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標牧師
I.引言 很多基督徒聽過耶穌基督第一篇講章的上半部,記載於路加福音4:16-24:「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裡;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 不過,很少基督徒注意耶穌基督第一篇講章的下半部。感謝神讓我領受這個訊息,讓我與大家分享。 II.一段刺中猶太人內心的說話 路加福音4:25-30:「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一個人那裡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裡去。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就起來攆他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他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 以下是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耶穌基督有沒有講錯?答案是沒有。耶穌說:「我對你們說實話」。雖然耶穌基督沒有傳講「虛假消息」;但是上述訊息是否充滿「負能量」? 請大家注意,整本聖經沒有引用「正能量」、「負能量」的觀念量宣講的質素,為甚麽我們要用這些觀念思考屬靈的事呢 ? 因為人被世俗的思想滲入思考,忘記聖經強調的是「真理」。 可能有人會問,雖然耶穌基督講的是「真理」;但是不一定要講得那麽直接。如此直接指出以色列人的罪,肯定令人反感。這正好反映我們受中國文化中那種「怕事」的心態誤導,令我們無法明白耶穌基督的心意。 若果耶穌基督沒有「機心」;而是真真實實的教導人,這些教導才是真理。相反,那些以市場推銷手法宣傳的宗教,可能是失真的、是麻醉人的。 III.服侍耶穌的人要效法耶穌 耶穌基督沒有按人的意思呼召門徒,他禱告按聖靈感動呼召。他傳道遇到很多人反對;但是卻有忠心的門徒。人有宗教需要,保自身、保家宅、保健康、保事業、保家人…等。究竟我們對耶穌的服侍,是否在滿足自己的宗教需要;而不是滿足神的心意呢?有些基督徒是「聽道」基督徒、有些基督徒在教會有些服侍;不過,願意親近神,建立深化屬靈生命的基督徒卻是少數。對我來說,我看重這少數願意靈命成長的基督徒。我在主裡挑戰您們不要讓世俗的思想佔據您的心靈;相反要讓主耶穌基督成為您人生的主,按耶穌基督的方法服侍祂。 IV.總結 耶穌基督第一次講道,已經針對猶太人的罪惡,有人要推他下山。我們服侍耶穌基督的人,宣講真理,必然引來反對。求主憐憫,阿們。 黃雅麗姑娘
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國實施「居家令」,讓消費者對視頻網站服務的胃口大增。筆者在上月也訂閱了一個收費視頻網站,當中收看了一齣韓國電視劇《再見媽媽又再見》。劇中飾演因意外死亡後來獲得重生機會的金泰希,可以回到人間 49 天,因此再度出現在家人及好友面前。當然我們知道死人的重生是劇作家虛構的情節,但「生有時、死有時」,劇中不少因親人離世所引發的思考發人深省。 提到死亡,中國人總會有所忌諱,往往不太願意正面談及「好好說再見」的重要。筆者樂見現時基督教機構用「回家」的心態幫助一般人看死亡,輔導人如何與親人走人生最後的路程,並鼓勵人努力為自己的人生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也有資深牧者以《如何和親愛的人說再見?》為講題,讓人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及必須面對的人生經驗,每個年齡層都有機會發生,每個人都應該要隨時作好準備,把握機會跟所愛的人「道謝、道愛及道別」,不要留下遺憾。 除了死亡,我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分離情境,好像畢業、轉換工作環境、升學、移民……,如果不能夠好好處理,當時或許會產生憂慮、擔心、後悔……等不愉快的情緒。回想一下,我們在過去的人生經歷中有否留下過一些遺憾?人生總要向前行,我們如何避免同類的遺憾不再發生?筆者每次參加安息禮拜時,對「述史」部份都最為留意,因這個程序讓我們能一同回望過世親友的生平,所以離開時如有機會,我總會對負責述史的家人道謝。筆者相信對家人的感謝,也是幫助人處理哀傷的一部份。 「珍惜眼前人」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至理名言。上文提到的電視劇中,金泰希重返人間後,便把在世時沒能做的一切,統統都做了。當然這只是連續劇的虛構情節,我們一定要知道明天不一定會到來。詩人說得好:「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九十篇12節)。我們如何看待死亡,便會如何看待生命中的人和事。 