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敏姑娘
因為第五波疫情肆虐,學生今年迎來了一個特別的暑假。Sunday Teen 地在這樣嚴重的疫情下,透過 Zoom 舉行了數星期的電影分享會,讓青少年透過不同電影,有更多學習及反思。第一週筆者就揀選了迪士尼和彼思合作的動畫電影《熊抱青春記》,故事講述在多倫多生活的 13 歲華裔少女美美,她本是一個自信又帶點傻氣的女孩,在做母親的乖乖女和青春期的叛逆之間進退兩難,偶然發現自己擁有變身成小熊貓的能力後,在生活、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觀中產生的變化。電影的內容帶出了以下讓青少年人父母正視的問題: 1. 青少年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小朋友 美美一直以來都孝順父母,聽從父母的說話,深受父母的愛護及疼惜。自小媽媽就教導她,要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女孩,讀書考試要拿 100 分,放學要馬上到家族打理的祠堂打掃。但其實美美心底裡認為自己已經 13 歲,應該可以「話曬事」,任何事都可以自己作主,她更因為自己已可以使用成人車票, 而認定自己不再是小朋友,而是一個獨立的小大人。加上美美家族的女性一直以來都能夠變身成小熊貓, 但她們都會選擇封印變身能力,不過美美決定保留能力時,母親只看到女兒叛逆的一面,不允許女兒做出違背自己說話的事,因此大發雷霆。 青少年升上中學後接觸的人和事都會有所轉變,青春期令他們蛻變,思想也慢慢變得比以往成熟。 父母在管教上需要學習慢慢放手,讓青少年有空間去學習逐漸獨立及成長。電影主角的媽媽一直都以 「虎媽」的方式教導女兒,但當女兒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時,就完全不能接受女兒的轉變,只繼續用自己固有方法去管教女兒,禁止女兒做她認為不好的行為(如追星),因此做成女兒選擇啞忍只做父母心目中的角色,不敢再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有機會造成以後只依賴父母的決定去生活,不能獨立自主。 2. 青少年重視朋輩關係 美美有三位好朋友,在她們面前美美可以完全做自己,不用扮乖乖女。與朋友有共同話題,可以一 起談異性、追星等等,更可以活潑地模仿偶像跳舞唱歌。而家族的變身能力是因為情緒起伏才會發生, 美美在父母及親戚面前訛稱自己能控制變身,是因為想起父母的愛才能控制情緒。但其實美美是因為想起朋友們的關心才能夠平伏心情,不再一直變身,可見美美非常重視這幾位好朋友。美美亦決定在學校公開自己能夠變身的能力,而小熊猫的身份得到同學們的愛戴,讓美美與朋友能藉此賺取四張偶像演唱會門票的金錢,就算籌不夠錢也認為大家一定要一起去,一個都不能少。雖然美美中途因不想忤逆母親而對朋友說謊,令朋友失望,但最終美美也選擇向朋友道歉及得到原諒。 記得筆者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時,看重朋友關係更甚於與父母的關係,總覺得自己與朋友相處見面時間更多,他們更了解自己。而且往往覺得在同學及朋友圈子中,大家平起平坐,沒有壓迫感,更能得到認同感,縱使會有爭拗及吵架,但亦是人與人之間學習和成長的必經階段。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有很多不同變化,這套電影將女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加入其中,筆者觀看時都有熟悉的感覺,個人認為是很適合家長和子女一同觀看,及事後及一起討論的好電影。 黃洛敏姑娘
