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雄牧師
英國傳奇女宣教士、慈善家,被人稱為「小婦人」的她,在中國宣教十八年之久,在山西開設「八福客棧」,收養孤兒,將其一生奉獻給中國人民。 這位「小婦人」艾偉德 (1902 ~ 1970) 出生於英國倫敦以北的埃德蒙頓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郵差,貧窮的她自小便於別人家裏作工人。年輕的時候,當艾偉德聽見耶穌為她的罪釘在十架上,她感到震驚,並為自己的罪深深悔改。在一次閱讀雜誌中一篇有關中國的文章後,她看見中國百姓沒有認識福音的機會,便生出要到中國宣教的念頭,但因她既未讀過神學,也未上過大學,甚至連中學都未讀過,所以實在不具備宣教士的基本素質,不僅僅文化素質不夠,身材也又瘦又小,最終還是被差會拒絶了。 但艾偉德毫不氣餒,她繼續做女傭,一邊攢錢,一邊暗暗為自費去中國做準備。有一次,她聽說中國山西省一位已經年屆73歲的老宣教士要退休了,但一時又難以找到合適的人選接替,一直退不下來。艾偉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立即寫信給這位老宣教士說:「那人就是我!」 到達山西後,艾偉德雖然沒有傲人的學歷,但有豐富的愛;雖然沒有口才,卻會對小孩講耶穌的故事。又因著她曾作女傭的經驗,就開設了「八福客棧」去接待些路過的商旅,向他們傳福音,且收養孤兒。 好景不常,不久中日戰爭爆發,這位不屈不撓的英國小女子,竟在中國山西邊陲的烽火中,勇救了百餘名孤兒,與他們一起「千里大逃亡」,每天躲避著日軍砲火,翻山越嶺逃往陝西,路程中,無數驚險事件一樁接一樁,就好像一幕一幕迎戰巨人歌利亞的小大衛的故事一般。艾偉德曾在危崖邊的吊橋上與一大群水牛搏鬥,她當時試圖勸說水牛們,又用盡力氣推動牠們,要牠們讓出路來,給她和一百多個孩子過到橋的對岸。奇妙的是,這個弱質纖纖的小女子居然真的令水牛群轉向了!上帝讓她經歷到他們「比一千頭水牛更夠力」的奇跡! 從艾偉德最初萌生往中國宣教的念頭卻遭到拒絕,最後竟能克服萬難,隻身來到中國,到她奮勇帶領一百多個戰火孤雛逃離戰區,這個充滿了神跡的宣教小故事竟真真實實發生在多年前的中國大陸。她的事蹟,牽動普世千萬的人。原來戰爭與苦難,只不過是她跟隨上帝的背景和道具而已。 最終福音因著這位被聖靈感動的小婦人被傳開去了,不少的人也因此蒙恩得救了! 這位小婦人的一生,值嗎 ? 彭潤平傳道
當耶穌被捕後,祂先後經歷公會與彼拉多審訊,最後被釘十字架。其中有一幕,耶穌面對彼拉多的審訊,但彼拉多查不出耶穌有該死的罪狀。所以,彼拉多有意釋放耶穌,但他知道祭司長等宗教領袖控告耶穌是出於對祂的嫉妒(可15:9-10),也知道民眾是被祭司長挑唆。但彼拉多不想在猶太人的節期有任何對自己不利的事情發生,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因民眾的騷動而影響到他個人的管治地位。 他為了取悅祭司長等猶太人,也適逢逾越節,巡撫會按照猶太人所求釋放一個囚犯,他就是「巴拉巴」。這個人是誰?馬太福音說他是一位「出名的囚犯」,而馬可福音描述這「出名的囚犯」是「和作亂的人一同捆綁」。這很可能意味著巴拉巴就是一位反羅馬統治的激進派猶太人。這位激進派的「巴拉巴」,名字原意有「父親的兒子」的意思,而在馬太福音有些古抄本作「耶穌巴拉巴」。 彼拉多雖然知道查不出耶穌犯了甚麼的罪行,但是他為了保障自己的仕途。因此,彼拉多是問猶太民眾說:「你們要我釋放哪一位耶穌?」結果他們選擇的「耶穌巴拉巴」。彼拉多順從民眾的要求釋放「巴拉巴」,民眾寧可選擇釋放「父親的兒子」,而把「真正上帝的兒子」釘十字架;寧可選擇釋放「耶穌巴拉巴」,卻把「耶穌」這位要「把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的神兒子(太1:21)殺害,其實這是相當的諷刺。 因此,無辜的耶穌給判死刑釘十字架。耶穌即使被門徒出賣、被羅馬兵丁和文士祭司長等人所捆、被無理的審問、被猶太民棄絕,然而,祂甘願作受苦的義僕,為的是要成就天父的旨意,並要把自己的子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將臨期」的日子快到,我們除了預備自己的心靈迎接聖誕,也同時為耶穌基督第二次再來作準備。我們在當中怎樣反思耶穌降生、受苦和復活對我們有何關係呢?與此同時,我們怎樣在生活中預備自己去迎接主第二次再臨呢? 郭鴻標牧師
宣德家20週年堂慶當然是感恩的,想起歷任牧者、執事、各位信徒領袖、眾弟兄姊妹的開荒、不辭勞苦的探訪、關心、服侍,實在為大家感謝神。已退休的陳校長一直關心宣德家,全心全意支持學生福音工作;眾位老師的配搭,對宣德家的成長也十分重要。感謝神,宣德家在2019年的社會事件中,會友中並沒有出現因政見不同而大量流失的情況。在疫情底下,出席崇拜的人數加上網上崇拜的人數,仍接近原來數字。會友移民的人數也並不多;不過奉獻收入不穩定是一個隱憂。目前,香港教會進入牧者退休潮,交班及接班是需要面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一般需要在五年前開始部署。 顧問牧師主要是提供意見,無必要的時候不應該干預日常的運作。張牧師和我願意擔任宣德家的顧問牧師都是基於一份情,支持堂主任、眾牧者、眾執事的服侍。在宣德家20週年堂慶的日子,筆者願意分享一些觀察,彼此互勉。
筆者懷著對宣德家開荒者的尊重,願意恭謹地履行職責,竭力傳承這份傳道宣教的使命。宣德家不是某一個人的教會;而是神的教會,是大家屬靈的家。願神將感動當年開荒者的靈感動你們,阿們。 何智雄牧師