最後與大家分享劇中的金句: 「或許我們在世時感受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向所愛之人傾訴愛意,以及對感激之人道謝。」 「我以為所謂的死亡,就是在神給予的那段時間裏,好好過完自己的人生然後離去,一切就結束了,但我死後才意識到,我的人生並非只屬於我一個人。」 「如果早知道明天不會跟今天一樣到來,我就不會虛度寶貴的每一天了。」 「要是早知道我們擁有的時間會如此短暫,我就不會這麼馬虎對待這些瑣碎的小事。」 「原來夢想並不是我人生的全部,我的父母還有朋友們,也是我生的一部份,但我錯把夢想當成一切。」 「希望你能放下我,好好把握往後的人生,所以你不要自責,我不再是你的人了,你可以把我放下了。」 「老實說,你忘了我,讓我很傷心,但是,我更害怕你們對我無法忘懷,看著大家因我而難受,那對我來說才像地獄。」 彭潤平傳道
「但以理決心不讓御用的佳餚美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幫助他,使他不用玷污自己」(但1:8) 但以理時代的猶大國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猶大末年,更受埃及的操控,成為埃及的傀儡國。後來,巴比倫打敗了埃及,猶大王約雅敬轉為服事巴比倫。然而,猶大王約雅敬服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三年就背叛他(王下24:1),結果引來巴比倫大軍壓境,圍困耶路撒冷,擄去一些人(但1:1),當中但以理與他的三個朋友也在其中。 昔日巴比倫的管治政策,乃在戰敗國中挑選精英,栽培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樑;並以高等的教育、優質的食宿及光明的前途,換取他們對巴比倫王的忠誠。所以,巴比倫王吩附太監長揀選以色列人中的精英,其中包括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被選入宮受訓三年,接受當時最優質的教育,包括巴比倫的文化與語言,並提供上等的食宿安排(但1:3-6)。然而,他們與其他被揀選人很不一樣,他們不願享用王所賜的佳餚美酒,只要求吃素菜、喝清水來代替(但1:8-16)。原因何在呢?經文指出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立志不容王的佳餚美酒玷污自己,雖然經文沒有記載當中的佳餚美酒是甚麼,但相信他們是怕食物玷污自己,成為不潔。他們四人即使身處異國,卻沒有忘記摩西的律法,仍聽從神一切的吩咐,仍謹記猶大國昔日被擄的原因乃是不聽神的吩附、違背與神所立的約,神雖多次藉先知叫他們悔改,但他們仍執迷不悟,故此神藉巴比倫擊打猶大,好叫他們在哀傷痛悔中,回轉歸向神。 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向太監長提出的要求,並非沒有危險,他們已是被擄的身分,可謂沒有自主權。他們對神心存敬畏的行動可能使太監長認為他們不願意順服、效忠巴比倫王,這可能為他們生命帶來威脅,甚至其族人也可能受到牽連。他們四人雖身處外邦,吃與不吃根本不太重要,但他們以史為鑒,緊守神的吩附,對神心存敬畏,寧可選擇吃素菜、喝清水,哪怕他們的舉動可能會帶來麻煩。他們願意為主受逼迫,甘願為主付代價,也不願不聽從神的吩咐。 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的立志得到神的幫助,他們的要求得蒙准許,在太監長眼前蒙恩(但1:9)。在神的保守下,縱使他們連續十天只吃素菜、喝清水,但他們的容貌比所有享用王的佳餚的其他人更加俊美健壯(但1:15)。而且,他們因為敬畏神,神更賜福給他們,使他們的智慧和聰明比當時全國學識最淵博的人更勝十倍,這可謂相當的諷刺。 昔日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雖然落在困難、沒有出路的光景,但他們仍選擇敬畏神;他們所作的並不是為了結果(神的賜福),只是忠於神的吩咐。神賜他們各樣的聰明和智慧,只因他們的立志合乎神的心意,正如詩人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111:10)。再者,敬畏神是需要操練的,他們若沒有這次的操練,就不能在以後的信仰挑戰下(2-6章),仍能對神有信心,仍忠於神吩咐。但願我們也能學效但以理與他的三個朋友,無論何境況都保持對神心存敬畏,因為祂的確是配得我們敬畏的主。 陳慧芬姑娘
