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 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世界咩咩日

26/6/2022

 
譚景平傳道   
                                                                                  

      翻開日曆(假如大家還有用日曆的話),不時都看到「今天是世界XX日」、「今天是國際XX日」。香港人較多熟悉的日子,除了一眾慶祝的父、母親節、中國節慶、聖誕復活等公眾假期外,還有世界濕地日(2月2日)、「打工仔」嚮往的世界睡眠日(3月21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無童工日(6月12日)等。林林種種的「世界」日子,彷彿將你我拉近,即使是遙遠的國度或不常接觸的議題,也可藉著這些「世界日子」關心一下。

      對於「世界日子」,大家抱著一個怎樣的心態?一笑置之?關卿底事?還是日夕盼望?積極推動?筆者推想,既不關心、也不熱心,是普遍人的心態。若自己並非持份者,「世界日子」可能只是一個日曆上的記號。

      近日有機會接觸一些關於基督教生態觀的討論,原來我們常見的,竟是我們一直忽略的,容讓筆者班門弄斧一下:
我們熟悉的金句:「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
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句,相信大家早已把它植入心中,然而原來「世人」一直是聖經翻譯的手民之誤。「世人」在原來的文字上,應翻譯作「世界」,所以這句金句原來的意思應是:神愛世界!

      既是這樣,「神愛世界」與「神愛世人」的意思就變得很不一樣,讓我們重新理解經文背後的意思。

      若是「神愛世人」,人們就理所當然的認定,神為人類預備了救恩,也讓我們享用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這一點筆者沒有否認,然而若原來的文字是「神愛世界」,卻令筆者思想以下問題:神既然愛的是世界,那麼人的地位應該和世界各樣事情同等,人既然是被神所創造所愛,是否也應該同樣尊重被神所創造所愛的世界呢?

      這句金句叫人想起:人所處身的世界既是上帝所創造,那麼受造物所享用的,包括世界的各種生物,都應該一樣。網絡上看到海龜被塑膠飲管卡在鼻孔,流著眼淚讓科學家一點一點的幫忙把飲管拔出來。(筆者倒沒有分析過海龜是否有淚腺等問題,只是筆者也流淚而已!) 不少生物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資源,肆意剝奪生物的生存權利,讓許多生物瀕臨絕種,這現象竟成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成就」!

      可能你會說:「傳道言重了!」只是,我們是否應好好思考一下,既然與各種生物同處一地,是否應該讓彼此都有適合的環境、空間生活下去?世界從來不是人類獨享,我們也沒資格決定那種生物才有生存的權利。是的,上帝愛的不只是人類,也愛祂手所創造的世界。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廿四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WltQEZZHc 《美麗世界 - 祈禱仔唱詩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WGD4h5W2M 《這是天父世界》

我們真能「與哀哭者同哀」嗎?

12/6/2022

 
譚景平傳道                                                              
 
      最近追看某韓劇(我不說劇名,你猜猜吧!),劇情除了典型的醫療過程,更展示醫生的精湛技術,再加上韓劇的男女情愛元素,筆者覺得各部分都刻劃得不錯;但最令筆者眼前一亮的,卻是劇中著墨的「生與死」問題!

      一般而言,醫生的工作是醫治病患,然而劇中幾位主角強調自己只是凡人,每次臨床總會說「全力以赴」而已。的確,醫治在人手,痊癒卻在上帝。當病患者最後「藥石無靈」,我們可以如何「與哀哭者同哭」呢?不但如此,「醫治」不單在肉體而已,身、心、靈的創傷,仍然需要同行者。

      盧雲在《負傷的治療者》中,與我們窺視生命痛苦與絕望的實相,並告訴我們,我們只能以自己痛苦的經驗,作為治療的泉源。「若一個婦女深受喪子之痛折磨,牧者的職事不是安慰她,告訴她家中仍有漂亮健康的孩子;牧者應有勇氣幫助她理解,孩子的死亡顯示了人生的有限,每一個人都面對著同樣處境。」一旦認清這處境,痛苦得著分擔,釋放、盼望就隨之而來。

      可能你會說,聖經只有「醫治」的記載,卻沒有心靈的療養。其實「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能是一個例子,你會認為他的「病」是被鬼附,但在現代社會,社交障礙也可以被斷成一種「病」。姑勿論這個例子的討論結果如何,人被認為需要「醫治」,就已經給人看成「需要幫助」之列。

      也許我們必須承認,信主前,我們總覺得自己滿身罪污、生命空虛;信主後,我們立即就以一個超凡入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種認知上的嚴重失衡,情況就如鐘擺,瞬間由一邊搖至另一邊。活在一種以高標為低標的氛圍裡,基督徒一切負面的情緒似乎都是罪過。

