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潮傳道
有幾個人相約一起,挑戰一座巍峨雄偉的山。商討後,各人分别負責帶不同的用具上山。幾個人走在山腳的平路上,一路上輕輕鬆鬆,談笑風生,但當他們步上山腰,才驚覺原來山勢是何等的高!又是何等的陡峻!亂石重重,加上沈重的背包,前路實在困難重重。各人因背包的重量而被壓得動彈不得,只能專注於自己眼前的路程,沿路縱然有同伴失足跌倒,他們却只依然故我的向前走,他們都認為把背包揹上山是各自的責任,縱然跌倒,也應該自己爬起來把責任完成。如此,有同伴被遺留下來,同行的人亦越走越遠,同伴的身影慢慢在後方消失。 最後,大伙兒終於登上了山頂,當然要興高采烈地慶祝一番。因天色已晚,山路陡峭,崎嶇難行,他們準備在山顶上紮營留宿,這時,他們才發現大部份的紮營工具,都留在那位被丟下的同伴的背包中。他們面對着寒風和自己心靈的交戰,最後活活的在山頂凍死了。 登山拯救隊找到他們的遺體時,不禁想了一個問題:作為一班本應互相依靠、互相扶持的登山隊,山頂那幾個人的死,是因為失去了禦寒的帳幕?還是失去了弟兄姊妹間彼此切實相愛扶持的心? 「如果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如果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並且每一個人都是作肢體的。」(林前十二章26-27節) 現代社會講求凡事問責,各人在合作環境下的價值和成敗,在於他能否有效地處理好自身被委託的責任,在這種氛圍下,各人輕則只會自顧自的單專注於自身工作而忽略他者,重則會深化各自在團隊中爭競的氣氛。然而,這種「問責制」和「自顧自」的精神並非基督信仰所擁抱的原則。 誠言,肢體在上帝的帶領下各有不同大小的恩賜、崗位、甚至經歷(處境),然而這些「相異」存在的目的,並非要叫我們分化、爭競或孤立,乃是叫我們在各自的難處和相異中更應彼此同心,以對方的難處為自己的難處,以群體的榮耀為個人的榮耀,靠着基督一同步向「合一」。 上帝並不以「倒模」的方式,生產出「完全人一號」和「完全人二號」,是因為在祂眼中,「完全」並非以個體的形式體現的,真正的「完全」,乃是由群體中的每個人,為着各人獨有的異象、恩賜和經歷,以基督為首,彼此協助、分享和配搭,以對方的難處成為自己的難處,彼此以愛心關愛、支持和建立下,在各種凹凸的拼湊和磨合中體現出來的。 深願在天國的路程上、屬靈的爭戰中,我們能成為彼此的同行者,懷着主所賜的愛心,肩並肩的迎向挑戰,見證上帝,歡欣的在主面前同得榮耀。 葉翠筠姑娘
曾聽說過:如果媽媽是水,那麽父親就是一座山,高大,威武……也許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厭煩,但爸爸就好似一座山,永遠都會在那裏,靜靜地等我們回家,是一個家庭中最強的倚靠。新約的時代,聖經沒有太過刻意提及某些大名鼎鼎的父親,但當我們翻開新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一大堆父親的名字馬上湧現眼前,那就是耶穌基督的家譜,其中記錄了幾十位父親,他們並非無名小卒,有些更是當年以色列偉大的族長和王室成員的後代,而更重要的,他們都肩擔著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也許約瑟與一眾父親沒有很大的分別,是個沈默又穩健的男士,雖然沉默寡言,但他的品德卻比他說話更有影響力。聖經記載耶穌誕生的情節,每個人都有話說,只有約瑟例外,甚至連簡單的「是的」、「不是」或者「哼」等回應都沒有。母親馬利亞、主的使者、牧羊人、博士和動物都佔了最好的角色,唯有約瑟卻安靜無聲。