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景平傳道
翻開日曆(假如大家還有用日曆的話),不時都看到「今天是世界XX日」、「今天是國際XX日」。香港人較多熟悉的日子,除了一眾慶祝的父、母親節、中國節慶、聖誕復活等公眾假期外,還有世界濕地日(2月2日)、「打工仔」嚮往的世界睡眠日(3月21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無童工日(6月12日)等。林林種種的「世界」日子,彷彿將你我拉近,即使是遙遠的國度或不常接觸的議題,也可藉著這些「世界日子」關心一下。 對於「世界日子」,大家抱著一個怎樣的心態?一笑置之?關卿底事?還是日夕盼望?積極推動?筆者推想,既不關心、也不熱心,是普遍人的心態。若自己並非持份者,「世界日子」可能只是一個日曆上的記號。 近日有機會接觸一些關於基督教生態觀的討論,原來我們常見的,竟是我們一直忽略的,容讓筆者班門弄斧一下: 我們熟悉的金句:「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 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句,相信大家早已把它植入心中,然而原來「世人」一直是聖經翻譯的手民之誤。「世人」在原來的文字上,應翻譯作「世界」,所以這句金句原來的意思應是:神愛世界! 既是這樣,「神愛世界」與「神愛世人」的意思就變得很不一樣,讓我們重新理解經文背後的意思。 若是「神愛世人」,人們就理所當然的認定,神為人類預備了救恩,也讓我們享用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這一點筆者沒有否認,然而若原來的文字是「神愛世界」,卻令筆者思想以下問題:神既然愛的是世界,那麼人的地位應該和世界各樣事情同等,人既然是被神所創造所愛,是否也應該同樣尊重被神所創造所愛的世界呢? 這句金句叫人想起:人所處身的世界既是上帝所創造,那麼受造物所享用的,包括世界的各種生物,都應該一樣。網絡上看到海龜被塑膠飲管卡在鼻孔,流著眼淚讓科學家一點一點的幫忙把飲管拔出來。(筆者倒沒有分析過海龜是否有淚腺等問題,只是筆者也流淚而已!) 不少生物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資源,肆意剝奪生物的生存權利,讓許多生物瀕臨絕種,這現象竟成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成就」! 可能你會說:「傳道言重了!」只是,我們是否應好好思考一下,既然與各種生物同處一地,是否應該讓彼此都有適合的環境、空間生活下去?世界從來不是人類獨享,我們也沒資格決定那種生物才有生存的權利。是的,上帝愛的不只是人類,也愛祂手所創造的世界。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廿四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WltQEZZHc 《美麗世界 - 祈禱仔唱詩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WGD4h5W2M 《這是天父世界》 彭潤平傳道
當我們讀新約書信的時候,讀者往往在字裡行間感到保羅性格的堅毅不屈,凡事盡忠,也略帶點嚴肅與剛烈。然而,保羅曾經教導哥林多信徒:「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裏用福音生了你們。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林前4:14-16) 保羅的意思不是要做別人的「師傅」,而是要做「屬靈父親」。這兩者有何不同呢? 在保羅眼中,作別人的「師傅」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作「師傅」的專長可能在於對信徒們的教導,強調黑白分明,探索真理對與錯的問題,當然這都是重要的;然而,這容易造成說教多於身教,彷彿置身於道德高地來指責別人的不是。因此,保羅指出他寧可以為父的心去對待主內的弟兄姊妹。這是甚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要像父親愛兒女、待兒女一樣,不僅關係上有連結,在生命上也要有交流,而且要心平氣和去鼓勵和誘導兒女看見自己的問題,並為此負責任,並督促協助他們去糾正,無條件陪伴他們成長,這不是作「師傅」可以相比的。 今天是父親節,保羅這份為父的心正好成為我們今天的榜樣。我們當中有些人在現階段未必是別人「血緣上」的父親,但我們可以效法保羅作為他人的屬靈父親,學習聆聽、了解弟兄姊妹的生命故事,栽培他們的屬靈生命,好讓他們活出信仰,也為弟兄姊妹的生命成長祈禱,為他們的改變而感謝神。盼望彼此能在生命和信仰上建立亦師亦友,相伴同行的關係。 譚景平傳道