耶穌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著,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路 17:12~19) 感謝讚美主,今天那應該前來歸榮耀與神的人——曾經領受過主這二十年豐盛恩典的僕人、侍女都來到主的腳前,榮耀主、歌頌主。二十年前的今天,是主耶穌基督按著祂永恒的旨意設立了宣德家,並一直以祂的寛容、恩惠、憐憫托住我們,供應我們每一天所需要的,保守了我們遠離一切的災害,直到今天。是祂以那信實、不離不棄的慈愛,每一天環繞著我們這群罪人。多謝主!我們好清楚知道我們只不過是一群蒙恩的罪人,就讓今天我們一起來感謝主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一起來見證主的大能大力。 由《片片雲彩》、《同行十架路》、《家、十五載情》,到今天的《同頌廿載恩》—— 我們第四本的見證集,都見證著曾經來過宣德家的弟兄妹妹、事奉肢體、執事、教會領袖、神學生、傳道、牧者等生命上的改變和我們中間的種種神蹟。宣德家並不是一幢建築物,而是聚集了一群蒙恩罪人的聖而公(普世)之教會。我們當中的每一個肢體,因著領受了主的道,被主分別為聖,我們不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與這個世界的人不一樣,但同時我們是活在這個世界裏面。天父差遣主耶穌,道成了肉身來到這個世界,今天我們照樣被主差派去改變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應當竭力以禱告、以我們與人的關係,在家庭中、在職場中、在社會中為主作見證。更應以愛還愛,每天遵行祂的吩咐,去愛我們的主。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學習主「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教導,把我們廿周年紀念品轉化成為送給我們街坊的禮物「一支涼水」,並藉著我們的手送到我們所關心的人手上,帶出「主關心你」的訊息。 盼望宣德家,永遠是主所設立的宣德家,是被祂所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並盼望主繼續使用宣德家的肢體去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會繼續駐足元朗,心繫世界,樂意去到主所差派我們去的每一個角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主所吩咐我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深信我們的主就必常與宣德家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阿們 ! 黃雅麗姑娘
今年兒地高小級主日學轉用了另一套課程,希望兒童可以藉新課程更深入認識更多聖經人物。最近講到以利亞交棒給以利沙的精彩過程。 以利沙是神指派以利亞要膏立作先知的人(王上一九:21)。以利沙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就跟隨了以利亞。 當耶和華要接以利亞升天,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我往伯特利(耶利哥、約旦河)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以利沙回答:「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以利沙對以利亞依依不捨,寸步不離,於是師徒二人從伯特利開始上演「十八相送」,從伯特利經過耶利哥直到約旦河,師徒間同樣的對話竟出現三次(王下二:1-6),就連先知的門徒也對以利沙表示上主當日會接走他的師父,以利沙也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王下二:5)可見以利沙當時矛盾的心情和對師父的忠誠和倚靠。 一個成功而有責任感的領袖,其中一個成功的要素,就是能夠挑選出或訓練出繼任人。當以利亞未被接去前問以利沙有何要求時,以利沙只要求「願感動你的靈雙倍感動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夠。然而,以利亞知道賞賜能力的是神,所以以利亞只告訴學生,如果能「看見」他被接離開,便是得恩賜與否的憑據。以利沙一直跟著以利亞不肯離開,甚至抓著以利亞的手不放,這時火車火馬出現,就把以利沙跟以利亞撞開,旋風將以利亞接走,以利沙看見這一切,就得著所求的。 這裏正好回應我們或許會有的疑問:為何以利亞三次叫以利沙留下等候,但三次又容許以利沙跟隨?我們可以看為每一次是以利亞對以利沙的考驗。最終以利沙通過了考驗,並且獲取了從神而來的力量事奉祂。 很快,宣德家慶祝二十週年,我們雖然卑微,但當我們越緊緊跟隨神,且大膽向神求,我們的事奉必然會更有力!願感動以利亞、以利沙的聖靈繼續在我們的生命動善工,讓神藉我們的生命榮耀祂的名!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3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