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姑娘
劇集《都挺好》前年在內地播出時就曾掀起討論熱潮;這齣家庭劇環繞著「婆媳糾紛」、 「愛情追逐」、「家產爭奪」等內容,描繪「原生家庭」糾葛帶來的成長創傷,給成年的觀眾帶來共鳴。 劇情開始,筆者看到強勢的母親重男輕女,父親軟弱無能,直接造成了女兒在成長階段心理上的不平衡,女主角老三因為母親的重男輕女,年輕時便離開家庭,拚命工作,雖然名成利就,卻無法擺脫心中埋藏的傷痛。國外生活的長子在母親離世後一心要挑起家庭重擔, 不惜犧牲妻女的生活品質,來滿足父親不合理的需求,卻因此不堪重負。一直「啃老」的老二在母親去世後,暴露出幼稚而缺乏責任感的一面。整體而言,劇中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反映了現代社會家庭中的種種矛盾。 我和友人分享對劇中家人間的看法時,都感嘆現實中很多時候,子女確實知道父母對家庭全心全意的付出,明白雙親渴望看見子女和睦相處,互相扶持,只是兄弟姊妹之間的不和或隔閡,好多時是父母在孩子們成長時不知不覺促成的,日積月累之下,要解開心結並不容易。偏愛的成因有很多,俗話說「手有長短,心有偏頗」,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在家庭中長期受到偏愛或者受到忽視,對任何成員都必定沒有益處。 劇集讓我想到聖經中約瑟的故事:《創世記》記載約瑟因受到父親的偏愛,被痛恨他的哥哥們賣到埃及,經過十多年,約瑟在埃及成家立業,仍然不想面對當年哥哥們對他的傷害, 但神藉著飢荒幫助約瑟面對往事。感謝神,當聽到哥哥們承認做過的錯事時,約瑟就哭了。 約瑟一生敬愛神,如果他不明白神有祂的獨特的旨意,約瑟很可能只想到向哥哥們報復。 上面提及的劇集有兩句寫實的、直戳人心的金句:「我們等了一輩子,都在等父母的一 聲抱歉」,「父母等了一輩子,都在等我們的一聲謝謝」,這會否是我們當中某些人的心聲? 我們可能也曾跟家人關係不好,如果我們只記得他們曾對自己的傷害,內心便永遠無法安靜, 唯有真正的饒恕及放下,把傷害帶到神面前,讓神醫治,內心才可以安靜下來。 如果下次父母的說話又一次挑動你的情緒,生氣前,不妨問一問自己生氣的原因,自己又有沒有曾經令他們傷心?一家人總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一粒細沙,也能刮出許多傷痕,只 要彼此多付出一點謹慎,注意自己的言語,一句以為微不足道的合宜說話,也必能改變一切。 求主幫助我們! 黃雅麗姑娘
不久前,我們淺談了原生家庭的不同照顧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原來兒時的家庭經驗,將直接影響我們的成長,然而我們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我們或許會提出疑問:「知道了家庭對我的影響又如何?」 筆者有一個朋友,每當遇到生活中的不順遂,特別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時,常常歸咎於自己成長的家庭,「你不明白的,父母從小對我不好,影響到我現在。」這是她常掛在口邊的說話,可惜每當彼此想更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時,總是因種種原因而無疾而終。我也見證過一位牧者,他在成長過程中受過不少傷害,遭遇過很多的被忽略、被拒絕,但在認識神後學習了認識自己,願意接納自己生命的不完全,學習放下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她說過:「正因為我知道我成長的家庭是......,我更要擺脫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父母和原生家庭,雖然無法選擇,但是並不意味著無法改變。 人一生中,都在尋找自己的價值,或想證明自己的價值。探索原生家庭並非是為了讓痛苦有所歸咎,而是為了更加認識自己,整理自己。聖經說神創造世界和人類之後,「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我時常將這句話放在心中,為自己打氣:我們是神按自己的形像所造的,所以我們都是「甚好」的 ! 你的價值從何而來?是你身邊人對的評價?還是你在社交平台得到多少個「like」?一個懂得自己價值所在的人,會安心與人交往,樂意與人分享愛的喜悅與滿足,絕不需要為取悅對方而勉強自己,做為難自己的事情。 我們暫且分享到這裏,下一次,我們會談談父母的偏愛(心)對家庭的影響。 黃雅麗姑娘
「原生家庭」,指的是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以筆者為例,我有爸媽,也有姐姐、哥哥和弟弟,這個就是我的「原生家庭」。家庭的氣氛,家人的相處模式、生活習慣等,都塑造了我的個性,從而影響我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及自我管理情緒的楷模與能力。 個人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人生的不同階段,無論是求學、工作,或平日與人相處,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原生家庭」裏,我們沿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夫妻雙方都受各自的「原生家庭」影響,往往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經驗、價值觀、溝通模式……帶入新家庭,從而影響婚姻的關係及管教子女的模式。諮商心理師蘇絢慧在《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一書中分享了四種對孩子的照顧模式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 健康與安全依戀關係照顧下孩子: 這樣的孩子在安全、穩定、尊重的環境成長,被視為完整的個體,他們沒有被他人剝奪獨特的自己,不需要擔心會被丟棄、拒絕、忽略、責備。在這樣安穩舒適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夠在不同的關係中付出愛、擁有愛,但又能同時夠保持原則,成為既有能力照顧自己,又能照顧他人的人。 二.以權威與高壓式對待孩子: 孩子不允許有自己的主張,不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生命。當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感受、渴望時,得到的回應可能是斥責、奚落、拒絕、忽略或被責罰。