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潮傳道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境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像栗樹、橡樹雖被砍伐,樹墩子卻仍存留。這聖潔的種類在國中也是如此。」(以賽亞書六章9-10、13) 「...『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六8) 這段的經文必然是耳熟能詳的經文,因為這經文常用以作激勵,叫人慨然感受上帝豐厚的恩典,當呼召臨到的時候就要勇於回應呼召作事奉。然而,以上只是經文整體的上半部分,下半部份我們卻是少有接觸的,因為所涉及有關事奉中掙扎的真實一面,往往是叫人難以接受的。 「食白果」是世人在面對事工效果時的第一大忌,以前在學習理財的時候,我們最先學到的就是計算成本和回報,我們會考慮最大效益的計劃,我們會追求成功的方法,賠本的事情一定不屑一顧。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嗎?要是早早知道如何練習也絕對得不到好成績、如何努力也留不住客人、如何付出也得不到心儀對象的垂青,我們總也會快快的選擇放棄,或走過另一條看似更容易成功的路。然而,關於事奉,效率、結果和成功與否,不應是我們最大的考慮。按上帝的宣告,以賽亞在百姓身上所作的一切彷彿沒有半點果效,甚至可説是徒勞無功。按人的標準,以賽亞的使命彷彿是完全失敗的,彷彿是在蒙召中已命定了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失敗者」;然而,面對事奉的逆流,以賽亞並不介意他人的目光和自身成就,他唯一在意的是有沒有好好實踐和成就上帝的旨意,同時亦一心一意以愛守望國家與上帝間的關係,盼他們的叛逆終有完結的一天。 其實,沒有人說過事奉的路是必然順風順水、步履恩光的,相反往往是波折重重,甚至未必一定有人所期望的結果;然而,當我們見到這一切都是有神的心意在裡面的時候,我們會選擇謙卑跟隨?還是毅然放棄?在台北短宣的過程裡面,我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接觸到一些身體上或是家庭方面有一些特殊情況的小朋友,他們不太懂得怎樣與人相處、溝通和分享,有時候他們對着老師也會罵髒話,甚至會以暴力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願望。按人的看法,我們只有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與他們相處,根本沒可能改變他們;然而在跟他們接觸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們都很聰明,每一個都滿有上帝所給的恩賜,每一個都跟我們一樣,都蒙上帝祝福及愛顧,他們在平常的世界裡面已經很難感受愛,難道我們也要放棄他們?難道我們還有甚麼原因不去愛他們嗎? 是的,事奉的路程裡面不會常常是一帆風順的,事奉的形式和方向也沒有絕對的,但請不要輕言放棄。在上帝的眼中,我們事奉的成果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所能看見、了解的事情太少,而神的能力和心意卻是遠超我們所想;在上帝的眼中,唯一重要的就是那一份甘願為主獻上的心。以賽亞知道最終的結果後,依然在上帝面前堅定,向頑梗叛逆的以色列人宣告上帝的話語,他這樣做並不是因要爭取人的認同,也不是要在人面前表現出成功,人眼中的成敗得失並非是他所看重的,他在逆流中的堅持,單單在於他認定這是上帝的心意。 我們放棄可以有一千個原因、一萬個理由;但堅持就只有一個原因,我們今天是要選擇作一個屬靈裡面拒絕成長的嬰兒?還是願意為主全然獻上自己、更深刻的經歷基督?共勉之。 葉翠筠姑娘
宣德家由2016年開始著意計劃推行「門徒訓練」(簡稱門訓),相信大家對這詞並不陌生。從耶穌時代開始,祂已呼召並帶領門徒,直到二千多年後,「門訓」已經發展出無數的系統與教材,問題是如何落實在教會推行呢?兩年前筆者一直祈禱探索在少年部Sunday Teen地推行門訓計劃的可行性,由導師、組長人手分配,直到團友的靈命程度,都需要週詳考慮。感謝神!直到今年九月,少年部終一步—步的開始門訓計劃。少年部的門訓側重以下兩點: 1.門訓與教會事工關係 耶穌說:「使萬民成為門徒。」透過門訓,培育一群信主而願意委身的少年人,他們大多是基督徒二代,也有不少是因參加教會暑期聚會而初信的徐小畢業生,期望經過5-8月的撒種過程,於9月開始繼續跟進其生命,孕育屬靈的下一代。 2.同行小組 門訓事工與教導事工結合,一方面是學習如何研讀神的話,並實踐在生命中,另一方面,是將門訓事工與團契事工結合,為的是深化團友間彼此關懷、彼此代禱的緊密性。教導事工是為了幫助人認識神的旨意,而團契事工是為了實踐神的旨意。「門訓」必須將教導融化於實際的生活中,而不能一直停留在主日學的模式裏,專注於教導門徒,忽略了訓練彼此相愛。盼透過團友間分享成長故事,讓少年人體會神對每一個人的美好心意,啟發他們的事奉生命成長,協助他們探索並實踐神給他們的異象。 願意少年部Sunday Teen地每一個團友能透過門訓,讓人看見他們是一群又一群願意學習聖經真理,過著彼此相愛的團契生活的陽光少年,而不只是一班由主日學或神學知識培訓課程教導出來的、缺乏活潑生命力的呆板少年。 吳開甜傳道