      其實我們陷入一種迷思,以為信主就要成為屬靈的強人,信徒領袖更應該是強人,我們的牧者更是強人之中的強者,於是,我們常常對自己、對別人,感到失望與挫敗。事實上我們的身、心、靈滿是傷痕,生命的痛楚和苦難出自人類處境的深處,沒有人能置身度外。我與你、你與他、他與我,都帶著創傷。無痛的信仰,原是一個誤會。若要體會「與哀哭者同哀」,筆者也不是要大家真去經歷某些事情,而是讓這些經歷成為學習,也讓同行者一同分擔,一同流淚,一同釋放,這些經歷就會成為一份託付,一份對未來的承擔,一份要活過來的堅持。
筆者認為,「與哀哭者同哀」,也要與他們走過這段哀哭的日子。

念親恩

8/5/2022

 
 譚景平傳道
                                                                                                                                                                            
      看官們只道筆者又藉母親節懇親主日來教導一番了!是的,只是教導成份很少。畢竟筆者的母親已離開好一段日子,外母大人也年紀不輕,外出每頓慶祝飯都已成了「少鹽少糖少油」的家常便飯。現在的「母親節」只是藉機會和外母家聚一下,關心一番而已。不過今年的母親節卻叫我想起另外一些「親情」。

      筆者桌面有一幅小畫,看起來就知道是出自小孩的手筆;是的,它是我在讀神學住宿舍時,隔壁同學的女兒畫的。由入學到畢業,這同學一家就住在我們隔壁,他們是由台灣來港修讀神學的年輕夫婦,帶著剛滿周歲的小女兒來港。最初兩位同學的廣東話很生硬,加上「中港關係」的複雜,他們較少講話,尤其在校外。你懂的,在香港,一般聽到人說普通話(他們堅持說是「國語」),人家的嘴臉會驟變,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會忙不迭地以蹩腳的廣東話解釋自己是台灣人,人家瞬即和顏悅色。畢竟大家視台灣是小旅行的熱選,印象大不同。

      說回那小畫,是鄰居畢業之時,小女兒畫給我們的心意,雖然只是小兒亂畫一通的塗鴉作品,但對筆者而言,卻是一注強心劑,也代表著彼此的祝福。先讓我稍為描述一下這小畫:
 一般而言,三歲多小孩子的畫作大都是「火柴人」,那位小女孩畫的,是一個大頭的人,身體下面只有兩條腿,臉上除了眼睛和鼻子外,居然還有另一個有身體還有腿的小人!我當時想,她是知道將要舉家回台的媽媽懷有老二嗎?是的,三歲多的姊姊竟然知道將有新的生命要誕生。那麼她送給我這幅畫,有甚麼意思呢?

      筆者姑且猜想,她要告訴我,她要當姊姊了!她要同時告訴我:「常在我裡面有你!」我想起耶穌對門徒的愛,他們除了是老師和學生,帶領者與跟隨者的關係外,他們也是弟兄!
「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約十五9)

      耶穌曾表示自己有多愛祂的門徒,無論在教訓當中,在比喻當中,在禱告當中,在分離當中,在重遇當中,祂都渴望「常與你們同在」,甚至「常在你們裡面」。耶穌愛祂的門徒,不是單單要他們傳福音,而是要他們在生命中,成為一個有愛、有憐憫、有信實的人,甚至將彼此的生命融合,「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也想到:小女孩的母親不也是將這份心意,寄託在她的兒女身上嗎?

      台灣同學將這份心意寄託在女兒身上,並且給她起名叫「憫」!許多聖經詞彙,例如憐憫、同情、愛、恩典和信實,都與希伯來語 hesed (חֶסֶד) 相關,但沒有一個可以完全概括這個概念。 Hesed 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或感覺,而是代表向有需要的人採取行動。 Hesed 描述了一種愛和忠誠的感覺,它激發了對另一個人的仁慈和同情的行為。

      很多人都懂得說:不是母親節才記念母親的偉大。筆者同樣相信,不是主日大家才記念主耶穌,祂常在我們裡面!

也談「職場宣教」

24/4/2022

 
譚景平傳道

      看官們,沒錯,這是一篇「業配文」(套台灣的話,意思是業務配合文章,也是我們香港人說的「鱔稿」)!