這樣的關係下,可能導致孩子在未來面對人際關係時,除非面對比自己強勢的人,否則可能複製了之前權威照顧者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三.以寵溺型對待孩子: 家長完全以孩子為主要關注對象,以無限度的供應為照顧方式。為了討好孩子,家長盲目地跟隨孩子的行動與情緒起伏,完全失去了界線與準則。這樣的管教方式令孩子無視父母的情況,只注重自己的需要與感受,並認為別人的存在是為了提供及滿足自己個人的任何需要。在人際關係中,過於自我中心的他們,慣性地索求別人滿足自己的要求,不斷地討要,完全缺乏同理心,無視他人的感受。 四. 以忽略與漠視對待孩子: 從小被忽視的孩子,無法在自己的經驗中體認到自己是與人互有連繫的。他們沒有能力與人建立連繫,因為他們沒有經驗過親密、分享或依賴。這類人在與人相處上,表達較為內斂,甚或刻意保持疏離,不會有太多的情感變化,也不會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致難以與人相處。 成年的我可以把人生問題推給「原生家庭」嗎?「原生家庭」決定了我的一生嗎?那麼能夠改變人生的是什麼?這方面的問題,值得深思,我們下一次再作討論。 黃雅麗姑娘
英國首相在2018年任命了史上第一位「孤獨事務大臣」。英國人口6560萬,2017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有超過900萬人長期處在「經常孤單」的狀態,比整個倫敦市的人口還要多。有報告指,到2030年,孤獨將是影響人類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紅十字會的研究顯示,長期處在「經常孤單」的狀態,會容易引發身體、心理和情緒問題,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患病風險。更有專家認為孤獨和「每天抽15根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相類似。這是我們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 獨處(一個人生活)並不等同於孤獨。近代文學家朱自清在他的作品《荷塘月色》中曾提到「我…愛羣居,也愛獨處。」講到孤獨,可能我們會想起獨居老人,其實孤獨可以出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天不需要再為子女勞碌的「空巢期」母親,長年熱愛工作的中年男士,又或飽受學習壓力的學生……。如果與家人關係疏離,缺乏正常的關係,「沒有人明白我」的感覺都容易令人產生孤獨感。 「好悶啊!」這句話,可能大家近期不斷聽到,疫情引致的社交隔離帶來不少生活的影響,我們如何令生活更有意義?感謝主,這段期間有很多不同主題的講道、主日學課程等上載網上,供信徒學習,教會亦鼓勵不同團組組織祈禱會,讓大家一同參與,在禱告中彼此分享紀念,筆者亦樂在其中。當然,若花太多的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亦可能讓人在真實世界中離人群更遠,在真實生活中更感到無人傾訴的孤獨;有家庭輔導工作者建議,我們應該盡力建立與人聯絡的「習慣」,例如致電問候朋友及家人,向家人分享每天所見的趣事,發掘新口味的零食、玩意,然後與身邊人分享……。 筆者相信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大家除了增強自我的免疫力,做好個人的防護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戰勝病毒。 你經常感到孤單嗎?不妨試試在網上找一個孤獨感等級測試,或許能讓你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三十:5) 內容參考: https://www.arealme.com/loneliness-quiz/zh/(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nE0jH9NwI (孤獨感等級測試) 黃雅麗姑娘
因為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改為網上直播,這安排反而讓弟兄姊妹可以參與更多的場次,領受神的話語更多。今年奮興會的主題是「風雨飄搖下的榮耀教會」,筆者深深感受到講員郭文池牧師的用心良苦,他先肯定教會是神用救主基督重價買贖的,面對今天這動蕩的大時代,郭牧師因應教會的現況,勸勉教會及信徒在這世代更要作榮耀神的工作。筆者不知道大家仍然記得牧者的哪些教導,只盼望大家踴躍參加教會的祈禱會,竭力成為一個在教會內「拆牆築橋」的信徒,重新主動建立弟兄姐妹應有的關係。 記得郭牧師在開始時,與我們分享信徒今日當怎樣看教會。我們也可以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看教會的呢?郭牧師提醒我們,若能清楚明白神設立教會的心意,便可以幫助我們審視自己跟教會、跟肢體的關係,並且按著神的心意,在身處的環境中作主的見證。 「教會」一詞首次在馬太福音十六章出現,它的意思是被神召出來的一群,不是一幢建築物,而是一群有屬神生命的群體,是神所建立的。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又將萬有服在祂的腳下,使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以弗所書一22~23) 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今天的教會應該以聖經作為我們信仰指導的最高原則,我們不是用人的話語作為教會辦理事務的依據,而是以聖經的話語作中心。因為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差遣來拯救我們生命的主。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內每一個被呼召跟從神的人,都應該同聲宣告「我們就是基督的身體」。我們需要有這樣有力的信仰宣告,我們要見證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裡。 盼望我們身上帶有耶穌基督的印記,依靠祂的大能大力,努力研讀神的話,靠神的話抵擋一切的試探,一同完成教會在地上應負的使命。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二月 2021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