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姑娘
港九培靈研經大會開始了一個多星期,自有了網上直播後,筆者可以參加更多場次,個人對周曉暉牧師分享「利未給我們生命的九堂課」有很深刻的領受,盼望能與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對利未支派中亞倫的印象如何,我最記得的,是摩西在西奈山等候神頒下十誡時,亞倫因為抵不住以色列民眾的群情洶湧,結果為民眾們打造了金牛犢,讓眾民跪拜。今年周牧師與我們分享的其中一節課,就是述及以色列人仍然留在西奈山時,神指示以色列人各類獻祭應如何進行,然後指示摩西為亞倫和他四個兒子舉行祭司的按立禮。過程中亞倫的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在耶和華面前獻上違規的火,結果被燒死了。 課堂進行中,周牧師要我們思考,當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周牧師帶領我們進入聖經,從利未人身上學習。 出埃及記記載,當時摩西說:「你們不要披散頭髮,不可撕裂你們的衣服,免得你們死亡,也免得耶和華對整個群體發怒」(利十6,環譯本)這看似無情的命令語句,卻其實是表達對亞倫和他兒子的關心,讓他們放下悲傷的情感,先完成那一天在神面前的服侍,免得死亡,也免得連累整體以色列人。摩西不只是愛在場的親人,他也愛以色列全體會眾。 周牧師分享到這幾位身上曾被膏抹的祭司,就算面對突發事件,也依然堅守本分。這種表現是出於愛同時也是責任的承擔,除了愛家人,還有愛以色列人。他更提醒我們不要忽略那些要暫時放下的感受,應該在事情過後,在神的面前適當地去面對。 另一方面,當天摩西發現亞倫和他剩下的兩個兒子竟然偏離了獻祭的規定,沒有吃贖罪祭的祭肉,所以很生氣和焦急地責備他們。祭司在獻完贖罪祭之後所吃肉,是表示獻祭者知道罪已經除去,並且祭司也為他快樂,因此吃肉是開心的過程。亞倫剛剛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死在面前,怎可能快樂呢?他知道自己的內心狀態,再不可能誠心完成這個禮儀,所以他道出心底話 (利十19)。亞倫不願意只有外表的服侍,他不敢做一個沒有內心真誠的祭司,因為這樣就是自欺欺神。 神看我們的內心,我們崇拜中有嚴謹的禮儀程序,但如果內心沒有呼應外在的行為,只是裝模作樣,是神不悅納的,盼望我們在敬拜、事奉及生活上一同顯主為聖。 一連十天的培靈會似一場屬靈的盛宴,大家如果錯過了,可留意網上重溫。 何智雄牧師
路加福音第二章,提到孩童耶穌被父母帶往耶路撒冷期間竟走失了,當時爸媽都大為緊張,四處尋找他。令爸媽感到意外的,是那被尋回的耶穌的回應竟是「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麼?」( 路加福音2:49)。 我們有沒有恒常以天父的事為念呢?有沒有因為要忙於處理自己的事,卻忘記了為宣教士祈禱呢? 有沒有因為要忙於教會內部的重整和關顧弟兄姊妹,卻忘記了圈外群羊呢?有沒有因為經濟環境低迷,忘記對外的奉獻呢?感謝主,宣德家雖不是一間規模大的,有充裕奉獻的教會,但數年來我們仍努力為宣教士及他們的工場祈禱,仍然按我們對宣教工場的承諾,按時奉獻。筆者明白籌辦短宣的難處,弟兄姊妹各自有考量; 適逢安息年假,感謝主讓筆者先去了解工場。去年遠訪歐洲,探望移居了外地的會友,認識了歐洲的宣教士,見證了上帝奇妙的工作:有好幾間華人教會在一年間有幾十至上百人數的增長,有一間機構買回一間已荒廢的教會,把它重新建立起來,現時聚會人數已達200人。 剛過去的兩個月,筆者作探子走訪以色列迦南地尋覓迷羊,發現那裡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那裡不單有中國勞工和泰國勞工,更有猶太人等待著我們把主耶穌的救恩與他們分享。這地方除了物質上的豐富外,在屬靈上更是傳揚福音的黃金土壤。 宣教並不是教會一項活動,不是先有教會才有宣教,而是先有宣教才有教會。宣教並不是可有可無,宣教是天父重視的事,祂願人人得著救恩,不願一人沉淪! 世界看似漸漸復常,許多香港人都陸續進行「報復式」旅遊,弟兄姊妹有否考慮「報復式」短宣呢?其實,每一次的旅遊都可以是一次短宣。當你到達旅遊的目的地時,就可以開始為當地禱告,可從網頁去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從每天的報紙和電視了解他們的需要,然後一一為他們禱告。當走進人群中時,也可為你所看見的和聽到的禱告。有機會時,也可稍稍停下來,聽聽他們的故事。我們每一次的旅遊都是主的恩典,並非偶然的,除了讓我們有輕鬆渡假、探訪親友、增長見聞、工作賺錢的機會外,更讓我們有機會遇見不同的人,接觸從未認識過的人和民族。我們可以送給他們什麼小禮物呢?一個小十字架裝飾物?一張福音單張?或是一本當地語言的新約聖經? 我相信,在變幻的世代中,我們要持守的是「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 郭惠珍姑娘
