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景平傳道
身邊總有一兩個新手爸媽,筆者家中弟弟和弟婦正是!他們其中一個話題,就是小朋友到了兩歲左右,忽然就好像出現一種懂得選擇的意識。然而小朋友的選擇,卻是不斷的說「不」,所以很多新手爸媽都稱這階段為「trouble two」,視為夢魘!後來還有隨之而來的「XXX three/four」(讀者自行植入吧,想也不是甚麼令人睡得好的字眼!) 玩笑開過了,筆者思想到,為甚麼會有這種選擇?誰教小朋友在選擇時以「不」來回應呢?某程度上,這種「選擇意識」在孩子成長時想必會製造了不少痛苦,甚至破壞。 隨著人不斷成長時,選擇往往愈來愈多,由不吃某些食物,慢慢變成「挑食」的惡習,到選擇乘搭交通工具 (某次筆者侄兒堅持在深夜選擇乘長途巴士回市區,最後苦了翌日返早班的父母),以至長大後選擇朋輩相處,人原來都會以「不」來表示個人的喜惡!「我唔鐘意同佢玩」、「我唔要佢同我一齊」、「我唔鍾意同佢一組」...... 這些說話中存在很多的「不」,也存在多少人的自我中心! 教會是一個「共融」的群體,對某些人而言,這是「金科玉律」,然而實行時卻「講一套做一套」,說甚麼理據,說甚麼制度,倒頭來是自我中心的演譯:只要我喜歡!所謂「共融」,只是電影院的「不日上映」! 上帝也很奇妙,創造伊甸園時就讓人有「自由意志」,「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6-17)讀者可能會說:「就是啦!若不是讓人選擇,始祖就不會墮落吧!都是神的不好!」筆者大膽假設,上帝沒有創造分別善惡樹,那麼人就不會墮落嗎?那叫上帝不要創造這、不要創造那,甚至不要創造令我討厭的他/她,豈不是很好嗎?若然這樣,你豈不是操控了上帝?更惱恨了上帝的創造!(筆者寫到這處,也感到汗毛直豎!!) 原來人的選擇,背後來自太多自我中心! 那麼讀者又可能會說:沒有自我中心豈不更好?筆者並不建議鐘擺到另一邊,而是我們當知道選擇是上帝的恩賜,祂讓我們選擇,也要我們明白「挑」會挑對,也會挑錯,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學習。誰說做錯了選擇會回不了頭?約瑟的十個兄弟如是,浪子如是,彼得如是。我們也是一樣!選擇是一種成長的學習,讓每個人在選擇中,了解上帝創造的奇妙。 畫家嚴以敬(阿虫)其中一幅作品:「甜的吃,苦的也吃」,畫的是苦瓜。有些人到老也不吃苦瓜,失去親嘗苦瓜滋味的機會。我們會有選擇的時候,選對選錯,也是進一步的認識自己,進一步了解上帝的創造! 譚景平傳道
2023年將近告終,各界都對本年一些觸目的人和事作出總結。時代雜誌也選出本年的「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本年度的風雲人物由泰勒絲(Taylor Swift)獲選,讀者或許對這位藝人認識不多,但她卻是筆者其中一位欣賞的人。筆者認為若說她是藝人,似乎忽略了她的其他成就。 這位33歲的女士,出道已有16年(17歲已經發表作品),《love story》成為她其中一首著名樂曲。她這次獲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是九十六年來首位單獨獲選的藝人;她的的對手殊不簡單,包括每位女孩夢寐以求的「芭比娃娃」,甚至新任英國君主查理斯三世,也敵不過這位小妮子,可想而知,這位女子是如何厲害! 泰勒絲厲害之處,在於她的作品雖然充滿鄉村風味,卻能以簡單的旋律、貼近生活的歌詞,牽起聽眾心底的悸動,她創作的輕快的流行曲調常成為人快樂的來源,讓人翩翩起舞。泰勒絲的音樂天賦在她的作品中表露無遺,甚至引發起人們研究她的作品中的歌詞背後存在的教育及文化意義,美國甚至有幾所大學開設「泰勒絲研究」,去探究泰勒絲的影響力如何擴展成一種文化現象。 我們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年青小女孩竟可以引發出一種文化現象,影響到現實世界中的人!但原來我們卻早已認識一位,比泰勒絲厲害很多倍的人物。這個人用自己33年的人生,去闡述一個關乎每個人生命的信息,又行使出一個個叫人意想不到、令人驚訝的作為。