Netflix新劇《少年法庭》近日熱播,這部作品中,未成年者犯下的案件,很多都是借鑑韓國真實發生的事件。劇中主要講述少年犯罪問題,以一單接一單殘忍又令人心痛的案件揭開序幕,透過劇中發生的少年犯罪案,探討不同的問題。以下筆者想分享自己觀畢後的一些反思: 一、青少年成長受到原生家庭影響深遠 劇中多宗案件的犯案者都是因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例如原生家庭的背景,家人的暴力傾向和冷淡對待等等,因此形成一些畸形的性格及錯誤的價值觀,因著錯誤的觀念而犯下大錯。例如家暴的案件中,是因為當年爺爺以暴力對待父親,父親才會有樣學樣,以打罵的方式去管教女兒,嫲嫲亦只一直叫孫女啞忍才導致更多問題出現。其實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以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及學習的對象,所以原生家庭的種種深遠影響,不只影響當事人,也一直會伸延到下一代。 二、青少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合宜的管教 劇中一名少年殺人犯在被捕及審判過程中,父母一直未有現身出席聆訊,只在外地處理生意,單指派律師為其女兒辯護,就算女兒最終被判處最重的20年有期徒刑,他們還是對女兒不聞不問。亦有個案是由於父母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升讀最好的大學,考取更好的成績,而催谷他們不斷上補習班,引致子女因為壓力過大而選擇犯錯。所以於子女的管教上,父母實在需要用時間與子女多溝通了解。所謂「求學不只是求分數」,青少年的未來不只是升上高尚學府才是出路。法官除了因應少年犯的罪行作判決外,更需要父母或監護人定期到輔育院探望犯罪的子女,也需要為子女進行不同的輔導,學習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劇中的一句對白「雖然我們是法官,我們也無法改變他們的本質」,清楚指出當青少年做錯事,改過的責任是需要父母一同去承擔,不能只依賴法庭及福利機構。要讓少年犯能知錯不再犯,父母持續的教育和關心才是真正改變子女的關鍵。 同樣,對於牧養青少年人,我們也要學習明白他們的需要,用時間去陪伴及關愛,多關心多了解他們的想法。 三、犯錯後,誠心認罪才是真正的知錯能改 劇中主角一直對於少年犯的存在極其厭惡,她看穿了有盜竊前科的少年犯的本性,仍習慣性在與別人用餐時,乘機偷取別人的錢包。劇中不同故事都引述了多名少年犯不只一次犯罪被捕,而且受罰後仍不斷再犯。少年犯會根據韓國當地的「少年法」去判刑,「少年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少年人,希望他們能夠改過自新。但劇中其中一些少年犯,他們已經有數次被捕紀錄,卻仍未知錯,於完成輔導及監禁後仍會繼續犯罪,就好像那名盜竊前科的少年犯一樣。當然,要求少年犯在處罰下自主感化是比較難,但相信若能透過有效的方法,例如父母的用心教導等,相信最終必能讓少年犯真心明白錯誤。就好比我們作為罪人,在上帝面前亦會經常犯罪,但只要真心認罪悔改,才能得著赦免。如果我們只是口講認錯,但思想及行為上仍不斷犯罪,就會像劇中毫無悔意的少年犯一樣,更有機會於成年後犯更嚴重的罪行,傷害更多人,結果影響深遠。 青少年是家庭及社會的棟樑,亦是大家需要關愛的對象,他們的需要不容被忽略,鼓勵大家用心及時間去了解青少年,盼望他們縱使會犯錯,仍能知錯悔改。 黃洛敏姑娘
筆者一月底與大家分享過參與了建道神學院的青少年高峰會,並分享了當中的青少年桌遊事工。今次再分享另一個主題,是關於中華宣道會友愛堂的蔡君諾傳道及王碧裕傳道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下,使用了 「幸福小組」佈道法去開展青少年福音事工,如何善用「幸福小組」去感動人心。 「幸福小組」佈道法,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嶄新佈道方式,源自於台灣高雄福氣教會的主任楊錫儒牧師。 