聖經說「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7:2)提到出席喪禮,不知道你對此會有何想法? 回想自己出席過許多喪禮,也參與負責過不少。正因為參與其中使我更深思想死亡這回事,讓我本來對死亡的恐懼感越發減輕。同時,喪禮有助我更多反省應如何活在當下。除此以外,出席喪禮也能培養主耶穌教導「與哀哭的人同哭」的情操。 記得當我還是參與青年團契的年代,其中有位男團友的爸爸離世,我和幾位團友一同出席了喪禮。當時我們也不會說些甚麼安慰話,只會行默禱禮並坐下來與弟兄傾談一下,因為喪禮是採傳統中式進行。但事後那弟兄由衷地表達感謝我們的出席,讓靈堂上不致太孤清,因他們親友很少,靈堂上人丁單薄,埸面冷清令人更傷感且難看。他這番話一直使我記在心中,成為出席喪禮的動力之一,盼望在人有需要之時能陪伴同行。 出席喪禮確實是「與哀哭的人同哭」的一種關心表達,每次當我在喪禮上見到教會肢體的出席,尤其是連主家都不大認識的會友,不論是負責禮序、參與獻詩、接待或單純慰問支持,都感受到肢體間濃濃的友愛情誼。當遇到主家沒多少親友能出席喪禮,有時連教會詩班都未能負責獻詩的情況下,心裡不期然為安息禮拜的進行而焦急,但每每上帝都讓我看到祂感動其他會眾願意盡力協助的情境,實在感恩不已。我相信上帝悅納教會彼此相顧相助,祂就成全美事!特別當見到教會長者參與,他們能跨越傳統對死亡忌諱的觀念,深慶他們在信仰上已有重要的認知和堅定的心志。 長者確實在時間上會比較有彈性,更容易安排協助安息禮的進行,但他們多數已缺少收入,有時會礙於不便做帛金而猶疑出席。事實上,教會已代表全體會眾表達心意,而每一位出席的會眾,主家都領受到一份心意,更何況是協助禮序的進行,給予陪伴支持。倘若有感動要做帛金獻花等,當然沒有律法禁止,以個人或團組名義表達都十分合宜,不必拘泥於禮教的慣性作風。 弟兄姊妹啊,經驗告訴我,去出席喪禮成為主家心靈的支持,不論自己是否認識主家,原來都是見證上帝的愛,能成為上帝流通的管子,作在上帝身上,更是操練和實踐愛人的機會。但願大家也以此視為一種服侍、討上帝喜悅的行動。讓我們教會成為一所有溫度的教會。 彭潤平傳道
施洗約翰被稱為主的開路先鋒,他清楚說出了耶穌降生的目的和使命,他不僅呼籲以色列人接受悔改的洗禮(太3:2),也為主耶穌基督作見證(約1:29)。然而,當施洗約翰入獄後,他開始懷疑耶穌,怕自己等錯人;他更打發兩個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太11:3)為甚麼施洗約翰會這樣說?他之前不是親眼見證過耶穌基督的所言所行嗎?為何施洗約翰被下監後會對耶穌產生懷疑,竟懷疑耶穌是否就是他和以色列人所等待的彌賽亞呢? 施洗約翰是為義受逼迫而入獄,他因為嚴正指出希律王的過錯(太14:4)而被判監,日後更因此招致血光之災。我們可以猜想,施洗約翰可能想到,若果耶穌就是以色列人所期盼的彌賽亞,祂不是要來施行公義、解救以色列人的困苦嗎?為何自己行義竟因此身陷囹圄?為何耶穌竟不前來相救呢? 施洗約翰入獄後,面對看不透的未來而感到失望與失落,這是自然不過的事。不過,耶穌沒有直接回應施洗約翰所提出的問題。耶穌來到世間,並非以人的期望、樣式而來,祂所作的遠超過人的想像,甚至帶來顛覆性;祂不但處理罪的問題,也讓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復和,使人在黑暗時代中可成為鹽和光。 我們面對生命中的種種挫折與落差時,總會有不同程度的沮喪及難解的疑問,此乃人之常情,但只要我們敢於帶著疑問、沮喪與傷痛來到耶穌面前,深信祂必不會輕看,或許祂當下未必即時給我們回應,但耶穌應允必與我們同在,陪伴我們渡過困難的日子。 黃雅麗姑娘
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們無法在徐小校園裡與學生共進午膳,失去了不少接觸學生的機會。與老師商討後,我們開展了不定期的「撒種計劃」。我們利用了班主任課和考試後圖書課,親到課室與同學一同玩遊戲,並向他們介紹教會的兒童聖經新地。同學們都被我們分享的短片吸引,並表示非常羨慕兒童聖經新地的參與者能夠參與如此多采多姿的活動。 課堂的接觸中,與同學增加了近距離的接觸,覺得他們大多十分投入,慢慢地,同學們對筆者不再陌生。走在校園裏,很多沒有參加兒地的小朋友會愉快地跟筆者打招呼,可惜當時彼此都無法以真面目相視,但筆者相信,口罩下的必定是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 「那些流淚撒種的, 必歡呼收割。 那帶著種子流著淚出去撒種的, 必帶著禾捆歡呼快樂地回來。」(詩篇126篇5-6節,新譯本) 看見地的荒涼,農夫知道復興與重建需艱苦經營,他們都願意冒着早春的嚴寒撒種。種子埋在冰凍的泥土下,靜待溫暖的陽光,時候一到,豐收的喜樂就會出現。 感謝神讓宣德家不需要在嚴寒下流淚撒種,神將我們放在一個安穩的環境下,隨時可以做撒種工作。從這個個主日開始,兒地將舉行一連8個星期日的暑期活動,接待20多個新家庭。求天父使用宣德家, 帶領我們作撒種及服侍生命的工作。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九月 2023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