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雄牧師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 (馬太福音4:18-20節) 這對加利利的漁夫西門和安得烈,事實上可以不去理會一個陌生路人的說話:「來跟從我,……」但由於他們認真看待這話,他們的人生就徹底改變。那是因為他們從內心回應這個呼召,而在這個慎重的邀請裡,已經包含了耶穌的一切,祂就是冒險擺上自己的期望和信任的那位。 因為信靠天父是耶穌人生的全部,祂敢於邀請別人與祂一同來委身。在一條道路被視為獨一無二和不可取替時,祂開啓了另一條路,一條自由的道路。祂的勇氣喚起了對豐盛生命和一嘗冒險滋味的渴求。 接受基督的愛是指離開安稳,聽見那邀請。如果我們在禱告中向神開放自己,擺上時間和空間與神一起,就會在心靈的寧靜中聽見那邀請。透過我們身邊的人,即使是最卑微的人,我們聽見那邀請;耶穌一次又一次地透過他們邀請我們,卻從不勉強我們。 基督說:「你會不會再次從一開始就擺上信心? 我希望透過我所交託給你的東西,使你的人生變得更充實,你願意接受我嗎?」 你會接受這邀請嗎?還是你會拒絕,離去,令自己名義上自由自在,但實質上卻是孤立自己,成就不了甚麼呢? 認真地看待耶穌的邀請也意味著預備自己,以負擔其他責任:「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一樣。」[1] 為大家禱告:「主耶穌基督,求祢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見祢奇妙的憐憫,當祢呼召我們:「來跟從我,在我裡面可得安息。」我們都接受。」勇敢地去接受這個呼召,這個挑戰! [1] 節錄自 : 泰澤,陳翠婷譯:<靜修靈旅-在靜默和歌聲中默想聖經>(香港:基道,2009),頁121。 何智雄牧師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得前書四章8節) 每天我們都可能會犯錯,甚至可能會犯下嚴重的錯誤。或許,你會問;「若聖靈己經澆灌下來,為什麼連那些努力跟隨基督的人也會犯錯呢? 」新約聖經沒有隱瞞這個問題,使徒彼得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他展示了人們因自己犯錯而沮喪的出路:「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這裡彼得是受到舊約聖經箴言啓發:「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十12)。愛怎樣「遮掩」過錯,甚至罪惡呢? 「遮掩過錯」是很難做到的,但意思不是說否認或隱瞞過錯,而是努力拿走過錯的禍害,減低過錯的殺傷力。愛「遮掩」過錯就好像起火時拋出濕毛巾去蓋過那火一樣,重要的是趕快行動。不然就很難在所有東西被燒光以前把火撲滅。嚴厲或魯莽的說話,遺忘、疏忽、挫敗和冒犯的行為,都好像火花一樣可以變成破壞的火焰。愛可以「遮掩」這些過犯,制止它們可怕的破壞力萌芽。 「遮掩過錯」是與被動完全相反的態度。以彼得所說的「切實相愛」去抵銷過錯,需要的能力可以是超乎常人的。因著主耶穌的同在和應許,縱使我們在失落時,有時聖靈可以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令生命變得美麗。[1] 筆者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些老年人前往見波門教父,對他說: 「告訴我們吧,要是看見弟兄在神的事奉中打瞌睡,應否擰他一把,把他弄醒? 波門教父對他們說: 「老實說,若果我看見一個弟兄睡著了,我會把他的頭放在我的膝上,讓他好好休息。」[2] [1] 節錄自 : 泰澤,陳翠婷譯:<靜修靈旅-在靜默和歌聲中默想聖經>(香港:基道,2009),頁141。 [2] 盧雲,莊柔玉譯<荒漠的智慧,沙漠教父語録觀照>(香港:基基,2003),頁17。 何智雄牧師
耶穌知道了,就離開那裡,有許多人跟著他。他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又囑咐他們,不要給他傳名。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馬太福音12:15-21) 無論走到哪裡,耶穌都知道如何喚起人的盼望,只有祂的行動或話語才會使人重獲生命,雨後再見到彩虹。在這段經文裡,我們首先見到耶穌被很多人緊緊跟著,祂好像不能擺脱他們。而這段經文又幫助我們明白,耶穌很願意幫助這些人,沒有絲毫猶豫: 「他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15節)。但是,耶穌隨即進一步指導他們:「又囑咐他們,不要給他傳名」(16節)。當讀者讀到這處時,可能會對耶穌的態度感到驚訝 ! 福音書的作者馬太,接著引用了以賽亞書的經文。我們又如何理解這樣的一個人―耶穌呢 ? 能使人重獲生命,卻又不願人人都注意到祂 ? 以賽亞描述了一個與神的靈同在,而又會傳揚審判的人。換句話說,就是能明白神的旨意和要求,又能幫助我們生出所有良善的人。這僕人做到了,卻沒有揚聲,並溫柔到連壓傷的蘆葦也不折斷。相信當寫這福音書的作者默想基督時,他看見了一個神所差派的人,這人接觸那些受苦的人而不拖垮他們,接觸那些在絶望邊緣的人而不吹滅他們殘餘的火光。基督從不輕視任何人,祂看到祂所遇見的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基督並不單單視站在祂面前的人,為傳揚信息的對象。基督正是為了這人而來,祂要為這人捨命![1] 弟兄姊妹,今天你正經歷甚麼光景呢 ? 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賜人盼望的基督耶穌,祢的憐憫沒有窮盡。我們渴求祢的同在。是祢告訴我們,「為甚麼膽怯 ? 不要害怕,我在這裡 ! 」,阿們 ! 」 [1] (節錄自: 泰澤,陳翠婷譯:<在靜默和歌聲中默想聖經> (香港:基道,2009 ),頁89 。) . 何智雄牧師
