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筠姑娘
在剛過去的四月,我參與了兩個營會,第一個是徐小舉辦的小六畢業營,在宣道園舉行,為期三日兩夜(12-14/4),約120個學生參與,有六位宣德堂的弟兄姊妹參與作組長;另一個是宣德堂少年部舉辦的生活營(30/4-1/5),約30位弟兄姊妹參與。 先分享徐小小六畢業營的感動片段,我是第二年參與小六畢業營,而參與畢業營的宣德堂弟兄姊妹大部分都是第一年以組長的身份加入,他們亦是徐小的畢業生,他們犧牲了寶貴的復活節假期,在營内非常投入地與組員們一起談話、一起遊戲,甚至一起打掃,一起洗碗,這是超乎我所想所求的。 參與畢業營的老師們都很看重每個學生能聽聞福音的機會,很關心他們的靈命,他們把握營中的休息時間與學生單對單的分享福音,看見學生們舉手決志信主,心裡真有說不出的感動,記得當時我曾對陳校長說:「他們年紀還小,不知是真的認真信主,還是一時的衝動呢?」但陳校長對我說:「我們不能保證他們日後不會變節,但此刻的確是神的工作,出於神的感動,我們只是以農夫的角色去栽種、收割,唯有神叫他們成長。」求主保守所有學生都能不單停留在信主的階段,更能在教會繼續成長。現時教會於每主日下午設有升中同行計劃,鼓勵所有升中的同學參與,請弟兄姊妹們為這群升中的同學代禱。 第二個營會就是今年Sunday Teen地的生活營,主題為「德Teen獨厚」,少年人入營後先透過遊戲「可能不可能」去打破過往給自己的框框;參與生活營的少年們可能過往曾邀請朋友、同學返教會遇到困難,希望透過這個遊戲讓他們明白,一個人信主與否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若我們不把握機會去邀請未信的朋友,他們可能連信主的機會也因此而失去了。從遊戲中,少年人學會了盡力作自己該作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晚上的環節相信是大部分弟兄姊妹印象最為深刻的:我們彼此分享了尼希米建城牆的事跡,並一同重建城牆。聖經記載當尼希米知道猶太人在自己故鄉遭受大災難,被逼迫、被凌辱,並且城門被火焚燒、城牆被人拆毀,因而看見建城牆的需要。這個過程經過很多掙扎,作為酒政的尼希米要放棄高薪厚職和安逸的生活,重返家園;尼希米是猶太人,在波斯裡是被擄的身份,需得到皇帝的恩准才能有安定的生活;如今要突破自己的安舒區,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日尼希米禱告神,祈求神施恩,然後爭取機會主動向皇帝提出請求,最後他倚靠神,盡力做他可以做的事,結果作成了這重建的工作。透過尼希米建城牆的事跡,使我們明白神賜給我們各樣的恩賜、才幹,我們也要學習突破自己的性格限制去被神使用。 這兩個營會清楚給了我一個信息:就是「一個也不能少」。我在營會中也曾和少年人分享過,他們中間無論曾否參與過教會聚會,無論是否信主,在我眼中,他們都是神所寶貴的、所愛的,而且每一個我都會放在我的心上。願神繼續使用這兩個營會的信息,讓每個少年人明白並接受祂的大愛。 郭鴻標牧師
I.引言 筆者覺得值得注意的是「有策略的領導」的異象,在這間教會的培育事工方面配合起來。這間教會的培育課程是「領袖裝備與門訓」(Leader’s Empowerment and Discipleship, LEAD)。這間教會的培育目標是訓練「領導者」(Leader),她們的口號是:「每個成員都是策略性領袖」(Every member is a strategic leader)。 II.3P的教育理念 3P的教育理念是Person「人本身」、Perspective「觀點」、Practice「實踐」。這是教會培育的基本理念,著重三方面的平衡。「人本身」的培育是關乎「我是誰」(Who I am),就是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性格與價值觀。「觀點」的培育是關乎「我如何思想」(How I think), 就是我們對神,對教會,對人,對世界的理解。「實踐」的培育是關乎「我如何行動」(What I do) , 就是我們每天的言語,行動。 III.兩種進路 3P的教育理念以兩種基本進路進行:第一種「領袖發展典範」(Lead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目的是發現神賜給學員的潛質,建立成員成為在神國度中有影響力的人。第二種「聚焦學員教學哲學」(Learner-focused Teaching Philosophy),目的是鼓勵學員主動投入學習,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分享,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可能我只看到簡單介紹的資料,沒有接觸她們的老師與學生,只能一知半解;但是我覺得要幫助學員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加上從聖經,信仰的分析整理,是不容易的,老師必然是屬靈生命強健,有豐富聖經知識,有人生智慧。