祂所做的平凡卻獨特,但不被這世界接受,接受祂的人一般只是凡夫俗子,君王領袖卻對祂所作的視而不見,甚至為了祂對世界的影響竟想把祂置之死地。祂的作為扭轉了世界,祂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世間如何高等的學府,智慧怎樣過人的學者,都想不出所以然來,只能說是「恩典」。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1) 這位我們早已認識的人物,「許多人因祂驚奇;祂的面貌比別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賽五十二14) 但是卻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 今天就是了!你準備迎接祂了嗎? 譚景平傳道
牧職有年,每一個牧者或會建立了一套自我的工作模式。這些模式並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現的,而是日積月累,一點一滴的演變出來。筆者在神學進修期間,眼見不同同學 (現在的傳道同工)學習的模式大不同:有的在第一課已留意該學科的學習目標、功課要求、繳交日期等,並會即時記在日程表中;有的卻不為所動,淡然處之。時候到了,前者當然準時完成,後者往往因為落後進度,狼狽不已。這種情況常令筆者費解:功課的要求是早已訂下的,為何最後落得如斯境地? 為此,筆者也不便多說,然而這種時間管理模式,也值得信徒借鏡。 傳統管理學一般以「緩、急、重要、非重要」來分類,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明白,「重要而緊急」的事情一定應優先處理,正常情況下絕不會視而不見。然而當人將不同類型的工作錯誤地混雜處理的話,結果必會迥然不同。 你可能會說:分配工作的先後次序,應該按「重要而緊急」、「重要而緩」、「不重要而緊急」、「不重要而緩」的次序來處理。只是,若事事都編入第一項,那麼大家都會忙死了;若每樣事情都放在最後一項,和你共事的就會氣得七竅生煙。筆者先「戴頭盔」一下:當然各人都可按自己的喜好做事,但卻需謹記《聖經》的教訓:「我們各人務必要讓鄰人喜悅,使他得益處,得造就。」(羅十五2) 筆者要說的是,各人按自己的步伐完成事情是沒有錯的,然而若是活在一個群體裡,就必須明白彼此配搭的重要,缺乏同一的步調,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當天哥林多教會所要學習的,是屬靈恩賜的配搭,整個群體所領受的,都因有異象支持而堅持到最後,若是混亂了緩急先後,往往會辜負了大家的付出;即使意念再好,異象如何明顯,群體都難以盡心竭力,全力以赴,更難有好果效。「各人的工程必將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顯明,有火把它暴露出來,這火要試煉各人的工程怎樣。」(林前三13) 宣德家進入第二十一年,過去雖然曾經歷驚濤駭浪,幸而大家仍然同心。讓我們不要因為錯誤的時間管理而錯失遍傳福音的契機,讓我們好好把握時機,迎來更好的收穫。 譚景平傳道
最近看過一篇校園報導,久久不能忘懷。 某校為小一新生及家長舉辦一個生命培育的正向課程,其中一個部分提到「選擇」和「努力」兩者之間,何者更重要?有說:「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合適自己的選擇。」文章引述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肯.羅賓森 (Ken Robinson) 提出四個關鍵問題,能讓我們找出自己要過的人生: 關於天資:甚麼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關於熱情:哪件事讓你永遠充滿活力? 關於態度:你讓際遇左右生命,還是用態度創造未來? 關於機會:如何為你的熱情找到實踐的管道? 因此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人生是所有選擇的總和。 