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景平傳道
猶記得筆者六月曾以《AI》為題撰稿,近日閱讀電子報,也想再次回應一下。 科技先進,紙本的報刊漸次式微,電子閱讀逐漸取代紙本閱讀。筆者最近閱讀了一篇文章,可讓讀者一窺牧者預備講道之一二。 文章表示,即使較為保守的牧者,也開始嚴肅面對AI生成的講章以及AI講道對會眾的影響。不少學者也點出,AI缺乏身體、情感和同理心,編製出來的講道質素有限,然而這些限制在技術上,終有一日可能突破。文章反而指出,AI在數據及標記所帶來的社會偏見、壟斷,以及缺乏靈性等缺點,其實也是人類自身同樣正在面對的困境。君不見講壇上的宣講,「罐頭式」、「客製化」的情況,甚至「離地」(即脫離現實) 的提醒,往往令人哭笑不得,「何不食肉糜」?(筆者按: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也指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對別人的處境或行為妄加評論或建議。) 更有甚者是將個人的偏見、自身的慾望寫進字裡行間內,變成個人主義的宣傳,以此凌駕聖言的教導。 筆者也借機在此自嘲一番,時間的限制往往是講章未能完善的充分理由。儘管讀者對於某些經文耳熟能詳,牧者亦可能在無數先賢先聖的宣講經驗中匍匐而行,然而筆者要說,講道其實不是一人之事,整個講章的預備就是如此。講道是牧者從上帝的啟示領受後的再次宣講,除了分解真理之外,也要讓特定會眾能夠有效領受,要達到此效果,牧者就必須貼近每個人的生活與處境。對牧者而言,要認識真理,除了自己的屬靈質素之外,也需把講章的撰寫建立在眾多牧長前輩和前人的屬靈領受上;至於要認識會眾的文化處境,除了牧者每週與會眾互動之外,也仰賴牧者設身處地的體會。 你會說:現今科技進步,選擇「非人性」化的講道也是無可厚非。其實不只是現代的你我,舊約的以色列人更是比我們先走一步。「在那裏,你們必事奉人手所造的神明,它們是木頭,是石頭,不能看,不能聽,不能吃,不能聞。」(申四28) 他們寧願選擇「與他何干」的「神明」,也不願倚靠與他們逾越死亡、渡過紅海、跨過曠野的上帝。他們窮一生之力,究竟在追求甚麼?是一份真摯的關係,還是那一份虛幻、自擬的滿足? 一個牧者的本分是做好與人 (會眾、共同事奉者) 和物 (上帝創造的世界) 的連結,若AI可以補足當中一些人的角色與功能,有何不可呢?反觀牧者只靠自己憑空就產出的講道,透過抄襲或依賴「罐頭式」的講道,未必達到講道的目的,甚至塗抹了原有宣講的神聖。 試問讀者們,你會如何選擇? 彭潤平傳道
感恩 ! 今次青成台灣短宣已順利完成;當中除了神的恩典之外,眾弟兄姊妹在背後的禱告托住亦悠然重要。這次的短宣經歷與體會非常豐富,今天先與大家分享一個片段,待有機會再與大家一一分享。 我們這次整過短宣行程,除了到去了「林口」參與某間教會的《兒童宣教營》,亦去了台北一間教會參與晚堂崇拜和團契交流外,還去了「烏來」參與原住民的主日崇拜,經過參與不同教會的崇拜,讓筆者體會到我們今天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教會傳統等因素,但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救恩,我們可以藉著聖靈,與當地教會的弟兄姊妹彼此互為肢體,一同敬拜神,這是一幅好美麗的圖畫。 正如,詩篇一百一十七篇所說,詩歌呼籲全地來敬拜神,雖然它只有2節的經文,卻蘊含著豐富的意義。這是其中一首以色列人會在節期唱頌的詩篇,當中的內容不僅關乎以色列人,同樣也涉及向萬國萬民的信息。詩歌開首,強調「萬國、萬民」(all nations、all peoples),就是包括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人。所以如經文所說神因向我們顯明祂的慈愛和誠實,其實由舊約到新約時代神顯明出他對人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神對我們的慈愛和恩典一直常與我們同在;神是萬國萬民的主,所以我們都要來讚美祂。 感謝神,這次的短宣讓我們經歷了異口同聲,同心合一的敬拜讚美,一起經歷了神奇妙的作為。 因著眾弟兄姊妹對神國事工的展望,願意在不同的位置去擺上及支援,讓我們的青成短宣得以順利進行,與台灣的教會有彼此的服侍與交流;成為兩地肢體彼此的祝福。 黃雅麗姑娘
