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 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有種花生只會越食越無味

28/1/2018

 

朱映潮傳道

     尚記得很多年前曾協助一班大學生舉行過一次的生活營會,那次的營會因着天氣、場地等不可控制的因素,臨時作出了不少的調整,雖然稱不上完美,然而在一眾委員努力之下,活動的項目運作得相當流暢,參與的團友們不單在過程中感到雀躍興奮,更有不同的反思和得着。有如此成果,委員會自是應記一功,但傳道人在營會完結的時候,除了代表參與者向委員會道謝外,更代表委員會向參與者道謝,他當時清楚闡述原因:「很感恩我在這營會中看不到一種叫『花生友』的營友。沒有好的領導,營會自然是運作不成;但若然沒有大家投入的參與、積極的諒解和配合,營會亦難以帶出愛與和睦的氣氛,以群體的方式見證基督。」

     「花生友」這個網絡名詞意指某人作為群體的一份子,卻常是袖手旁觀,「食花生等睇好戲」。這詞彙已存在了若干的年月,然而帶着這特質的基督徒亦是同樣的源遠流長。在消費文化下的「花生友」信徒,對於教會的服侍或是社會的事務,有不少是講求娛樂性、短暫性和個體性的滿足感,他們多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參與;要是面對興趣以外的課題或事奉,他們就會選擇抽離,從旁一方面享受着距離感所帶來的安全和舒適,另一方面亦可不顧後果和責任地評價他人。他們對群體實際的異象、發展和成長漠不關心,信仰和群體很多時被淪為純粹的心靈支持和安慰,甚至成了「食花生」、打發時間的對象。
    
     「食花生」這回事對群體存着負面的意思。以往在教會工作的時候,最常聽到年輕領袖們投訴的說話是:「搞活動搞得幾好都冇用啦,都唔合作嘅!」「食花生」對一班活動負責人而言確實是挺洩氣的事,我有我盡心盡力的預備,你有你在旁邊自顧自的「密密食」。「食花生」的形態彷彿就是對他們的努力不尊重、不欣賞、不支持,久而久之,有不少前線事奉者也因自覺改變不了甚麼,或是得不到適切的鼓勵,而感受到迷失、氣餒或挫敗。

     「花生」吃得多,留得一地的花生殼,有時不單會絆倒別人,也會絆倒自己。「花生友」長期把自己置於局外,對事奉或群體活動抱着隔岸觀火的心態,自是難以在群體中投入,分享群體共有的經歷和成長。越是抽離,越是難以融入;越是難以融入,越是抽離;在如此的惡性循環下,「花生友」只會與群體格格不入,因而淡出教會。

      基督信仰從根本就不是「食花生」的信仰,基督從第一世紀就一直強調跟隨者要學習突破自身的冷漠,主動的與他者連結,彼此關愛,在信仰中共同的成長。誠言,筆者明白並非一切教會的活動(或事奉)都是有趣、能迎合不同人的性格和恩賜的(我本身就是與動態活動為敵的人),然而,當我們願意開放自己,踏出一步,學習在群體中投入和享受,上帝往往都能叫我們從新的角度來得着領受,與上帝、與他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教會中每個「個體」本是「群體」的一部份,每個人的參與也是重要的,沒有「聽道的」,就沒有「講道的」,沒有「和唱的」,就沒有「領唱的」,教會的每一部份都是如此的互動着。哪怕我們只是一個被帶動的人,我們的合作、熱誠和享受都是左右着整個群體成長的果效和見證的。願我們都能警剔,免得成為教會(甚至社區)中的「花生友」。

張慕皚牧師追思聚會之反思

21/1/2018

 
張美薇牧師
     
     曾任建道神學院院長二十五年及九龍城浸信會主任牧師之張慕皚牧師,於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下旬離世;建道神學院為他主辦之追思聚會於一月十三日舉行,聚會中的各項分享(包括追思會中播放的影片),都對張牧師有很全面及到位的介紹,分享内容同時亦鼓勵了弟兄姊妹,要隨著張牧師對主的忠心、信心,繼續在地上發光發熱。

     令筆者最深刻的,是張慕皚師母分享的四個夢,這四個夢分別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便能更佳的服事神;其次是要整理張院長的講道手稿,期盼繼續為張牧師出版書刊,包括一本有關箴言的講道集,從而延續張院長的服事;第三便是要整理師母個人的音樂事奉,以致她能更佳的運用神給她的恩賜去繼續服事神;第四便是要為神建立敬虔的後裔,繼續以愛引導兒孫們在主裡敬虔的成長。