「耶穌對他們說: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使徒行傳 1:8) 截至5月2日,全球已突破3,180,000宗 「新冠肺炎」 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已超過220,000人! 今次 「新冠肺炎」 的影響力之大,可以說是本世紀之冠。原本是一個地區性的病毒,因著全球化的催化,至今已轉變成一個全球性巨大的問題,它正挑戰著整個世界。全球化一個最重要的意涵,就是突破地域限制。也就是說人和事都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論在多遠發生的事,都可以即時知道;也可以即時以行動作出回應,能令人和事以全球為基礎來進行和存在。全球化對跨地域的貨物貿易、人口流動、投資活動等方面,有一定的正面價值。這次遇上 「新冠肺炎」 這麼澎拜的衝擊,也讓我們苦嘗到了「全球化」的殺傷力! 疫情過後,相信會開始出現「反全球化」的行為,並且蔓延的趨勢亦會更加明顯。那麼,「全球化」 對我們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 雖然 「全球化」 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卻不是一件全新的事情。聖經中使徒行傳1:8,早已記載了,主耶穌升天前已經把「全球化」 的觀念教導給門徒,並吩咐他們要把主的福音傳遍地極。因為這是個關乎萬民的好消息,神先揀選了一個細小的民族,使用他們成為流通的管子,讓萬民得福。「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翰福音3:16-17) 這是神的心意,是祂的愛 ! 「全球化」 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 它的好處和壞處有多少? 對筆者來說並不是最關注的;因為,問題的本身並不是問題,而如何看待問題才是更重要的。只要我們懂得凡事轉眼仰望耶穌,危機可以變成另一個契機。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要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遵行主的大使命。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 弟兄姊妹,你願意嗎? 你預備好了嗎? 願主賜福給大家 ! 何智雄牧師
「預苦期」是幫助信徒預備自己迎接「復活節」的節期。第四世紀,教會參考耶穌四十晝夜在曠野禁食、受試探的事蹟, 將「預苦期」定在「復活主日」之前的四十天裡(不包括主日),「預苦期」的第一天稱為「聖灰日」,而今年的「聖灰日」是 2 月 26 日。 「聖經」的記載裡面,讓人最為耳熟能詳的「人間悲劇」,恐怕沒有比約伯更悽慘的! 約伯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所有的財產(七千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及僕婢盡無故遭殃;留下來的,只有坐在爐灰中拿著瓦片刮自己身體上毒瘡的約伯,他淒涼地忍受着妻子對他的冷嘲熱諷(伯2:7-9)。「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 的約伯,不單是一位敬虔父親,他經常為兒女禱告;也是一位忠實的丈夫,在行為上有很好的見證。他不但關心貧困,也不因自己富有而離棄神;不想卻無緣無故遭此橫禍。但綜觀 「約伯記」 共42章,以上約伯所經歷的苦難只佔了全書的頭兩章。 最令約伯痛苦不堪的,相信是來自他三位朋友的「安慰」。在他們尚未出現之前,約伯不僅沒犯罪,還俯伏在地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但當三位朋友出現後,約伯把對神的轉仰望讚美為咒詛,開始了他漫長的折磨期(伯3:1∼37:24)。 由第三章至三十七章,敍述了來自三位朋友 (年長的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 三次「車輪戰」 式的辯論,三十二章後加入了以利戶。他們用了折磨人的因果論,來指證約伯自以為義,不以神為義。約伯一定是犯了罪,得罪了神,才導致今天的苦難臨到他的身上。經過他們的巡迴辯論,可憐的約伯被激得怨天尤人,身心傷痕累累:「主啊!為何差這些人來增加我的痛苦呢﹖」,但也迫使約伯熬出信心的金句,比如:「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伯19:25-26),「然而你知道我所行的路,你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23:10)及以「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伯28:28) 然而,這種「受苦」對約伯、對我們有益嗎? 要知道「受苦」和「受苦的心志」是截然不同的。受苦的心志,是向主發出的一個心願,願意甘心樂意的為主受苦,並預備好走受苦的道路。然而,有受苦的心志不一定都需要受苦,而受苦的人也不一定就有受苦的心志。主所看為寶貴的,不是有沒有受苦,而是有沒有受苦的心志。受苦算不得甚麼,受苦的心志才是寶貴。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都在全球「新冠肺炎」的困苦中,你是在「受苦」還是在鍛鍊著「受苦的心志」呢?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二月 2021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