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潤平傳道
提起巴拿巴這位新約人物,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他和保羅曾因是否帶同馬可一起工作的事而意見不合,分道揚鑣(徒15:35-39)。然而,當我們細心閱讀關於巴拿巴的經文後,會發現他的生命真的很美麗,難怪他被譽為勸慰別人的人。到底這人具備了甚麼樣的素養? 相信巴拿巴在初期教會中是一位著名的教會領袖,他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竭力尋找並幫助他人,所以聖經形容他為「勸慰子」(徒4:36),引申的意思就是對他人作勸勉、安慰、造就和鼓勵。 在初期教會,信徒願意「凡物公用」,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奉獻出來,與別人共同享用,讓有需要的人受惠。巴拿巴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賣了一塊田地,把錢放在使徒的腳下,讓使徒可按教會需要而運用,可說是一位慷慨無私的人,他願意為了教會和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的田地、財產奉獻出來,絕不吝嗇。這與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徒5:1-11)的貪心和謊話形成鮮明對比。 從前保羅迫害教會,殘暴對待基督徒,相信那時的信徒對他的名字早已聞風喪膽。當保羅悔改信主後,耶路撒冷的門徒都害怕地避開他,不相信他是真的基督徒(徒9:26)。保羅作主門徒後熱心傳福音,使得猶太人要密謀殺害他,唯獨巴拿巴願意去尋找保羅,不懷敵意去把他帶到耶路撒冷的使徒那裡,全然相信這是神的作為;並讓他的信主和領受異象的經歷可以得到其他使徒的引證,更得到一群教會領袖的認同。可見巴拿巴另一個特質就是願意接納人,若不是巴拿巴接納保羅,並相信保羅的悔改經歷,使他有機會在眾使徒和教會領袖面前自述,可能大家會一直把保羅拒諸於門外。 當保羅打算開始籌組第二次宣教旅程時,巴拿巴有意要帶馬可同去,但保羅就不同意,甚至二人更起了爭論。原因在於馬可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擅自離他們而去,可能是馬可吃不了苦,或是有其他顧慮。無論如何,這不是道德問題,只是大家的處理方式不一樣。從此巴拿巴與保羅彼此分開,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繼續積極傳福音。由此可見,保羅看重的是事,而巴拿巴看重的是人。巴拿巴願意接納別人的軟弱,也願意等待別人的成長。後來,馬可最終在巴拿巴循循善誘的栽培帶領下茁壯成長。保羅即將殉道的時候,也特別要求提摩太帶馬可來見他,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他有益處(提後4:11)。 只要能成就神的事工,巴拿巴都毫不吝嗇,甘願放下自己去成就別人,這種心志真是值得我們學習,但願巴拿巴的生命素質能成為我們學效的對象。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