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一切從「感謝」開始

17/2/2019

 
朱映潮傳道

     「要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這就是 神在基督耶穌裡給你們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6-18)

     「我們在天上的父,感謝你…」若然上教會已有一段時間的弟兄姊妹,就算不是以「敬、認、感、求」的公式禱告,也會習慣以感謝為祈禱的開始。確實這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因為這幫助我們從初信開始就學習觀察上帝的作為,並「凡事謝恩」。然而信主的日子久了,一句的「感謝主」卻慢慢變得形式化。打個比方,我們最習以為常的「謝飯禱告」有時已變得有點草草了事,彷彿是為了應付身邊基督徒和信仰傳統而道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屬靈說話,失卻了感恩心態的謝飯禱告頓時彷如「巫師念咒」一般,充滿了神秘而空泛的色彩和消費意味。「感恩」是基督徒們最常強調的事情,然而保持真誠的心態和對主恩的洞察力,卻又是我們常常遺忘、疏於檢視的,因此我們最需要「持續進修」的功課。

     「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在保羅的眼中,這似乎更是上帝為基督跟隨者所定的旨意。一方面,我們因着基督的緣故,未來 (甚至是終末) 得着滿滿的盼望和保障,以致我們在如此的更新下,懷着喜樂和信心,活出感恩的生命;另一方面,面對教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和協調 (12-15節),感恩的生命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正面、積極地與人相處,共同在禱告中仰賴上帝,在基督裡彼此相愛和建立。保羅也認同群體間少不了會有衝突、疏忽、灰心或試煉,究竟如何在人與人相處的挑戰中,實現到彼此相愛的命令?「謝恩」的群體總是能夠在逆境中思想到上帝的主權、供應和心意,發掘到對方的好處和值得彼此欣賞的地方,學習在愛中釋下埋怨和仇恨,願意更加的互相幫助,並在禱告中彼此守望,甚至突破處境的限制,向人見證一份屬天的、源於主耶穌之愛的喜樂和信靠。教會群體就是在感恩和讚美聲中,千百年間不斷前進。

       筆者在宣德家的日子雖然不多,然而卻有不少的事情要向上帝獻上真誠的感恩。感恩,因為在同工團隊中感受到體諒和理解;感恩,因為在弟兄姊妹之間常得着鼓勵和接納;感恩,因為在與肢體同工時常感受到同心、合一;感恩,因為縱然人與人之間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在大家互相了解、互相寬恕、相互同行的時間裏,我看見了愛。
​
      謝謝各位在這段時間裡,在我心中留下了如此美麗的圖畫!主若願意,某天再合!

刑責後的憐憫

20/1/2019

 
朱映潮傳道

「可是當他們不停地追問耶穌的時候,耶穌就直起身來,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罪,誰就先用石頭砸她吧!」然後祂又彎下腰去,繼續在地上寫字。他們聽了這話,從年長的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走開了。最後,只剩下耶穌和那站在中間的婦人。 耶穌直起身來問她:「婦人,他們在哪裡?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你回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八:7-11)

     上月的北角車禍,釀成四死十一傷,當我們看到這類的新聞自然是覺得惋惜和傷痛,畢竟是因為人為的疏忽而產生是次人命的傷亡;但在惋惜以外,我們或會慣性地追討和指責是次災難的源頭,不住的批評校巴司機:何以會犯上如此的低級錯誤?何故會嘗試以身體擋着向下滑的校巴?難道就是那麼粗心大意嗎?又難道沒有半點常識嗎…

     在香港社會的投訴和批判文化中,不論事情大小,亦不論是教內或是教外,當問題或事件發生了,我們都會習慣地指責一些相關的人,或是力求找尋對方的不足之處,以証其咎。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死傷者及其家屬自是有被關懷的需要,但其實司機在是次災難中其實亦是受害者,同樣也有被關愛和憐恤的需要。筆者絕不否定司機必須有責任面對其疏忽的後果,然而除了他身體的傷害,在面對自己所引致的人命傷亡、社會的評論、內心的自責與鬱結,事件所衍生在他生命中的陰霾與罪咎,相信亦不比受災者輕。我們常言「與人同行」,基督徒習慣與受傷者、被害者、受苦者分享關注和愛心,這本是好得無比的,然而當我們面對一些看似「不可愛」的人的時候,我們又能否與他們分享基督的愛,與他們同行?

      筆者有幸曾參與「天使樹」計劃以探訪在囚人士之家屬,亦曾到過巴拿巴女子戒毒中心以探訪過來人士。在與他們接觸和分享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件事 --- 他們雖然曾犯錯,但他們無不是個「人」。人需要面對和承擔犯罪所帶來的結果,然而不等於他要被抹殺「得救」的盼望,抹殺與家人、社區、上帝、甚至自己修補關係的機會,他們更需要別人多行一步,向他們展示出基督的愛、包容和接納。過來人一般難以重歸社會,絕大多數並非源於他們頑梗悖逆,而是他們當他們打算改過自新的同時,卻受到社區、家人、甚至是教會的排斥,既是沒有謀生的空間,亦沒有可交心、同行的群體,無奈只得重歸故有圈子,在罪惡中浮沉。只要有一個人願意伸出接納的手,也就能打破如此的困局,而弟兄姊妹又願意如何面對這樣的「罪人」呢?

