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潮傳道
「這些事你要囑咐人,教導人。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在我來以前,你要專心宣讀聖經、勸勉和教導。不要忽略你所得的恩賜,就是眾長老按手時藉著預言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認真實行,專心去作,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你要謹慎自己,留心自己的教訓。在這些事上要有恆心,因為你這樣作,不但能救自己,也能救那些聽你的人。」(提摩太前書四章11-16) 「無所謂喎,反正佢地都睇死我冇用,講幾多、做幾多都係錯,都係唔會被聆聽同接納…咁我倒不如真係壞比你睇!」這句說話確實是我一位密友「從良」以後的自我剖白。他可算是我朋友圈中較為聰明的一個,在海外留學生群體中總是擔當着華人和西人之間的「外交大使」,現在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過着穩定的生活。然而,我們都曾經歷過「反逆」的日子,父輩舊有的傳統觀念和教導方式對於那個年紀的我們總是叫人倍感氣餒,那種不被聆聽、不被接納、輕視、甚至是無理的壓迫 (e.g.「我食鹽多過你食米!」) 自是讓人心灰意冷,那份無力感和失望更是讓我的朋友曾經走上自暴自棄之路的主因。 年輕人,慢慢從被照顧步向獨立,帶着自己對世界的一套理解進入群體社會,不斷嘗試和實驗着自己的想法。「年輕」或意味着天真、不全面、不成熟、空有理念而觸不着邊際;然而「年輕」或亦意味着創新、熱血、純樸、敢於夢想和敢作敢為。「年輕」這個相對的理念因此常使兩代人之間充斥着張力,就連聖經的歷史中也訴說着這份張力,從舊約的掃羅、大衛、押沙龍,至新約的以弗所教會中的婦女和提摩太也無可避免地面對這個問題。 聖經中的提摩太,雖然以現代人的觀念已難以算為年輕 (相信已是三十多歲),但依然面對着相似的問題:面對着前人(保羅)的影子和壓力;在傳統氛圍下面對教導和理念不正確的長輩;輩份的「輕」難以承受牧者身份責任之「重」。由此可以想像,提摩太在一班長輩舊有而有誤差的思想和期望的影響下,加上他害羞、膽怯的性格,自然地會承受極大壓力,寧可選擇迴避衝突,「逃避可恥但很有效」,但卻反倒失卻了他蒙召的身份和意義。而保羅所給予提摩太的呼籲,並非叫他放棄群體或避走逃難,而是盼望他能再次思考上帝的教導,不單只用口訴說教導和真理,更是要有活力地、熱切地、純樸地、身體力行地用生命和生活,活出這一份教導,在眾信徒面前作榮美的見證和榜樣,以致別人不單不再「小看你年輕」,更是幫助教會大眾彼此效法和造就。 年輕人,有甚麼叫我們在困難或逆流中依然堅持,效法基督,回應我們蒙召的身份和意義?是對主基督的愛和責任 (林前9:16-17)。教會內每一個群體都有着其不可或缺的角色、洞見和功能,但當大家在多元中彼此合一的時候,方能讓上帝的教會步向整全。甚願每一個肢體在逆流中都不輕言放棄,在主內大家彼此謙卑,同心奮鬥。共勉之。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