白天給人的感覺是嘈雜喧囂,夜晚往往給人寧靜安逸。住慣了高樓大廈的城市人,或多或少會嚮往郊外的寧靜,以為郊外的夜晚肯定特別怡靜。但那其實是想像中的美好而已,很可能郊外的晚上有無聊的狗兒在狂嚎,不知名的蟲子在聒噪,遠處的蛙聲在群奏,就連應該睡覺的鳥兒還在半夜三更鳴叫,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合奏。 人們很容易在固化的框框中錯亂,在單向的思維中迷失,如果有第三隻眼睛看事情,就可以避免思想僵化,容讓自己思想馳聘自由。聖經在歌羅西書3:10b教導我們:「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我們需要在主裡不斷被更新。 筆者曾經遭遇不知名的疾病有一年之久,最嚴重的時候曾經在鬼門關徘徊,深夜在醫院搶救。在疾病中真是苦啊!當時也曾發出如保羅般的呼求:「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雖不如保羅般高尚,經歷靈魂與肉體的爭戰之苦,但苦痛難當是一定的。直到有一天,筆者被一節聖經開啟了「更新之旅」,那就是詩篇41:3:「他病重在榻,耶和華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耶和華)必給他鋪床。」這給了筆者安慰和活下去的依靠。實際上,詩篇41篇全篇正是筆者當時的光景:「有怪病貼在他身上,他已躺臥,必不能再起來。」那時根本就查不出病因,國外的生意拍檔竟趁夥伴病危竊走一切所得。哇!神真的跟人面對面說話!既然耶和華說要扶持,筆者便天天拿著這節聖經禱告,學習在病痛中依靠神。 另外,疾病改變了筆者對死亡的看法,如果沒有死亡,面對那無盡的痛苦,人怎樣能無盡頭地熬下去呢?疾病中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及關愛,讓筆者體會到被愛,更能堅強面對一切;軟弱當中,更能體會到人的限制及微小。疾病還教導了筆者健康飲食及作息,完全翻轉了整個本來固有的生活方式。疾病之初筆者是懷疑人生,疾病之終卻開始思考人生。這經歷大大地震動了筆者的靈魂,開啟了用第三隻眼睛看事情的思維。 對於今次的疫情,人們所受的苦被廣泛報道,但也是學習用第三隻眼睛去感受一下新觀念的機會。據《每日郵報》4月3日的報道,由於各國封國狀態,各經濟體幾乎陷入停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大減少,空氣污染明顯改善,同時減緩了全球變暖的腳步。這是人類幾十年環保努力都無法企及的。又因為人類活動減少,以至連地殼的振動都有所減弱,就是說連地球都安靜了;另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群體意識漸漸抬頭,改變著人們的人際關係;安靜的日子,靈魂的拷問漸漸增多,屬靈的領受也日漸豐富。還有一些的地方可以看到一波屬靈的小復興:有些人悔改認罪重新歸回。還有很多不同角度的例子,容讓我們學習更立體地去思考問題。 盼望大家常常操練用第三隻眼睛去看事情,看世界,祈求內裡的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拒絕僵化,讓我們變得更豁達、更有恩慈、更獲益。 何智雄牧師
「耶穌對他們說: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使徒行傳 1:8) 截至5月2日,全球已突破3,180,000宗 「新冠肺炎」 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已超過220,000人! 今次 「新冠肺炎」 的影響力之大,可以說是本世紀之冠。原本是一個地區性的病毒,因著全球化的催化,至今已轉變成一個全球性巨大的問題,它正挑戰著整個世界。全球化一個最重要的意涵,就是突破地域限制。也就是說人和事都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論在多遠發生的事,都可以即時知道;也可以即時以行動作出回應,能令人和事以全球為基礎來進行和存在。全球化對跨地域的貨物貿易、人口流動、投資活動等方面,有一定的正面價值。這次遇上 「新冠肺炎」 這麼澎拜的衝擊,也讓我們苦嘗到了「全球化」的殺傷力! 疫情過後,相信會開始出現「反全球化」的行為,並且蔓延的趨勢亦會更加明顯。那麼,「全球化」 對我們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 雖然 「全球化」 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卻不是一件全新的事情。聖經中使徒行傳1:8,早已記載了,主耶穌升天前已經把「全球化」 的觀念教導給門徒,並吩咐他們要把主的福音傳遍地極。因為這是個關乎萬民的好消息,神先揀選了一個細小的民族,使用他們成為流通的管子,讓萬民得福。「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翰福音3:16-17) 這是神的心意,是祂的愛 ! 「全球化」 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 它的好處和壞處有多少? 對筆者來說並不是最關注的;因為,問題的本身並不是問題,而如何看待問題才是更重要的。只要我們懂得凡事轉眼仰望耶穌,危機可以變成另一個契機。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要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遵行主的大使命。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 弟兄姊妹,你願意嗎? 你預備好了嗎? 願主賜福給大家 !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