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潮傳道
「我對上一次睇到個天空同啲樹,已經係上個星期六啦!」儘管當日的天氣陰晴不定,烏雲密佈,坐在輪椅上的婆婆依然滿心期待的道出這句說話。 那天,我和宣德敬拜隊到大埔醫院作推輪椅關顧的服侍。醫院的床邊關顧於我而言並非陌生的事情,然而推病人到戶外散心還是第一次。感恩的是,我所關顧到的那位婆婆十分樂意與人交談,不論是受傷的過程、家人或是工作,她都一一與我們分享。然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她堅持在戶外多待一點時間,哪管自己已經流著汗,又或天空開始下起小雨。 我們是次的服侍對象大多是肢體受傷而需要臥床療養的病人,他們大多在病房中「挨」冷氣、看電視打發時間;因着身體的傷患,他們只有在家人或是義工探訪時方有機會外出。我們這次的服侍,正正切合他們真實的需要。對健全的人而言,藍天白雲算不上甚麼,我們根本不會花時間去留意、去感恩;然而對一眾病患而言,在病房待久了,每天只看到不同的病人進進出出,倘能外出看到充滿生機的花草樹木,呼吸到一口新鮮的空氣,哪怕只有短短半個小時,對他們來說已是很珍貴的了。 我們常說「關愛」與「同行」,但我們又有否預備好自己,學習穿上「別人的鞋」(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去身同感受,從而發掘和關心到他們的實際所需。很多時候,當我們關顧別人時,總是不知不覺地帶着了一定的前設,假定了怎樣做,他人就能得到最大的幫助,然後以自己期望或認定的方式去「關愛別人」。例如對於基層群體,我們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是資源缺乏,因此常有人不遺餘力地捐贈物資,然而若我們真的聆聽他們的所需,就會發現他們更需要的,是別人對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尊重與關注;又例如對於情緒受困者,我們的刻板印象是他們在生活上有些糾結未能解開,就很自然地提出很多方法,盼望幫助他們找到出路,然而他們的真正所需,可能只是願意聆聽、願意陪伴的人和適時的點頭和擁抱。 筆者過往的醫院探訪經驗,多是「問診式」的關心和問候,言談上關心病友們的病況,關心他們的家庭和工作會否引發壓力,並嘗試邀請他們一同將一切交在上帝的手中。這次的推輪椅服侍並未有否定了這種床邊的關懷 (由於病人身體的需要、醫院人手和制度等各種的限制,床邊關顧已是很好的關懷表達方式),乃是讓筆者以更闊的角度,嘗試學習更體貼和回應病人的期盼和需要。同行者有時也需要有勇氣放下自我,放下一些自我假設和舊有想法,穿上「別人的鞋」,冒險進入別人的世界,聆聽、感受、體會別人的處境,從而發掘和回應他人真切的需要,這方是實在的「關愛」與「同行」。 盼望我們都不止於向受苦者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乃是願意多行一步,成為穿上「別人的鞋」的同行者。共勉之。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九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