這個方法讓不少教會有效地領人信主,更可幫助新信主的人植根於教會,並發芽生長,使原本沉寂的教會頓時充滿著傳褔音的生氣。 兩位傳道有見友愛堂於疫情期間難於進行大型青少年佈道活動,堂校內的福音事工亦因而減少,所以決定嘗試開展「幸福小組」的新模式,希望接觸中學內的學生及進行深入的分享和佈道工作。他們認為「幸福小組」好比一艘戰艦,牧者及組長作為戰艦上的「戰機」,努力邀請新朋友加入戰機的行列,鞏固這艘戰艦的規模。每個「幸福小組」的組成需要至少有一位福長(牧者/導師)、三位同工(組長)及三至四位 BEST(新朋友)才能成團。而被稱為「幸福小組」是因為小組能夠讓人得著遇見上帝的福氣,亦希望新朋友在小組裡面感到幸福。 「幸福小組」最初由福長及同工用大約四至八週時間作籌備,確立小組成員及目標對象,之後進入兩週的預備週,當中要為激勵同工、沙盤推演 (Demonstration) 及迎接新朋友作預備工作。最後就到「戲肉」 的部分,就是八週的幸福小組時間。八週的活動不一定要連續每週進行,可以按各組自己的時間表,活動內容大致是破冰、敬拜、見證、信息、禱告服事及交通 (禮物),目的是讓新朋友認識及經歷神。經歷了八週的小組時間後,教會就會提供三週名人講座(例如網上的培靈會等),讓新朋友慢慢習慣教會的模式。 最後就進入歡慶主日,就是讓新朋友落戶到教會不同的青少年團契或小組中,正式參與教會團契小組, 協助他們順利投入教會生活,在教會內繼續有靈命成長長及學習。 「幸福小組」有別於一般的佈道模式,並不是以往的單向及單次的佈道手法 (如四律/三福),而是一種動員全部人傳福音及持續性的佈道方法。每次小組聚會時都會邀請新朋友信主,或者試圖了解他們對信仰的看法,可說是高階版的友誼佈道,是「先攻心,後攻腦」的方法,讓新朋友有一種感到幸福的感動, 感動過後就乘勢繼續向他們傳講福音。兩位傳道不斷重申「幸福小組」的秘訣就是 : 做不足是虧欠,做剛好是本分,做過了頭才會讓人感動。 當中蔡傳道分享他的全男生小組中,有一位組長得知一位新朋友非常愛吃蕃茄炒蛋,但組長本人未試過下廚,亦從未進過廚房,但他仍決定要為新朋友帶來的幸福的感動,於是就在開組前親自先後試煮這款菜式五次,不斷從中學習控制火喉,可說是做過了頭,最後果然獲得新朋友的認同及讚賞,新朋友全然感到幸福的感動! 筆者不知道往後宣德家會否嘗試「幸福小組」的佈道模式,但目前在嚴峻的疫情下,教會仍然需要在困難中繼續盡力牧養青少年,盼望未來可以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更多福音的工作。 黃洛敏姑娘
相信大家應該有接觸過「桌遊」Board game,好像小時候玩過的「大富翁」、「層層疊」,甚至部分人也有接觸過 Rummikub (拉密數字牌,坊間又俗稱以色列麻雀),這些都是屬於舊一代的桌遊遊戲。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產品普及,近年來電子遊戲及手機遊戲(手遊)大行其道,獲得青少年們的喜愛,更有不少人對此沉迷成癮。相比起線上虛擬遊戲,實體的桌遊對青少年人有其一定的吸引力,好像「狼人殺」就是多數青少年必玩的桌遊之一。去年底 ViuTV 舉行的「全民造星 4」的比賽中,就有參賽者設計了以「狼人殺」為主題的一場非常精彩的舞蹈表演,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筆者剛於本週一參與了建道神學院於網上舉行的青少年高峰會,其中一部分的活動是邀請了任中級遊戲治療師的神學生張晉豪作分享,主題是「桌遊 Connect : 信與不信、現實與感受、生命與信仰」。當中講員分享到市面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桌遊遊戲,包括派對遊戲、策略、陣營、卡牌等,使用者可以按照不同的人數、遊戲時間、類型/機制、場景/主題等去選擇合適的遊戲。今日亦有教會以桌遊作為傳福音的媒介,藉此邀請新朋友來到教會,更可以以輕鬆的遊戲方式與人打開話題、分享見證及福音。講者也分享到桌遊可以用於門訓的內容當中,例子是使用一些感受分享的桌遊(E.g. Feelinks 同感),讓門訓參與者易於分享他們的內心感受。