     以上都是一些例子,「不可愛」的人不單只是這些邊緣人士,有更多時候更是一些與我們有過節,在我們眼中看為失敗或是犯了嚴重過犯的,或是因着理念、處事方式、或是態度,以致我們看不起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也會有各自的不足和軟弱,也會有犯錯的機會,每一個人也是罪人,罪人並沒有權柄審判另一個罪人,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仰賴上帝的恩典方能得救、度日。基督的榜樣總是教導我們,與其彼此指責和定罪,不如在肢體的軟弱中體察到他們的需要,寧願以基督的愛彼此提醒、接納、建立和守望,這才是合乎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態度。共勉之。
 

合宜的思念

16/12/2018

 
朱映潮傳道
   「…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該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些都是教外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 六:31-34)

    電影院早前播放了一套名為《摯友維尼》的電影,雖然觀賞者中有不少是兒童,然而當中有不少的片段對成年觀眾來説,也發人深省。其中有筆者較為印象深刻的以下片段:
已長大成人的主角拿着厚厚一箱文件,與小熊維尼坐在車廂中。當他們安頓後,主角二話不說便忙於整理公司的文件,而維尼卻先是呆坐一旁,然後慢慢走到車廂的窗邊,懶洋洋地說:「路牌、樹木、屋頂、路牌……」百般忙碌的主角聽到牠在耳邊不斷的喃喃自語,心裡感到很不是味兒,於是就問:「你在幹甚麼啊?難道你看不到我為家庭的未來在奔波賣命嗎?」維尼依舊懶洋洋地回答:「哦,抱歉,我只是在玩遊戲,你記得我們以往坐在山上的時候,曾玩過第一眼看到甚麼,就把那物件說出來的那個遊戲嗎?」主角略有所思,然後看着窗外,再次觀賞着他已經多年疏忽了的「路牌、樹木、屋頂、路牌…」

    人為求生存,前瞻性是必需的,沒有預測、沒有規劃、沒有預工,事情將難以持續性地運作,人將難以成長和進步,甚至我們亦難以和團隊或群體配搭,因此筆者並不反對人要為未來而希望與上帝共同努力。然而,過度的思慮,過於追求完美的計劃,甚至為着未來的穩定性,以致凡事都要多加操控,這卻是現代城市人常有的問題。過份的思慮讓人在神所賜的美好職份上適得其反,讓人疏忽、遺忘、甚至損壞了現有的美好的事物--家人、朋友、或是其他上帝的美好創造;憂慮又如煙霧蒙蔽了人的眼睛,令人以擔憂代替了感恩的心;甚至混淆了人生命的方向,讓一籮筐一籮筐的事情和工作上的思慮,蓋過了我們真正需要思念的事 ---神的國和義。

    筆者引用的經文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然而我們卻很少發現這是一個「信心的跳躍」的邀請:誰敢說吃喝飲食不重要?誰又要大寒將至方知索裘?就連耶穌基督也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經文有趣的地方是它並沒有否定人生中確實是有些東西是值得我們去思念、甚至是「渴求」的,然而我們所應該渴求、為之獻上心力的,單純是我們虛無的慾望呢?還是上帝所期望的生活呢?耶穌的教導挑戰了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僅止於追求生活上的所需,不僅只為着更優質的生活而日夜奔波憂慮,甚至讓工作和財富成為了我們的主人(太六24);人生的首要價值,亦是唯一緊要的,就是在當下要過與神同在,並過合神心意的生活!
​
    當我們晝夜都為未來的生活而過份擔憂的時候,又會否思想到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是否真正的掌控主權?當我們為更優質的生活而憂心掙扎的時候,我們又有否遺忘了知足的學習?當我們不斷着眼於生活上的不足和缺乏時,又會否忽略了上帝在當下所賜的事物,沒有為此而獻上仰賴、感恩的心?“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 called it the present”(昨日是歷史,明天是奧秘,而今天卻是天賜的禮物)。願我們善用今天,在忙碌中亦不忘學習停下腳步,欣賞和感恩,更學習把握當下,思念、渴求主的同在和心意,從當下開始過「真豐盛」的生命。共勉之。
 

關於聖經的運用, 我想說的是…

18/11/2018

 
朱映潮傳道    
                                                   
      很久以前我聽過一個例子:有一個「一腳踏兩船」,周旋在兩個女孩子之間覺得很痛苦的男子,他想起以往在學校的老師曾告訴過他:「上帝的話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就從床下拿出塵封已久的聖經,要尋求神的旨意。當他一翻開聖經,就見到馬太福音二十七章5節:「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出去吊死了。」他心想:「主啊!不是吧?你真的要我去死嗎?」然後再翻聖經,翻到約翰福音十三章27節:「你所作的快作罷。」他真的害怕了,但是他不相信神會這樣對他,於是他再翻一次,翻到馬可福音五章36節:「不要怕、只要信。」他想:他真的應該出去吊死嗎?