     「職場宣教」其實不是新鮮事,保羅在幾次海外巡迴的宣教旅程中,也提及他宣教時同時從事編織帳棚的工作(徒十八3)。一邊從事工作,一邊服事,是歷來都有的事。大抵今天信徒都認為聖職就是指堂會的服事,特別指主日崇拜的崗位,或者堂會中擔任全時間服事的牧者。然而,也有人聽過「聖徒皆祭司」,我不是要討論甚麼神學立場,只是傳福音這命令既是主耶穌升天前親自吩咐的,就或多或少都要在大家身上應驗。

      你可能會說,我只是一介小信徒,傳福音輪不到我。然而,有一件事情是其他人無法取代你的,就是只有你才能接觸到你的親友和同事,即使他們願意跟你來教會聚會,相信都得花上一年半載的相處才能互相建立信任吧,更遑論是領對方歸主!(筆者不排除個別肢體有佈道及領人歸主的恩賜,這是後話。) 筆者想說的是,每人都有一片自己的禾場,只有自己才有機會收割,何時是最適當的收割時候,沒有人知曉,但是我們卻可以早日學懂如何令莊稼成熟。

      「職場宣教」並不是洪水猛獸,當身邊眾人知道你是基督徒後,他們可能會在心裡不斷盤算:這個人的信仰幫到我嗎? (很多人對宗教都有這個看法,你未信之前可能也有,不要感到奇怪) 。所以「做好見證」是第一步!

      能成為「職場宣教士」,不是口說是就是,而是懂得運用你的屬靈感染力,讓人看到「小基督」活在你身上,讓這信仰不同於其他宗教,也讓這信仰成為活的信仰,不要只作個「星期日基督徒」。

     「職場宣教」課程中,將有郭牧師為我們分享「工作與信仰」、「職場與事奉」、「營商與宣教」三個主題;另一方面,我們也邀請到不同行業的肢體,分享他們在職場傳福音的經驗、得失、困難與挑戰……;在彼此交流中,相信我們必看到上帝如何使用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肢體見證基督,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能彼此堅立在傳福音上有分的使命。

      文章面世之日,就是「職場宣教」的第一次聚會,已報名的學員,無論你只屬觀望性質的肢體,或是準備分享的肢體,也求主使用。即使你有沒有加入任何團組,我們也歡迎你。二維碼和報名連結早已附在程序表內,就等你的報名啦!

      耶穌要使用你,也可能只有你,才能讓你的朋友有機會聽聞福音,你還等甚麼?
​

牙痛之思

27/3/2022

 
譚景平傳道
​
      早陣子,牙痛得很利害,吃東西時會覺得痠軟,被折騰了好一陣子。終於冒著風險(疫情嘛!甚麼東西都以疫情為理由,你懂的!)去找牙醫。這個牙醫是一個熱心愛主的弟兄,是我讀神學時光顧過的,知道我是神學生,當天以極相宜的價錢來處理我當天的求診,可是這趟呢........

      「譚先生,這次是你第二次因為同樣情況來找我了,和上次一樣,我還是勸你去先找牙髓科醫生看看有沒有法子救救你的牙,否則我只能拔走它了!」沒錯!我右邊第二隻大臼齒再次因為我的咀嚼習慣被我「砍」裂了。終於,牙髓科醫生宣布我的牙沒救了!於是牙醫再次拿走了我的大臼齒,並把它放入膠袋,給我「留念」。

      拿著猶帶著血絲的臼齒,想著它是我幾十年的老朋友,感傷了一會,才依依不捨的把它丟了。它曾經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陪伴我經歷不少美食旅程,現在它要離開我了!它痛的時候,告訴我它的存在;當看著帶血的它時,它也仿佛告訴我:「以後要好好咀嚼,好好生活。」它雖死了,仍舊說話。

      不少人也有類似經歷:拿起故人的物件,驟然想起許多片段。可能是好的回憶,是遺憾的記號,是永不磨滅的傷痛,是難以啟齒的道歉......。一切,似是來得太遲。這些東西,仍舊說話,仍舊影響我們的生命。

      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十一4)

      人的生命既有了限制,自然會步進生命的終局,問題是我們帶著甚麼走進永生。假如你相信有永生,自然是一件美事。不少人在世時不斷追求別人的關心,別人的疼惜,就是壓根兒追求那份歸屬和安全感。那份躁動的不安,令自己缺乏盼望,即使已明明白白是一個基督徒,卻缺乏那份「信」的勇氣。有一天真的面對死亡,「信」還存在嗎?

      希西家王在瀕死的時候,求的不是要神叫他自己可痊癒,而是求神「記念我在你面前怎樣存完全的心,按誠實行事,又做你眼中所看為善的。」(賽三十八3) 王所求的,是在神面前有正直的人生,最後耶和華醫治他,還給他多添十五年壽命。

      生與死,其實人沒有可以討價還價,只是在人還有生命氣息的時候,你可以站在神面前,自忖自己的人生。人雖然死了,有沒有因為這信,仍舊為神說話呢?
​
      現在已是三月底,還有個多星期就是清明節,孝子賢孫在慎終追遠的同時,有沒有想起你的信,在你身後仍舊說話呢?
<<上一步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