一次從電台聽到兩三位節目主持人談論用電子卡作買賣交易,他們都認為不用攜帶金錢,生活方便得多,又可免被扒手「光顧」,因此感到國內人比香港人先進。這讓我想到電腦方興時,也曾有說電腦化可使生活更輕鬆,可減省文字書寫和程式運算的時間。 科技先進確可以使人生活較舒適,又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電腦處理文書真的方便多了,今天只要從網絡上找到合用文章,把人家的資料複製後再稍作修改,一篇本來要花好幾十個小時的文章,就只用數小時便完成了,真的節省了不少時間。經驗告訴我,我可以更迅速地完成一項工作,也就節省了時間去做其他的工作,以往一向覺得時間緊絀,工作卻排山倒海地等著我們去完成,現今卻因為電腦化,工作效率明顯增加了。電子通訊科技也使相距甚遠的親朋,可以在數秒內便能溝通,甚至透過視訊看到對方的臉容,使人覺得親朋就在眼前。 經過一段「電子化」歲月後,今天重新作檢視,我發現工作效率雖然高了,可是卻忙碌多了!對自己的要求也多了!本來只能完成一份工作的時間,在科技幫助下,被逼要完成三至五份工作;本來朝九晚五可以下班,現今卻在下班後仍要在家中繼續工作;本來可以有充裕時間思考和作深入探討的工作,現今因要趕及節奏和數字的達標,已不容易再有時間去深思和深入探討。很多工作為求達到量數,而被逼從質素上遷就,漸漸地本來精闢獨到的素質也變為即食文化產物。那電子化科技是方便人類什麼呢?愚見認為只是加速了表面的數據,深層的韻味卻不斷地褪色。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深度實在表面多了,友伴普遍較難有共同探索的空間和情誼,就是相聚時大都是急匆匆的,因為還要分配時間給工作或家人;朋輩間可能只靠電子媒體獲知對方的近況。還有今天的「亞健康」問題不知是否與這電子科技有關,但明顯今天不少人因為工作繁忙,甚至不少年青人沉溺於手機電玩而身體健康變差了。 至於今天的電子錢包,表面看來實在很方便。我聯想到昔日一套關乎末世現象的基督教電影,內容談及那時人類在體內植入電子條碼晶片,人人都要以這條碼才能作賣買,這似乎也是聖經啟示錄其中的內容(參啟13章)。可能有人以為這樣想法實在杞人憂天,甚至過於守舊,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我會密切留意啟示錄談及這交易模式的教導是指什麼一回事?求主幫助我們能有一顆敏銳的心觀察世界的發展,並看聖經的預言是如何兌現。 何智雄牧師
徒 3:3 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賙濟。 徒 3:4 彼得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 徒 3:5 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 徒 3:6 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徒 3:7 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 徒 3:8 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神。 使徒行傳三章3-6節。 彼得沒有逃避這生來是跛腳的人的痛苦。他沒有去找出這人「為什麼」會這樣,他被這認命的人的不幸打動; 這人只能以他的殘障引路人同情他,好讓他能得到足夠的施捨以餬口。在所有人眼中,這人代表了人性的墮落和荒謬,看來似乎破壞了神的計劃。 彼得沒有解釋那情形的奧秘。但他可以見證和分享他所發現的事:信靠基督比其他一切都穩妥,恐懼、胆小的行為和絶望都不能摧毀這份信靠。由彼得在湖邊聽到耶穌說:「來跟從我!」直到主耶穌復活後問彼得:「你愛我嗎?」, 都清楚看見主耶穌總是向彼得展示信靠是可行的,因為主耶穌自己首先冒險去信靠。 「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現在的彼得被基督的靈充滿,並奉基督的名行事。彼得表明他與基督的相交,以及他對這跛子懷有希望。彼得能夠對那些失去希望的人有所期望,他能夠相信那些陷入痛苦與失敗的人是有將來的。這行乞的跛子只希望得到可以讓他餬口的東西,彼得卻敢於與他分享生命的祕訣,以致神的榮耀得以藉彼得彰顯。 回應基督的呼召即是發現了用之不盡的寶庫,使我們能夠回應我們生活中遇上的任何需要。弟兄姊妹,主耶穌曾否呼喚你呢? 你是如何回應呢? 你怕?所以沒有回應?或是你從來沒有這種的經驗呢? 你願意分享這經驗嗎? 因為分享這呼召就是向他人活出基督。 節録自泰澤,陳翠婷譯,<靜修靈旅;在靜默和歌聲中默想聖經>(香港:基道,2009),78頁。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九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