最近追看某韓劇(我不說劇名,你猜猜吧!),劇情除了典型的醫療過程,更展示醫生的精湛技術,再加上韓劇的男女情愛元素,筆者覺得各部分都刻劃得不錯;但最令筆者眼前一亮的,卻是劇中著墨的「生與死」問題! 一般而言,醫生的工作是醫治病患,然而劇中幾位主角強調自己只是凡人,每次臨床總會說「全力以赴」而已。的確,醫治在人手,痊癒卻在上帝。當病患者最後「藥石無靈」,我們可以如何「與哀哭者同哭」呢?不但如此,「醫治」不單在肉體而已,身、心、靈的創傷,仍然需要同行者。 盧雲在《負傷的治療者》中,與我們窺視生命痛苦與絕望的實相,並告訴我們,我們只能以自己痛苦的經驗,作為治療的泉源。「若一個婦女深受喪子之痛折磨,牧者的職事不是安慰她,告訴她家中仍有漂亮健康的孩子;牧者應有勇氣幫助她理解,孩子的死亡顯示了人生的有限,每一個人都面對著同樣處境。」一旦認清這處境,痛苦得著分擔,釋放、盼望就隨之而來。 可能你會說,聖經只有「醫治」的記載,卻沒有心靈的療養。其實「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能是一個例子,你會認為他的「病」是被鬼附,但在現代社會,社交障礙也可以被斷成一種「病」。姑勿論這個例子的討論結果如何,人被認為需要「醫治」,就已經給人看成「需要幫助」之列。 也許我們必須承認,信主前,我們總覺得自己滿身罪污、生命空虛;信主後,我們立即就以一個超凡入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種認知上的嚴重失衡,情況就如鐘擺,瞬間由一邊搖至另一邊。活在一種以高標為低標的氛圍裡,基督徒一切負面的情緒似乎都是罪過。 其實我們陷入一種迷思,以為信主就要成為屬靈的強人,信徒領袖更應該是強人,我們的牧者更是強人之中的強者,於是,我們常常對自己、對別人,感到失望與挫敗。事實上我們的身、心、靈滿是傷痕,生命的痛楚和苦難出自人類處境的深處,沒有人能置身度外。我與你、你與他、他與我,都帶著創傷。無痛的信仰,原是一個誤會。若要體會「與哀哭者同哀」,筆者也不是要大家真去經歷某些事情,而是讓這些經歷成為學習,也讓同行者一同分擔,一同流淚,一同釋放,這些經歷就會成為一份託付,一份對未來的承擔,一份要活過來的堅持。 筆者認為,「與哀哭者同哀」,也要與他們走過這段哀哭的日子。 張美薇牧師
踏入五月底,面對著一連串的道別。 徐小的陳瑞如校長上週宣佈了她的退休,同時也披露了她的接班人,為徐小有合適而有為的候任校長感恩的同時,亦為陳校長退休後,進入了另外一段豐盛的生命而代求,願主繼續使用她,在祂的國度內為祂作美好的見證。 近來在神學院裡也洋溢著歡欣的氣氛,上週三早上全時間學生的畢業合照掀起了畢業禮的序幕,承接著整個學期早會裡的畢業見證,把畢業氣氛推進高潮;接下來還將會有話別會,爆點便是六月廿六日舉行的畢業禮了。大家都知道,畢了業的學生,離開建道神學院,下山後便開始另外一段新的道路,有新的作為,新的恩典,更會為神作新事。 到八月底便是筆者從建道神學院的退休了,近來院訊內有退休老師的訪問文章和為退休老師拍的短片,還有兩星期後的退休茶會等等,都在筆者心中掀起不捨之意。自己內心清楚知道,退休後仍會教書,仍會繼續做跨文化學部的行政,等待著接班者的來臨;但同時也知道,退休後會有新的事工,新的研究,新的方向,期待著神繼續帶領和使用。 很多時候,不單只在要退下、要退休時才需要回顧,反而在固定工作的間隙之間更需要回顧及前瞻。今年是宣德堂二十週年的堂慶年,正是宣德家員們要回顧及前瞻的時候。早前已開始了的二十週年見證集的徵稿,正正為此揭開序幕,讓會眾來回顧,更來前瞻。相信教會的同工們、執事們及各部門的領袖們,也已從各方面回顧著過去二十年來神在宣德家的作為,同時亦會細心的傾聽神的召命,前瞻著神將如何繼續在宣德家施恩。 讓我們不要忘記宣德家成立時的初心:「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繼續前行。願神打開一道一道的門,讓宣德家員們繼續經歷祂在不同的群體內的恩典,見證宣德家在神裡面的新事。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二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