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君漫傳道
約翰福音五章關於畢士大池的記述當中,對於那個被醫好的人,不同的聖經版本用了兩個不同的譯法:和合本兩次譯作「那醫好的人」,新漢語譯本刻意分成「那被治好的人(10節)」和「那被醫好的人(13節)」。我們嘗試了解一下這兩者之間的分別。 「那被治好的人(10節)」中的「治好」一詞有著「服事、作僕人、照顧、醫好」的意思,這說法約翰福音只出現過一次;而「那被醫好的人(13節)」中的「醫好」一詞則是較普遍的「醫治」的意思,約翰福音用了三次這個說法,這種說法與前者有著分別:前者除了「醫治」本來的意思外,也視醫治為「服事」的行動。為何聖經作者要刻意改變他的描述,仿佛那人並不是那被服事的人?以下我們試試分析這三節經文所敘述的事。(以下經文全取自和合本) 「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13節)」,聖經作者第二次描述這人時,強調他的「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影響甚大,這人究竟「不知道」什麼? 從10-12節的記述當中,我們知道耶穌當時「安息日治病」的舉動引起了猶太人的爭議,猶太人認為那人「拿褥子」的行為是違反了安息日的規條,那人就自辯說:「那使我痊癒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然後猶太人就關注地問:「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 我們細心留意,便發現那人自辯時所複述的說話並不是耶穌所說的全部,經文記載:「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約翰福音 五:8)那人看得見自己的「痊癒」,聽得到「拿起」和「行走」,卻忽略了最關鍵的「起來」。這次關於耶穌治病的記述並不同於聖經中其他治病的記述,我們看到耶穌只有「對他說」,並沒有其他動作,耶穌是以「說有就有」成就了祂的醫治。 創世記一:3 的記載:「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創造世界是「說有就有」,這次耶穌的醫治同樣「說有就有」,讓我們從耶穌聯想到造物主、生命之主,這個聯想亦在五章21節中段同樣被帶出來:「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父怎樣叫死人起來」這「起來」和第8節耶穌說的「起來」原文正是同一個字,可見聖經作者有意把耶穌在畢士大池治病的過程和第21節講論父、子的權柄聯繫起來。我們也能夠明白為何耶穌要在17節刻意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這個被醫治的人所關注的是自己的痊癒,卻沒有留意到自己的痊癒是如何成就,以至他不知道這個醫治的人物是誰,更不知道祂行動中所揭示的身分。這個被醫治的人也因此由被服事的對象,變成單單被醫治的對象。 或許我們也會像這個病人一樣,只著眼於我們自己的需要,錯失了應有的關注。我們只以功能性看待我們的信仰:世界需要愛、關顧、拯救、群體、合一、和諧......,而忽略了上帝的本質、上帝的關注、上帝的主權、甚至上帝本身。這些我們忽略了的部分,往往是我們信仰的基礎和核心。 這時候,我們該問自己:我們究竟在信什麼?我們在信這些記載在聖經裡美好的歷史,還是信背後主宰歷史的上帝?我們在信上帝美好的賞賜,還是信賞賜背後主宰生命的上帝? 願天父賜福、保守我們,以至能夠看清而且明白祂的工作和祂的心意,讓我們不只停留在「被醫好」的身分,更要知道我們是如何被祂「服事」,以至願意學效祂的樣式去服事祂的群體,成為祂真實的門徒。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