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景平傳道
最近追看某韓劇(我不說劇名,你猜猜吧!),劇情除了典型的醫療過程,更展示醫生的精湛技術,再加上韓劇的男女情愛元素,筆者覺得各部分都刻劃得不錯;但最令筆者眼前一亮的,卻是劇中著墨的「生與死」問題! 一般而言,醫生的工作是醫治病患,然而劇中幾位主角強調自己只是凡人,每次臨床總會說「全力以赴」而已。的確,醫治在人手,痊癒卻在上帝。當病患者最後「藥石無靈」,我們可以如何「與哀哭者同哭」呢?不但如此,「醫治」不單在肉體而已,身、心、靈的創傷,仍然需要同行者。 盧雲在《負傷的治療者》中,與我們窺視生命痛苦與絕望的實相,並告訴我們,我們只能以自己痛苦的經驗,作為治療的泉源。「若一個婦女深受喪子之痛折磨,牧者的職事不是安慰她,告訴她家中仍有漂亮健康的孩子;牧者應有勇氣幫助她理解,孩子的死亡顯示了人生的有限,每一個人都面對著同樣處境。」一旦認清這處境,痛苦得著分擔,釋放、盼望就隨之而來。 可能你會說,聖經只有「醫治」的記載,卻沒有心靈的療養。其實「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能是一個例子,你會認為他的「病」是被鬼附,但在現代社會,社交障礙也可以被斷成一種「病」。姑勿論這個例子的討論結果如何,人被認為需要「醫治」,就已經給人看成「需要幫助」之列。 也許我們必須承認,信主前,我們總覺得自己滿身罪污、生命空虛;信主後,我們立即就以一個超凡入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種認知上的嚴重失衡,情況就如鐘擺,瞬間由一邊搖至另一邊。活在一種以高標為低標的氛圍裡,基督徒一切負面的情緒似乎都是罪過。 其實我們陷入一種迷思,以為信主就要成為屬靈的強人,信徒領袖更應該是強人,我們的牧者更是強人之中的強者,於是,我們常常對自己、對別人,感到失望與挫敗。事實上我們的身、心、靈滿是傷痕,生命的痛楚和苦難出自人類處境的深處,沒有人能置身度外。我與你、你與他、他與我,都帶著創傷。無痛的信仰,原是一個誤會。若要體會「與哀哭者同哀」,筆者也不是要大家真去經歷某些事情,而是讓這些經歷成為學習,也讓同行者一同分擔,一同流淚,一同釋放,這些經歷就會成為一份託付,一份對未來的承擔,一份要活過來的堅持。 筆者認為,「與哀哭者同哀」,也要與他們走過這段哀哭的日子。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