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雄牧師
四世紀後,基督教最主要的特色是「沙漠教父」,我們可以從他們學習到什麼呢?也許今日我們最有共鳴的記號,就是沙漠中的「孤單感」。在繁華的城市中不用住多久,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到在人群中的孤單。「孤單感」不是沙漠的專利,在城市中也可以隨時感受得到。沙漠不僅在撒哈拉,沙漠在地鐵也有,甚至就在你身旁。這使我們想到在交通最繁忙的時候,人們匆匆忙忙,無暇打招呼,事實上可以說我們是住在隔閡的沙漠中。 四世紀的時候,為什麼沙漠吸引了不少的基督徒呢?他們看見當時羅馬帝國的歿落,因此認為到沙漠去並非一件可悲的事。可能今天我們生活在城市中感到很迷茫、惶恐,不知如何面對將來要來臨的事,我們可能會感到要面對的未來亦是一種沙漠,因我們不知未來如何。因此,也可以體會四世紀信徒心中那份恐懼--教會的前途將會如何呢?羅馬帝國的政治前途會如何呢?個人的家庭又將會如何呢?因此,退隱到沙漠是思考這些問題的上策。與此同時,也可以重新思考身為基督徒要付上的代價是什麼?孤單在我們的生命中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出現,所謂本質的孤單就是「我不是你」。個人的特性,成為我們彼此間疏離的原因;很多人發現,要突破你與我之間的距離非常困難。 沙漠除了給我們「孤單」之外,也給我們「寧靜」。到底寧靜有何重要呢?在神面前它給予我們反省的空間,因在寧靜中我們聽不見世界上各種的聲音。先知在寧靜中聽到神微小的聲音。獨處乃是將個人生命中的空間給予神;故此,在獨處時我們可以享受祂的同在。 近代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團契生活》這本書中談到,「沙漠經驗」有二大基本原則:其一,人除非先有寧靜的操練,否則不知如何與人溝通。其二,人除非有獨處的經歷,否則不懂享受群體生活。故此,我們若總在人群中,沒有時間隱退與神相交,我們就不可能有資源真正的與人相交,更不可能成為他人知心的朋友。有一點是我們今天的基督徒,可以從沙漠教父學習的,就是唯有祈禱才真正能維持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弟兄姊妹,希望你能記住這個原則,就是養成一個習慣,每當遇見一個人,在開始與他說話之前,先默默祈禱:「主啊,求你使我真誠與這人相交,因為你為他而死,你珍惜他的獨特。我本身沒有資源去面對他的獨特,故此,我在你面前需要寧靜,這樣我才能與他溝通。」這種超然的態度令你驚訝嗎?因為它的確會改變你的人際關係。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九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