約瑟的優點是他根本不在乎說話與否和有沒有角色,他盡量為小孩耶穌、妻子馬利亞和家人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即將結婚的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不是夢幻般的工作;那不是一份賺錢的工作,也不是政府的「鐵飯碗」工作;他也不是醫生、祭司或詩人。成為父親的他,只是一個木匠,是一份卑微又不出風頭的工作。可是,他把家庭的福樂看作非常重要的事,他獨自挑起家裏的重擔並且參與扶養孩子的每個細節。他拼命養家,又十分關心他們的安全和需要,當神的使者一連兩次指示他要帶著小孩耶穌和妻子馬利亞逃走,以免有人對耶穌不利,約瑟都照著使者的吩咐而行,且在兩次的逃亡中,都傾盡全力保護和照顧妻兒。 《詩篇》127:3中說:「兒女是耶和華神所賜的產業。」可見,父親對於兒女所負的責任來自上帝的託付,父親的角色就像一位經理人,受託於上帝,要忠心的扮演養育者與教育者的職責。舊約時代,許多行業是子承父業,做兒子的有相當長的時期,跟在父親身邊,不僅學習謀生的技藝,學着幹活,也學習如何生活。但現在不同了,父親要賺錢養家,有自己的事業,在家的時候比較少,殊不知孩子轉眼間長大,過去的時光不復返,孩子不會因父親的忙碌而停止成長,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替代父親的角色。願主賜智慧給所有父親,不會花過多精神時間在工作上,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 祝各位父親,父親節快樂 ! 吳開甜傳道
《時代論壇1601期》的内容,提到香港教育局將會把 「基督宗教再度來華與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一環從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刪去。據相關的負責人稱,因課程時數不足,為加強歷朝治亂興衰史部份,也為因應教師的要求,因而刪去相關内容。 看到這理由,使我覺得現今基督徒父母在子女的生命成長中,要教導兒女(神所賜的產業)從小認識生命之主,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和神救贖世人的福音,實在責無旁貸。若有對基督教來華的歷史有所認識,必然知道這段歷史對我們是何等重要。中國人有句話「不可忘恩負義」,由明朝的利瑪竇至清朝的馬禮遜、戴德生家族,數以萬計的外國宣教士願意放棄優越的生活,來到當時極為落後的中國(我想每個認識中國歷史的中國人都認同,清朝時代是何等令中國人感到羞耻!當時的中國在外國人眼中是一塊任人宰割的肥豬肉,在一群貪官污吏的管治下、在不少的不公平條約下,中國喪失多少金錢、尊嚴和生命?) 宣教士們看見中國人如此悲慘,都紛紛付上代價,包括個人和家庭成員的生命、金錢、知識,為要使中國人能剛強起來。雖然,有些宣教士為要獲取自己國家的利益或是工作上的方便,會透過自己國家的外交和軍事力量去爭取,但仍然有不少按著良知和基督精神,在中國默默地服侍我們的祖輩。其中三位宣教士更得到當時,甚至今天的中國政府肯定他們對中國的工作,一位是利瑪竇,另一位是戴德生,還有一位是伯格理。當時中國王朝視外國人為野蠻人,能得到中國人的肯定,我想是出於政府看見他們實在對中國付上很大的代價。當然,還有很多宣教士為了中國人也付上很多心血,若沒有馬禮遜等一群宣教士和中國信徒合力把英文聖經翻成中文,今天我們很可能仍然不太理解福音的內容;若沒有理雅各等宣教士努力為香港的兒童、婦女們成立中小學校,甚至大學,可能就沒有孫中山先生這位革命家的出現,香港人可能仍然是一群目不識丁的漁民、農民,甚或是勞苦的轎夫。就是今天的中國,耶穌基督也讓不少中國人因認識祂,從而獲得心靈上的釋放和更新,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位受到這份恩情的中國人。