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君漫傳道
上月我們從保羅加入教會的經歷(使徒行傳九章)學習「如何合一」,學習再次相信主耶穌是「改變人心的主」,以至能夠在灰心、受傷當中重新認識、重新接納眼前的弟兄。這次我們會從加拉太書二章學習「何謂合一」。 加拉太書二章記述了保羅後期在安提阿的經歷,1-10節記述了保羅信主十四年,再次上耶路撒冷,遇上執著割禮的群體,這也成了11-14節的背景。加拉太書二章11-14節記述了保羅在安提阿公開責備彼得。 彼得在當時教會的地位之高是十分明確的,因為早在第9節保羅也提到「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磯法」更是耶穌親自賜名。但保羅未有因為其名望、地位而沉默,反而是果斷回應彼得。保羅有所行動,是因為「看見他們沒有按照福音的真理正直地行事」(新漢語 加 二:14)。 保羅在責備彼得什麼呢?保羅說:「既然你身為猶太人,生活卻像外族人,不像猶太人,你怎能強迫外族人像猶太人那樣生活呢?」(新漢語 加 二:14)。驟眼睇,仿佛是在指責彼得「表裏不一」沒有守猶太人的習俗;但之前的經文保羅經已否定割禮的必要,隨後的經文更論及因信稱義,而彼得也願意與外邦人一同食飯。那麼保羅在指責彼得什麼?保羅指責彼得「作假」。 彼得在「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一直和外邦人同桌,但當他們來了,因怕奉割禮的人,就與外邦人分開了。彼得和外邦人同桌,是因為哥尼流的經歷讓他知道「上帝不偏待人」;但耶路撒冷教會的人來到之時,彼得卻因為害怕而沒有持守他在哥尼流的得著,這正是他的作假。彼得所作的「假」不是「假的接納外邦人」,而是「假的分別外邦人」;彼得並非放棄上帝的教導,而是為著傳統、為著別人的眼光,不敢把教導活出來。保羅指責彼得,他在意別人的眼光高於基督的教導。 從保羅的行動可見,合一不是盲從、不是啞忍,更不是「隻眼開隻眼閉」;而是按著真理反思,彼此提醒。這個提醒超越身份、地位、年資、背景,單單關注福音的真理;這個提醒,既提醒在真理內不該做的事(負面),也提醒在真理內應該做的事(正面),以至我們能夠真實地活出基督的生命。 願主施恩與我們,賜下勇敢和謙卑,一同學習這「合一」的功課。 麥君漫傳道
宣德家2024年的年題是「凝聚力量,合一服侍」,讓我們從保羅的經歷當中學習「如何合一」、「何謂合一」。 我們來看保羅的兩個經歷,一個是保羅加入教會的經歷(使徒行傳九章),另一個是保羅後期在安提阿的經歷(加拉太書二章)。我們這次先從使徒行傳九章學習「如何合一」。 使徒行傳九章記述了保羅信主的經歷,保羅(當時的稱呼叫掃羅)經歷異象,在異象當中遇見主耶穌,然後就眼睛看不見。那時主吩咐亞拿尼亞去找掃羅,要他按手在掃羅身上,讓掃羅能看見。亞拿尼亞第一反應是:「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祢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祢名的人。」(徒九:13-14)。但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徒九:15)。 亞拿尼亞的反應是人之常情,面對這個以往以逼害教會成名的人,要醫治他,甚至要按納他,實在不容易,假如掃羅當時未有轉變,首當其衝的就是亞拿尼亞;但亞拿尼亞因著對主的順服,醫治了掃羅,更稱他為兄弟、為他受洗。 亞拿尼亞作為接納掃羅的第一人,他因著主的緣故,可以放下掃羅的往績,可以放下對掃羅的恐懼,可以放下掃羅曾經對基督徒所造成的傷痛、傷害,願意重新認識這個人。 在教會當中久了,少不了會有衝撞、磨擦,甚至傷害;或多或少我們也對身邊的人有所定位、定型,或多或少我們開口或心裏就出現「佢就係咁樣」、「都話你嫁啦」、「我預咗嫁啦」、「同佢夾咪搞我」這些聲音;教會當中的相處,也就變得「恭敬」、「小心」、有著「安全距離」,我們面前的弟兄就仿佛是那一位曾經的掃羅;也正因如此,「合一」也無從談起。 為何亞拿尼亞能夠重新認識這個人?亞拿尼亞接納掃羅之時,什麼事情還未有發生,他沒有掃羅熱心愛主的事例可以佐證,他毫無掃羅已經改變的證據。亞拿尼亞的順服,是單單因著他對主耶穌的信心,相信他是「改變人心的主」。我們又曾否因為灰心、因為受傷忘記主耶穌這個大能? 願主賜福於我們,賜下能力和信心,一同學習這「合一」的功課。 麥君漫傳道