筆者想到,人到了某個年齡,人生已經差不多成為定局。所謂的「死就一世,唔死就大半世」,難道在信仰上,我們也相信這一套嗎?若是如此,年老的初信者,豈不就是叫他/她老來不用做甚麼,反正信與不信,甚麼也已成定局?別的不說,成人信主實在是很艱難,因為「人生經驗」太豐富了,學業、事業、婚姻、家庭等,要達成的早已達成,要錯失的或許已錯失,甚至可能經歷了「二次傷害」!你叫他/她在信仰上還有甚麼指望呢?有弟兄對筆者說,自小已一直與某兄弟分享信仰,可惜至今毫無寸進,感到氣餒不已。 羅賓森的分享,縱然只是提出人要怎樣過自己的人生,筆者相信,套用在信仰上,也有類同的地方。 關於「天資」:筆者相信,上帝給予各人恩賜也有不同,你發現了你的恩賜是甚麼嗎?不要說沒有恩賜,而是應該問,為甚麼我沒有將恩賜發揮出來?廣告也有說:多鋒利的刀,久了也會生銹!沒有發揮的恩賜,上帝會因此收回,只有願意尋求祂的,上帝才會額外的施恩給他/她! 關於「熱情」:有哪件關於信仰的事,令你充滿活力?是傳福音嗎?那你應該多作佈道工作,邀請慕道者認識福音;是敬拜嗎?那你是否應更投入在崇拜中,口唱心和、甚至手舞足蹈的敬拜呢?是事奉嗎?那你參與事奉的態度當如何 ? 是坐言起行,言行一致,還是心口不一,口說就是? 關於「態度」:你對信仰的態度,足以成為別人親近主的阻力抑或助力?常聞說基督徒的行徑,會令人抗拒或接受福音,你是前者,還是後者? 關於「機會」:機會,是預備給有準備的人!為你的信仰,你準備了多少? 最近聽得最多的是:看看上帝的心意吧!等候祂的心意吧!「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9-20) 聖經不是明明白白把上帝的心意寫了出來嗎?心意早已表明,問題是:你的手動了嗎?你的腳動了嗎?你的信仰人生,已成定局嗎? 譚景平傳道
說起西班牙聖家堂、意大利 (或稱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大家只道是旅行的景點。屬靈一點,就想到是基督教的歷史等云云。當然這些享負盛名的教堂,人生總想會去一次「朝聖」,焦點也集中在它的宏偉壯觀、歷史悠久等。至於說到這幢建築物背後的故事,一般信徒也許搭不上咀呢! 筆者想起曾看過一本書,叫做《世界教堂建築巡禮:一個建築學者的朝聖散記》。作者是一位在東京修讀建築的博士,同時也愛在世界各地遊歷。在從事建築現場體驗及生活美學實踐的工作之餘,也持續透過翻譯、寫作、策展的方式,來分享當代建築美學與藝術中的福音。筆者愚昧,作家筆下的教堂,泰半 (其實是大半數) 也未嘗踏足,然而透過作者筆下的描述,攝影鏡頭下的捕捉,讓筆者也能一開眼界。 人們對教堂的傳統觀念,是高大宏偉,巍峨莊重,一踏進此間,彷彿就與外面的大千世界驟然決裂。也難怪大家興此想法,即使彼得在山上見到耶穌登山變像,也這樣想:「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九5) 當然這是建築師的心意,也可使我們透過建築,思想上帝的神聖。 事實上,「神啟發著建築師與藝術家,呼召他們來建造教堂或敬拜神的地方,即有著神同在的居所。進到一棟教會建築,能幫助我們理解在這個實體的世界之外,還有另一個向度存在:建築所要溝通的,是我們需要以信心來看,因為永恆的造物主並無法以科學來解釋。」( 台南晨光教會顧約翰牧師的介紹) 今天,我們踏足的教堂 (或者教會),雖然未必是「座堂式」的建築,未必有高聳入雲的樓底、彩繪的玻璃窗格、莊嚴的風琴鐘聲,然而上帝的神聖並沒有因為這些建築而被阻礙。恰恰相反,「主在聖殿中」正正是大家每次踏進崇拜場地時應有的心理預備。「外行人」只是透過個人的領會,運用他的構思和技術,加上使用不同的物料及其他輔助技術,營造對上帝神聖的想望。筆者其實也不應稱對方為「外行人」,事實上,一個人願意思想上帝的神聖,他就是「內行人」,是自己家裡的人,因為他願意上帝的光,照在他生命的深處。 你也願意在逛教堂的時候,透過陽光照射教堂的玻璃窗格,讓光照在你心裡面嗎?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二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