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景平傳道
身邊總有一兩個新手爸媽,筆者家中弟弟和弟婦正是!他們其中一個話題,就是小朋友到了兩歲左右,忽然就好像出現一種懂得選擇的意識。然而小朋友的選擇,卻是不斷的說「不」,所以很多新手爸媽都稱這階段為「trouble two」,視為夢魘!後來還有隨之而來的「XXX three/four」(讀者自行植入吧,想也不是甚麼令人睡得好的字眼!) 玩笑開過了,筆者思想到,為甚麼會有這種選擇?誰教小朋友在選擇時以「不」來回應呢?某程度上,這種「選擇意識」在孩子成長時想必會製造了不少痛苦,甚至破壞。 隨著人不斷成長時,選擇往往愈來愈多,由不吃某些食物,慢慢變成「挑食」的惡習,到選擇乘搭交通工具 (某次筆者侄兒堅持在深夜選擇乘長途巴士回市區,最後苦了翌日返早班的父母),以至長大後選擇朋輩相處,人原來都會以「不」來表示個人的喜惡!「我唔鐘意同佢玩」、「我唔要佢同我一齊」、「我唔鍾意同佢一組」...... 這些說話中存在很多的「不」,也存在多少人的自我中心! 教會是一個「共融」的群體,對某些人而言,這是「金科玉律」,然而實行時卻「講一套做一套」,說甚麼理據,說甚麼制度,倒頭來是自我中心的演譯:只要我喜歡!所謂「共融」,只是電影院的「不日上映」! 上帝也很奇妙,創造伊甸園時就讓人有「自由意志」,「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6-17)讀者可能會說:「就是啦!若不是讓人選擇,始祖就不會墮落吧!都是神的不好!」筆者大膽假設,上帝沒有創造分別善惡樹,那麼人就不會墮落嗎?那叫上帝不要創造這、不要創造那,甚至不要創造令我討厭的他/她,豈不是很好嗎?若然這樣,你豈不是操控了上帝?更惱恨了上帝的創造!(筆者寫到這處,也感到汗毛直豎!!) 原來人的選擇,背後來自太多自我中心! 那麼讀者又可能會說:沒有自我中心豈不更好?筆者並不建議鐘擺到另一邊,而是我們當知道選擇是上帝的恩賜,祂讓我們選擇,也要我們明白「挑」會挑對,也會挑錯,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學習。誰說做錯了選擇會回不了頭?約瑟的十個兄弟如是,浪子如是,彼得如是。我們也是一樣!選擇是一種成長的學習,讓每個人在選擇中,了解上帝創造的奇妙。 畫家嚴以敬(阿虫)其中一幅作品:「甜的吃,苦的也吃」,畫的是苦瓜。有些人到老也不吃苦瓜,失去親嘗苦瓜滋味的機會。我們會有選擇的時候,選對選錯,也是進一步的認識自己,進一步了解上帝的創造! Comments are closed.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