將臨期第三主日,是「喜樂」的主日,讓我們一談使徒行傳的「歡喜」。 使徒行傳八章記敍了兩次「歡喜」,一次發生在撒馬利亞城,一次發生在衣索匹亞的太監身上。假如我們是當時的信徒,相信歡喜並不容易,因為使徒行傳第六章記載了剛被選出的司提反,不久就殉道了。司提反的殉道更成了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的爆發點,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在這患難受逼迫的日子,「歡喜」絕對不是容易的事,使徒行傳作者卻在此時記敍了兩件「歡喜」的事: 第一件是「福音傳到撒馬利亞」。當時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到撒馬利亞城,在那裏宣講基督,民眾聽見、同時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聽從他的話。當中有人被污鬼附著,腓利使污鬼從他們身上被趕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於是在那城裏大有歡喜。 第二件是「腓利給衣索匹亞的太監施洗」。腓利聽從主的使者往曠野去,遇上了一個衣索匹亞的太監,太監當時正在念先知以賽亞的書。腓利對太監講解聖經,隨後太監更請腓利給自己施洗。他們剛從水裏上來,主的靈就把腓利提了去,太監就歡歡喜喜地上路了。 這兩件事的對象很特別,撒馬利亞人是猶太人的世仇,是一直比外邦人更不被猶太人接納的群體;後者是太監,根據申命記廿三章1節所言,他們是明文不可進入耶和華的會的人。使徒行傳八章記載的「歡喜」,竟就是福音信息臨到這兩種對象身上;這正好吻合了以賽亞書中記載的「被擄後,重塑敬拜群體」的景象。 使徒行傳的作者為何能夠在領袖殉道、教會被逼迫,以至要分散的日子中依然「歡喜」?因為他看見不但福音被傳開,甚至傳至以往一向被排斥的群體當中;因為他看見上帝的旨意未有因為患難而中斷、被停下;因為他看見上帝大能的手改變了被擄的意義,上帝本來公義的懲罰竟變成了救恩的臨到! 但願我們的眼光亦能像使徒行傳作者一樣,與上帝同步,以至我們能與主同樂。 麥君漫傳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我十分重視的做人哲學,縱使我家甚少會有工程進行,但螺絲批等工具也必會買好放在家裏。聖經當中常提到關於「預備」的經文,為人熟悉的有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聖經中的教導就正如螺絲批一樣,如果沒有善用它,沒有把它成為你的工具,它就只會成了裝飾品。 我們要明白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不得不先了解第二章。保羅在第二章提醒提摩太要作基督耶穌的精兵,「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提後 二:4)保羅也提醒提摩太當盡的職責是「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 二:15)這段經文中的 11、12節:「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我們若不認祂,祂也必不認我們』」這都是保羅重要的神學基礎。 提後二章11-12節前半節,可說是羅馬書六章的濃縮;12節後半節是呼應路加福音十二:9「在人面前不認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認他」。 保羅在羅馬書六章講論到我們應在生活上復活、在靈性上復活,也講論到我們不要讓罪在我們的身子上作王。保羅認為我們在地上成聖,就是我們在地上的復活;我們在地持守聖潔,努力不犯罪,就是我們在世的作王。 保羅把「我們不認祂,祂也不認我們」安排在「與基督同死同活」、「我們忍耐作王」之後,意味他認為「同死同活」、「忍耐作王」是與「承認基督」有關的;他認為,假若我們未有在生活中成聖,就等同否認基督。 保羅在這個基礎下提醒提摩太要「竭力」,是要提摩太於生命上、生活上,活出認信基督的樣式,成為「真理的道」的載體,這樣才是主「無愧的工人」。 唯有把聖經教導深化、融入生命當中,才能「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如此我們才能發出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我們才能吸引他人認識基督、加入教會;我們才能在教會當中盛載生命。 但願我們都一同竭力,作主無愧的工人。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