回想廿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人民,大都被外國人輕視、嘲笑,幸得一群滿有愛心的外國基督徒宣教士用他們的愛心、知識、金錢、技能,幫助中國信徒由孤陋寡聞教育成為今天一群滿有知識才能的專業人士。這些歷史是何等寶貴,若在中國歷史的教育中被刪去,實在太可惜了!就像建一座宏偉的大廈,卻用了不合格的鋼枝和水泥,結果會是怎樣?值得三思! 中國人是一群最念情和高舉不忘恩負義的民族,尤其我們一群蒙受主恩,受一群宣教士的愛心栽培成材的信徒,這份恩情實在不能忘掉啊!我們也應該教育我們的兒女和下一代年青人,認識這寶貴的歷史。若刪去這段歷史,我敢說,我們的下兩代的基督徒與神的關係,必然就像昔日士師時代的以色列民,「心中沒有神,各人偏行己路」。歷史告訴我們,忘神恩、負宣教士的義,結果是各人都可以預見的。所以每一位基督徒的父母、主日學導師、團契導師、團長、基督徒,當然也包括教牧,就要好好把握今天仍可以認識神的契機,從小好好栽培神賜給我們的產業,免得重演士師記的慘痛歷史!求主也掌管那些在上掌權者的心,賜他們勇氣接受我們的主為中國人的恩主和神,也接受被差派來華的宣教士給我們靈命成長指導和服侍的劬勞和恩情,把這段基督教來華歷史好好地珍重和保存,禱告乃奉救贖世人的主基督耶穌永恆的聖名求,阿們!!! 何智雄牧師
生命是需要成長,相信大家都沒有異議! 然而,當我們坦誠面對生命,面對成長時,我們就會害怕,甚至會逃避,因為我們的生命開始接觸到一個陌生的高度和深度。這個陌生的高度和深度裏有一些陌生的事物,會挑戰我們固有的價值觀和想法,我們從前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會被完完全全打碎。這個時候我們會感到困惑,我們會嘗試想法爭辯,我們會排拒外來的挑戰。此刻,有人會裹足不前,有人或會被人鼓勵,向前再踏上一步。若我們抱著冒險的心,繼續誠實地面對現實,我們就會開始因應現實和挑戰而調整一些我們一直以來認為不可能被挑戰的想法和價值觀,然後重整那些變成碎片的框架和想法。最後我們或會抱持完全不同的立場,但也可能仍然保持類似的結論,但即使最後結論可能和起點時相似,其實已經在重整的過程中因應這些新的挑戰而被深化,而有了新的詮釋和體會。這個為固有信念爭辯,懷疑固有信念,和因應挑戰而重整的過程,就是掙扎。 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天一個人看見一隻正從蠶蛹中掙扎著想出來的蝴蝶,卻似乎因蝴蝶不夠力量而出不了來。這個人於是好心地拿出剪刀,小心地替這隻蝴蝶剪開蠶蛹,讓蝴蝶可以出來。但那知當蝴蝶出來之後,雙翼卻因為不曾掙扎而缺乏力量,雖然不停地拍翼,卻始終飛不起來。 面對生命中陌生的高度和深度的接觸本身並不會令我們成長,只有掙扎才可以。因為面對陌生的另一種態度,就是逃避這些陌生的高度和深度為我們帶來的挑戰:就像以上的故事那人,用剪刀將蠶蛹剪開,讓蝴蝶不用掙扎。但結果只會是令蝴蝶無法真正成長,身體不再被蠶蛹包裹,但雙翼依舊軟弱無力。沒有蠶蛹的掙扎,又怎會有蝴蝶的飛翔? 作為子女的父母親、青年人的長輩、屬靈生命成長中的弟兄姊妹教會的導師、甚或是傳道和牧師,每當我們看見身旁的人,身處於困惑中、痛苦中,我們都很想盡快幫助他們「脫苦海」。但有時,我們會否就好像以上故事的那人一像,「好心」卻做了「壞事」!當筆者思想到這刻,我會問:「同行」是什麼呢?「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又是什麼呢?是祂袖手旁觀呢? 或是耶和華以勒呢?鼓勵我們的年青人,靠著主耶穌,放膽去接受挑戰,面對掙扎,開到水深之處,體會主豐滿無量的洪恩! (生命聖詩371)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