      張師母的夢提醒筆者,無論一個人如何能服事神,他的服事總會有終結的一天,當那天未來臨之前,我們能做的便是盡力讓自己身、心、靈健壯,能全力及以最好的來服事神;而事奉神不外乎是協助別人及發展神所賜予自己的恩賜,服事要全心、盡心、委身、放膽,更要不被自己所限制,靠主不斷為神創高峰;生命及事奉能得以繼續延續下去,便得培育敬虔的後裔,這包括了肉身的後裔及屬靈的後裔。筆者去年已踏入六十歲,是思想接班的時候了,接班不單單是工作上的接續,也包括事奉及生命的接續。願意與宣德家員一起以生命服事神,期盼事奉能延續下去,為主發光發熱。
 

一生最重要的人

14/1/2018

 
吳開甜傳道

     課堂還有10分鐘下課時,教授向同學說要與他們玩一遊戲,他先從同學中找了一位自願者,要求她在白板上寫下這刻看為最重要人物的名字。不多時,那學員便寫出了20位她看為最重要的親朋,包括她的家人、同學、同事、朋友、師長、教會的弟兄姊妹……,教授隨即邀請她刪去3位對她來説比較不太重要的人物,她輕鬆地刪去了3位鄰居和朋友的名字。 跟著教授再邀請她刪去2位她感覺較不重要的名字,她費了少許時間,終於刪去了另外2位同學的名字;教授再要求她刪去1位較為不重要的名字,她也最終完成這要求。如是者,教授要求她每次刪去1個名字,直到最後剩下3個名字,包括她的母親、配偶和她的兒子。這時,教授同樣要求她刪去其中1位,那同學此刻感到不易作選擇,向教授反建議就此作罷,但教授堅持她要作選擇,她無奈地刪去了母親,教授再要求她多刪去一個名字;這時,全場都寂靜無聲,各人都緊張專注地看著她,終於看見她好不容易地,慢慢刪去兒子的名字。

     這時,教授便問她說:「同學!母親是生你養你的,兒子更是你的骨肉,是你十月懷胎生的,而丈夫可以另找一位取代;但你為何最後選擇留下丈夫的名字?」這同學很謹慎和認真地回答說:「不錯,母親是生我育我的,兒子是我從生死邊緣生下的,但隨著時間的消逝,他們都會離我而去,只有我丈夫是我人生最終路程的同行者,是與我走完這人生路的同伴、同盟者!」教授再仔細問她說:「同盟者?」她說:「是!他是我的同盟者,因為當天在禮拜堂,我們曾經在神和親朋戚友面前立約,無論生與死、疾病、貧窮、禍患、困苦,都不會離開對方,要與對方一起走完這人生路,我倆是因盟約而生活在一起。母親是與我父親有盟約,將來我兒子也會與他的配偶立盟約,但他們並沒有與我建立盟約,所以,我的丈夫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人,因為惟有他與我在盟約下走完這人生路。」教授點點頭,同學們也熱烈地拍掌說好!

     弟兄姊妹!看完以上的對答後,鼓勵你深思,跟著去實踐!

你明白同理心和聆聽嗎?

7/1/2018

 
何智雄牧師
     
      今年教會的年題是:「同行相顧展愛心,同心事奉證主恩。」很盼望今年大家能在彼此相親相愛的基礎下,一起同心去事奉我們的上帝,見證祂的榮耀。一個好像耳熟能詳的題目,或許你會問,我們還需要再講嗎? 大家都知道了! 是的! 大家都知道了,但做出來的又如何呢?就讓我們從如何關顧別人再開始說起吧!

       我們關心、安慰別人的兩個重點分別是:

1. 同理心(empathy),或稱做換位思考、神入或共情,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以致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但這樣的「理解」,不代表是認同對方的行為。同理心的「理解」除了要求我們透過一連串有條理、有結構的問題去理解,還須透過「聆聽」。

2. 聆聽(listening),聆聽不是保持沈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説話的真正的涵意。真正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必須放下自己的「內在對話」。所謂的「內在對話」,是在聆聽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該說什麼、如何回應,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此刻你可能這樣想,那麼,只有受過心理輔導的人才有資格做關心的工作! 但我勸勉大家仍可以用禱告來關顧別人。我們可以邀請別人一起向神禱告,好像小孩子一樣向天父講述需要,懇求天父的憐憫和幫助。禱告不需要用華麗字句、邏輯思考的說話或是戲劇性的言語來表達,我們只要誠心誠意地帶領有需要的人向神傾心吐意,與神團契。在禱告裏我們可以問神困境如何面對?問神這病是什麽意思?能否得痊癒?思考我們和這苦難有何關係,以及在事件當中神對我們講了甚麼話?
​
      「禱告」就是我們帶領有需要的人誠心向神陳明內心所思所想的並等候神的心意,「禱告」也是我們學習彼此相顧的開始與過程。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