若果3P的教育理念的兩種基本進路要有效的話,必須有優秀的老師。 IV.3P的課程設計 3P課程有4類: 「3P」類、「人本身」類、「觀點」類、「實踐」類。(1)「3P」類的科目有:「屬靈父母教養」(Spiritual Parenting) 、「關心小組領袖訓練」(Carecell Leaders’ Training) 、 「區長領袖訓練」(Section Leader’s Training)。(2)「人本身」類的科目有:「領導原則:箴言」、「摩西的領導」、「在神裡面的身份」、「你作決定前」。(3)「觀點」類的科目有:「被擄後先知書」、「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聖靈」、「信仰基礎」、「宣教影響組預備」、「婚姻預備」。(4)「實踐」類的科目有:「學習聖經,實踐真理」、「祈禱的突破」、「藉禱告經歷醫治與拯救」、「在職場中的信仰」、「先知職事」、「教養子女」。 V.如何學習其它教會的經驗? 筆者覺得「領袖裝備與門訓」(Leader’s Empowerment and Discipleship, LEAD)的3P的教育理念,及兩種基本進路的教育哲學十分有理。這並非單純知識的傳遞;而是建立生命,達至行動實踐。「領袖裝備與門訓」是配合教會的「關心小組」發展設立的,「關心小組」促進主裡團契的關係,也激勵弟兄姊妹接受「領袖裝備與門訓」訓練。若果弟兄姊妹屬靈生命被興起,就產生影響力,整個教會也積極追求屬靈生命的成長。 若果教會裡面只有少數人參與事奉,其他人只是被動地出席,在旁邊觀看的話,教會的屬靈力量一定有問題。有弟兄姊妹告訴我,我的講道對人有挑戰。對,因為神要挑戰我們,要我們全心全意敬拜祂。宣德家今年慶祝15週年,我為宣德家感謝神。不過,神讓我看見宣德家的弟兄姊妹,需要動員起來,我們要成為一支「福音勁旅」,我們不能只是少數人熱心事奉;而是要大部份人願意承擔更多責任。求主的聖靈感動人,阿們。 吳開甜傳道
電影《沉默》講述耶穌會一位資深的宣教士到了日本宣教,後來音訊全無,但傳聞他已變節,兩位曾是他學生的神甫為要查明傳聞是否屬實,便向上級申請到日本走一趟。他們靠著一位在中國流浪的日本天主教徒的帶領,經過千辛萬苦,總算到了日本。那時正值日本幕府時代,在軍人強權統治下,天主教的禮制被諸侯輕視和壓迫。諸侯們用很殘忍的手段來迫使日本天主教徒踐踏耶穌像,以表示放棄信奉耶穌,並以日本的佛為他們最高的神明。但不少日本天主教徒寧願為主殉道,忍受殘酷的虐待至死去;軍人們更在神甫眼前屠殺日本天主教教徒,使神甫感受到萬人因自己而死的心理壓力,來迫使神甫棄教。 帶領他們一起回到日本的那位日本天主教徒,原來曾多次懾於軍人的殘酷對待而選擇踐踏耶穌像,又曾出賣兩位神甫,使他們被捕。但他每次犯錯後都會走到神甫那裏,跪在地上求主寛恕憐憫。我深深感受這位教徒內心的掙扎和痛苦:既怕受殘酷對待,卻又因曾在公眾前踐踏耶穌像感到虧欠主愛而內疚、自責,兩種感受和苦痛形成強烈的爭戰。而那兩位要尋求真相的神甫對軍人苦待教徒則有兩種反應,一位選擇寧願為主殉道都不願踐踏耶穌像,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最後與那些被軍人苦待的日本天主教徒一起殉道;另一位則抱著「留得青山在」的信念,加上後來得見老師,且在老師的勸導下選擇忍辱負重,在軍人的監視下,留在日本研究日本宗教與天主教的異同。在這段被監視的日子裏,那位神甫內心充滿矛盾、苦痛、無奈,生活步步為營,漸漸失去了昔日那份堅持信仰純正的鬥志。這位神甫表面好像得到了自由,但軍人沒有半點放鬆監視他的生活,到他死後,屍體更被查遍是否仍帶有天主教的印記。 這部電影引起我深刻思想,面對這種信仰的挑戰時當如何作抉擇:若決心為主殉道,弟兄姊妹會因著自己的堅持而遭受逼害至死,最後自己也被殘酷虐待至慘死;若選擇識事務,忍辱負重,亦須面對另一種心靈上的煎熬,罪咎自責中痛苦掙扎。經過深刻反思後,在腦海中浮現了耶穌的教導:「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又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又想到我的主也曾為著愛我這個罪人,甘願忍受被毀謗、戲弄和羞辱,被掌摑和吐唾沫於臉上,被殘酷鞭打以致身軀像田地被犁耙耙過一樣,又被荊棘壓在頭上以致頭皮被刺穿,血流披面,然後手腳被釘在十架上,整個下墜的身軀吃力地移動呼吸,背部的傷口也不斷被磨擦流血。主就是這樣為救贖的使命付上如此大的代價--失去祂天上的尊榮、人性的尊嚴! 我是誰?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大過主人。主啊!求祢幫助屬祢的子民面對為真道作抉擇時,懂得選擇祢喜悅的途徑完成使命。願祢的旨意行在我們的心裏,如同行在天上。阿們!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