉罕在社會上有個正當的繼承人繼承他的產業,也成就了耶和華的應許。然而,夏甲懷了孕後,竟無視她主母撒拉的身份與地位(創16:4),她的愚昧激怒了主母撒拉,因而換來撒拉的苦待(創16:5-6),最終,夏甲就逃走了。 當夏甲逃至曠野書珥的時候,耶和華的使者向她顯現,祂沒有責備她,只提醒她認清自己的身份,不應對主人不敬。耶和華的使者更吩咐夏甲要回到主母撒拉身邊繼續侍候,並應許賜福給她和她的後裔。因此,夏甲就稱耶和華為「看顧人的神」,意思就是「你是看見的上帝」。夏甲感受到耶和華對自己的看顧,於是把那個她與神相遇的地方的那口井,稱為庇耳拉海萊,意思就是「那看見我的永活者的井」,以紀念自己親身經歷了上帝的看顧(創16:14),這是她第一次與神相遇的經歷。 讀到創世記21章的時候,我們知道撒拉終於成功懷孕,亞伯拉罕在一百歲的時候終於生了兒子以撒(21:1-3)。這件事為夏甲帶來了挑戰與危機。聖經記載撒拉看見夏甲所生的兒子以實瑪利時露出戲笑,「戲笑」這詞其實沒有太大意思,重點就是撒拉所說的「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21:10),相信撒拉是擔心兒子以撒的地位受到威脅,所以趁早要求丈夫亞伯拉罕把這個不是上帝應許給的兒子以實瑪利趕出去。 當夏甲與以實瑪利走到別是巴曠野的時候,他們迷了路,水也用盡。夏甲身處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面對著缺水缺糧,無人可施予援手的光景。然而,人的盡頭往往就是上帝的起頭。上帝再次向夏甲顯現,祂再次保證賜福給她,應許她的後裔要成為大國(21:18),並且使夏甲的眼睛明亮,讓她看見一口水井(21:19)。十年前夏甲在逃離主母撒拉的苦待時,曾經歷神的保守與恩惠;十年後上帝再次向她顯現,繼續施予憐憫與恩惠。 夏甲兩次與神相遇的經歷提醒我們,好多時候我們容易因眼前的困難和阻撓而忘記神昔日對我們的保守與恩惠。人總是看見眼前的問題,卻忽略了神過去曾在我們身上的保守與帶領,以致我們遇到困難時,往往只有焦慮、擔心,忘記那位賜人平安的神一直與我們同在。盼望在新的一年,我們都能時刻銘記神的恩惠,數算祂的恩典,更懂得感恩。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懂得回想過去神與我們同在的經歷,把種種經歷轉化成信念,讓我們更有信心面對眼前的困難。讓我們都不懼怕,也不驚惶,因上帝必與我們同在,祂必不撇下我們,也不丟棄我們! 黃雅麗姑娘
當大家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應該已全然放鬆心情,暫時放下工作,享受著我在宣德家五年多事奉中最長的假期。今年不能參加除夕夜的感恩分享聚會,就讓我在此作感恩分享。 感恩分享不一定是開心、高興的事情。2022年,身邊有兩位姊妹相繼離世,一位是我牧養小組的姊妹,另一位是我們的同工Mandy。 疾病對那位小組姊妹的影響好大,過去一年多,只見她周而復始地出入醫院,無可奈何地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記得她離世的晚上,所有親友都來到醫院見她最後一面,最後她在至愛的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疫情下一家人能團聚非必然,這一幕至今仍常常在我腦海出現。衷心希望姊妹的家人繼續蒙主恩佑,在地上努力生活,日後天家再聚。 Mandy是負責青少年事工的同工,與青少年人的關係密切。我和Mandy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上有好多合作的地方,與她有不少相處的時間。她是一個正直可愛的女孩子,如一般女孩子一樣愛美,喜歡網購,緊貼潮流,習慣每天觀看世界各地不同的新聞、時事,可說各方面都一點不落後。她是我遇過最願意幫助別人的同工,每當我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通常都是對電腦的新程式不熟悉),她總是二話不說就放下手頭的工作,走到我的身旁,助我找出解決方法。想到過往,無論是從google form獲取QR code、網上申報勞保,又或網上報稅等,都是她一一教會我的。她離開了,再沒有人向我介紹網紅的好物或好看的電影及電視劇,再沒有人在中午的時候問我當天中午想吃甚麼、為我網上下單……。但我仍然感恩,感謝天父安排我倆曾在宣德家一起同工的美好日子。今天我仍會時常想起Mandy,那些都是美好的回憶。 讓我們好好珍惜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一切美好的人或事,並存感恩的心,來年繼續靠著主的恩典,過好每一天。 何智雄牧師
三年了,整整三年全球都被「新冠病毒」纏繞著,人與人之間彷彿有了一道圍牆,把人阻隔著。全球己有6.6億人確診,6.6百萬人死亡。各國社會、經濟、民生大大受到影響。香港樓巿已創14年來最大跌幅,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紀錄。今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中表示過去兩年流失約14萬流動人口,當中流失最多的年齡組別為25至39歲。教會在移民潮下直接影響奉獻收入與事奉人手,一些教會的事工已經縮減規模,例如減少崇拜堂數、小組導師等活動。 再加上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和糧食價格大漲。以全球來看,2022年因戰爭、暴力、迫害和受虐而流離失所的人數,首次突破1億大關。全球暖化加劇歐洲創下最熱10月記錄。根據聯合國(UN)說法,全球人口在2022年11月突破80億,比起1950年的25億人翻了2倍多。 現今世代,人心好像己經被這世界擄去了一樣,生命迷失了方向。作為牧者,我們都掛心弟兄姊妹與神的關係會否因著生活上大混亂,令到會眾的屬靈生命出現亂子呢? 在2022年迎臨受苦節期間,筆者以《與神拉近距離》為題目,寫了多篇系列短文,與弟兄姊妹作分享,盼望大家能在危機中尋找到與神相遇的契機。 12月28日政府宣布取消一系列防疫政策,包括密切接觸者毋須隔離、取消「疫苗通行證」、「限聚令」等,但「口罩令」繼續維持。面對2023年,是福還是禍呢? 作為神的選民,我們應當回歸《聖經》。教會明年年題是「同心回歸聖經,重建合一關係」,並以舊約《以斯拉記》作為成人崇拜的講題參考,與肢體回歸《聖經》。《以斯拉記》主題是,以色列人因犯罪遠離耶和華神被擄到巴比倫,但耶和華的愛並藉先知耶利米的口說,應許他們70年後會被釋放歸回耶路撒冷,重建神的殿。復興神的選民,為著神在地上作見證。耶路撒冷會再次聽到耶和華真正敬拜者的歡聲和讚美。 盼望宣德家眾家員,今年藉著神的道重建自己與主耶穌的關係,重建信徒與信徒之間關係,重建人與人之間關係。繼續見證基督,榮神益人 !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