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姑娘
最近筆者在網上參與親子課程,當中導師分享了9個「親子關係緊張的話題」,在此舉出其中兩個與大家分享。 一、學科取捨 大明:我想轉科! 大明父母:之前已叫你想清楚,現在轉,浪費了金錢及時間! 大明:你們只想到錢! 盼盼:我想轉科! 盼盼家長:我想你一定有你的理由,我很樂意聆聽。 盼盼:我忘記了,明天再談吧! (一天過去) 盼盼:其實我還沒想清楚,我暫時還是不轉了。 二、要零用錢 大明父母:你需要的我們已經為你安排,你為何還要錢?一定是用來買不必要的東西! 大明:你們真煩! 盼盼家長:我想你一定有你的理由,你想要多少,要來做甚麼?我可以先給你,一個星期後,我們再看看情況如何。 盼盼:我同意,謝謝爸爸媽媽,我也會告訴你們我用在哪。 很多時候,父母表示已放下姿態與孩子溝通,但總是引發不起共同的話題。有資深社工建議,父母子女間的談話內容應隨著子女的成長而調整,避免只停留在孩子兒時所需的基本照顧及學業功課進度上。「六歲及之前是文化期,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是在生活瑣事上作重複的提醒,以增強他們的記憶及幫助他們建立好習慣;到了七至十四歲的交談期,孩子喜歡與父母以商討及辯論的方式來掌握如何解困的智慧;到了十五歲,孩子開始懂得思考,開始建立起個人的世界觀,此時父母應像子女的生活教練般,與他們一起每天思考曾經歷的事情,使他們的情緒路徑邁向熟練。」 青少年是人生步向成熟的一個特別階段,他們正在建立自我認同,希望有更多自主權,能夠被信任。父母既擔心他們做錯決定,又不能阻止他們自己做決定,這時,父母也需學習情緒管理,也是再次訓練付出耐心和愛的機會。 「你們的話要常常和氣,好像是用鹽調和,就可知道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章6節) 求神幫助作為教育工作者及家長的我們願意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在處理緊張話題時,容許孩子表達想法與意見,協助他們做出有益於自己與他人的決定,並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二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