港九培靈研經大會開始了一個多星期,自有了網上直播後,筆者可以參加更多場次,個人對周曉暉牧師分享「利未給我們生命的九堂課」有很深刻的領受,盼望能與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對利未支派中亞倫的印象如何,我最記得的,是摩西在西奈山等候神頒下十誡時,亞倫因為抵不住以色列民眾的群情洶湧,結果為民眾們打造了金牛犢,讓眾民跪拜。今年周牧師與我們分享的其中一節課,就是述及以色列人仍然留在西奈山時,神指示以色列人各類獻祭應如何進行,然後指示摩西為亞倫和他四個兒子舉行祭司的按立禮。過程中亞倫的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在耶和華面前獻上違規的火,結果被燒死了。 課堂進行中,周牧師要我們思考,當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周牧師帶領我們進入聖經,從利未人身上學習。 出埃及記記載,當時摩西說:「你們不要披散頭髮,不可撕裂你們的衣服,免得你們死亡,也免得耶和華對整個群體發怒」(利十6,環譯本)這看似無情的命令語句,卻其實是表達對亞倫和他兒子的關心,讓他們放下悲傷的情感,先完成那一天在神面前的服侍,免得死亡,也免得連累整體以色列人。摩西不只是愛在場的親人,他也愛以色列全體會眾。 周牧師分享到這幾位身上曾被膏抹的祭司,就算面對突發事件,也依然堅守本分。這種表現是出於愛同時也是責任的承擔,除了愛家人,還有愛以色列人。他更提醒我們不要忽略那些要暫時放下的感受,應該在事情過後,在神的面前適當地去面對。 另一方面,當天摩西發現亞倫和他剩下的兩個兒子竟然偏離了獻祭的規定,沒有吃贖罪祭的祭肉,所以很生氣和焦急地責備他們。祭司在獻完贖罪祭之後所吃肉,是表示獻祭者知道罪已經除去,並且祭司也為他快樂,因此吃肉是開心的過程。亞倫剛剛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死在面前,怎可能快樂呢?他知道自己的內心狀態,再不可能誠心完成這個禮儀,所以他道出心底話 (利十19)。亞倫不願意只有外表的服侍,他不敢做一個沒有內心真誠的祭司,因為這樣就是自欺欺神。 神看我們的內心,我們崇拜中有嚴謹的禮儀程序,但如果內心沒有呼應外在的行為,只是裝模作樣,是神不悅納的,盼望我們在敬拜、事奉及生活上一同顯主為聖。 一連十天的培靈會似一場屬靈的盛宴,大家如果錯過了,可留意網上重溫。 何智雄牧師
路加福音第二章,提到孩童耶穌被父母帶往耶路撒冷期間竟走失了,當時爸媽都大為緊張,四處尋找他。令爸媽感到意外的,是那被尋回的耶穌的回應竟是「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麼?」( 路加福音2:49)。 我們有沒有恒常以天父的事為念呢?有沒有因為要忙於處理自己的事,卻忘記了為宣教士祈禱呢? 有沒有因為要忙於教會內部的重整和關顧弟兄姊妹,卻忘記了圈外群羊呢?有沒有因為經濟環境低迷,忘記對外的奉獻呢?感謝主,宣德家雖不是一間規模大的,有充裕奉獻的教會,但數年來我們仍努力為宣教士及他們的工場祈禱,仍然按我們對宣教工場的承諾,按時奉獻。筆者明白籌辦短宣的難處,弟兄姊妹各自有考量; 適逢安息年假,感謝主讓筆者先去了解工場。去年遠訪歐洲,探望移居了外地的會友,認識了歐洲的宣教士,見證了上帝奇妙的工作:有好幾間華人教會在一年間有幾十至上百人數的增長,有一間機構買回一間已荒廢的教會,把它重新建立起來,現時聚會人數已達200人。 剛過去的兩個月,筆者作探子走訪以色列迦南地尋覓迷羊,發現那裡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那裡不單有中國勞工和泰國勞工,更有猶太人等待著我們把主耶穌的救恩與他們分享。這地方除了物質上的豐富外,在屬靈上更是傳揚福音的黃金土壤。 宣教並不是教會一項活動,不是先有教會才有宣教,而是先有宣教才有教會。宣教並不是可有可無,宣教是天父重視的事,祂願人人得著救恩,不願一人沉淪! 世界看似漸漸復常,許多香港人都陸續進行「報復式」旅遊,弟兄姊妹有否考慮「報復式」短宣呢?其實,每一次的旅遊都可以是一次短宣。當你到達旅遊的目的地時,就可以開始為當地禱告,可從網頁去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從每天的報紙和電視了解他們的需要,然後一一為他們禱告。當走進人群中時,也可為你所看見的和聽到的禱告。有機會時,也可稍稍停下來,聽聽他們的故事。我們每一次的旅遊都是主的恩典,並非偶然的,除了讓我們有輕鬆渡假、探訪親友、增長見聞、工作賺錢的機會外,更讓我們有機會遇見不同的人,接觸從未認識過的人和民族。我們可以送給他們什麼小禮物呢?一個小十字架裝飾物?一張福音單張?或是一本當地語言的新約聖經? 我相信,在變幻的世代中,我們要持守的是「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