所以桌遊事工在教會內可以發揮不同的功能,而且使用上亦比較靈活。 現時新推出的桌遊遊戲,有部分不只局限於在枱上進行,也可以在戶外環境下玩耍,甚至是透過 Zoom 等 網上平台一同參與。 但講者一再重申,桌遊事工不單是讓青少年一同相聚耍樂,最重要的目的是透過桌遊,讓青少年接 觸信仰,生命有所改變,所以每次玩桌遊都需要有賽後的檢討及回饋(Debriefing),導師或組長可以從遊戲主題、機制玩法,甚至是過程中參與者的不同反應及感受去帶出信仰主題,這樣才能讓事工變得有果效。可能有人會害怕選擇一些有關殺人、說謊等元素的桌遊遊戲,但其實只要配合事前的詳細講解, 反而可以藉反面教材讓青少年反思正確的觀念,不用擔心會令青少年受不良影響。 現時第五波疫情正在香港爆發,不同的感染群組令到多區出現確診個案,所以教會已於一月初暫停實體青少年崇拜,盼望疫情過後,SundayTeen 地能繼續發展桌遊事工,舉辦更多桌遊活動。相信大家今年在這樣嚴峻的疫情下,為避免人群聚集或跨家庭聚會,必會減少外出拜年,在此鼓勵大家在農曆新年假期期間,嘗試與家人一同玩桌遊,除藉遊戲增進感情外,也能從遊戲當中,發掘家人們的另一面,這實在是假期活動的一個好選擇。 黃洛敏姑娘
今年的將臨期由11月28日的主日開始,今天已經是將臨期開始後的第三個主日。第三週的主題是「喜樂」,提醒我們主即將降臨的喜訊,因為主降世為人的日子已經臨近了,我們要準備好迎接祂的來臨。大家預備好了嗎? 因著這個教會傳統節期,栽培部今年早已宣傳及推動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建道神學院推出的「爾道將臨」三合一活動,在將臨期的四週裡,透過神學院提供的每日靈修材料,去思想每週主題及相關經文,亦備有小組查經材料,可以讓大家與組員們一同分享經文及靈修領受;此外,還有週二晚上由神學院老師主講的直播課堂。這個三合一活動能讓大家更了解將臨期各個主題的要點及神學意義,望能加深大家對於將臨期的認識及了解。 本週的主題 - 喜樂 (JOY) ,相信大家的人生中一定感受過,亦應該知道它是九個聖靈果子之一,我們也常常將喜樂掛在嘴邊,不時鼓勵人要靠主常常喜樂。有關喜樂的歌曲也有很多,在網上搜尋亦能找到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相關詩歌,但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能真正地活出喜樂的生命呢?當遇到困難或試探時,是否仍然能保持喜樂的心去面對危難? 其實喜樂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是不同於世上的快樂和享受,喜樂的生命是來自神,要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才能有滿足和快樂。喜樂和信心是息息相關的,失去信心的人無法喜樂,有信心才會有盼望,所以縱然我們遇到人生的風浪或處於人生的低潮,只要信靠神,願意讓神與自己一路同行,平安喜樂就會一直與大家同在。「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箴 17:22),也是聖靈在我們困境中隨時的扶持幫助,靠著喜樂,大家必能夠跨過人生的低谷及攔阻。 在這週的將臨期中,就讓我們好好思想一下自己的生命,在現時社會動蕩及疫情不穩定的環境下,盼望大家嘗試好好改變自己,以喜樂代替憂愁,去迎接即將來臨的聖誕節。盼望大家不僅自己帶著喜樂的心,且能將喜樂的心感染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特別是未信的人,讓他們一同在喜樂的氛圍下度過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更藉此機會多認識主耶穌降生的意義。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