      基督徒很愛聖經,因聖經的教導是源於上帝的,我們唯有從聖經的教導中,才能明白上帝的救恩,明白祂對人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同樣地唯有通過聖經,我們才能明白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心意和期望,我們才能轉離邪惡,步向完全和成聖。然而,在我們應用聖經的時候,仍有可能會如上述例子般陷入誤讀或迷思的危機。

      當我們說要「活用聖經」,或是尋索上帝心意的時候,聖經的教導和啟示確實能幫助我們更能明白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和方向,但要注意的是,聖經並非那種科幻神秘的預言書,或是民間信仰中那類令人迷信的占卜書。就如以上的例子,那個人「一腳踏兩船」已非合符上帝對婚姻的原意和教導,又豈可濫用聖經作自己逃避責任的藉口呢?聖經的教導是叫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裡面,都思考如何去行方能更榮耀上帝,那些出於貪念、憎恨和私慾的抉擇,都不是出於上帝的心意,我們就不去做;那些出於愛和公義的抉擇,才合乎上帝的心意,我們就應當思考願不願意作如此的決定,甘心情願為主擺上。

       另一方面,聖經是可以作為我們彼此激勵和勸勉的基礎,但這並不是壓迫他人、自我高舉的途徑。當筆者還是少年時,最能活用聖經的時候,莫過於當別人拿着零食時,當時心中會特別記得聖經教導過我們要用愛心彼此接待,然後就會不客氣地伸手到別人拿著的包裝袋中,直接以行動「激勵」朋友要有愛心。或是當兄弟打架時,哥哥也會提醒弟弟:「耶穌教我們被人打完左邊臉後,還要讓人再打右邊臉的!」弟弟亦會提醒哥哥:「你們作大的應該要起來服侍小的!」如此,聖經的金句的確常被我們掛在咀邊,卻是被濫用成為利己的武器。成年基督徒不會再因爭薯片而扭打在一起,但當我們越成長,對聖經越有所認識,卻往往越受到試探,常藉着引用個別「金句」,「偷取」聖經的公認權威,讓自己的行為更為合理化,讓自己的個人領受、論點、生活模式更有說服力,就算是曲解了經文也寧可一試。然而,若我們真信聖經承載着上帝的啟示,當我們讓聖經的話成為自己頑梗的藉口或攻擊他人的武器時,這種態度似乎對上帝的聖言失卻了尊重了。

       筆者明白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容易深入理解每一節的經文,筆者只想強調,當我們時常高舉聖經的同時,我們每一位基督的跟隨者都有責任逐步認真的了解經文的本意,而非斷章取義;更要讓聖經真理成為自身生活的準則,按照聖經真義所得的領受實踐在生活之中。我們更要學習開放自己,在真理當中放下自我和學習謙卑,在上帝藉着聖經的啟導下,不斷更新自己的生命。聖經是上帝所賜的寶庫,不單讓人遠離罪惡,更訴說着人與神關係復和及親密的奧秘。深願我們都能認真讀經,在真理中共建成長。共勉之。                                

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

21/10/2018

 
朱映潮傳道

   「這些事你要囑咐人,教導人。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在我來以前,你要專心宣讀聖經、勸勉和教導。不要忽略你所得的恩賜,就是眾長老按手時藉著預言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認真實行,專心去作,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你要謹慎自己,留心自己的教訓。在這些事上要有恆心,因為你這樣作,不但能救自己,也能救那些聽你的人。」(提摩太前書四章11-16)

   「無所謂喎,反正佢地都睇死我冇用,講幾多、做幾多都係錯,都係唔會被聆聽同接納…咁我倒不如真係壞比你睇!」這句說話確實是我一位密友「從良」以後的自我剖白。他可算是我朋友圈中較為聰明的一個,在海外留學生群體中總是擔當着華人和西人之間的「外交大使」,現在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過着穩定的生活。然而,我們都曾經歷過「反逆」的日子,父輩舊有的傳統觀念和教導方式對於那個年紀的我們總是叫人倍感氣餒,那種不被聆聽、不被接納、輕視、甚至是無理的壓迫 (e.g.「我食鹽多過你食米!」) 自是讓人心灰意冷,那份無力感和失望更是讓我的朋友曾經走上自暴自棄之路的主因。

    年輕人,慢慢從被照顧步向獨立,帶着自己對世界的一套理解進入群體社會,不斷嘗試和實驗着自己的想法。「年輕」或意味着天真、不全面、不成熟、空有理念而觸不着邊際;然而「年輕」或亦意味着創新、熱血、純樸、敢於夢想和敢作敢為。「年輕」這個相對的理念因此常使兩代人之間充斥着張力,就連聖經的歷史中也訴說着這份張力,從舊約的掃羅、大衛、押沙龍,至新約的以弗所教會中的婦女和提摩太也無可避免地面對這個問題。

    聖經中的提摩太,雖然以現代人的觀念已難以算為年輕 (相信已是三十多歲),但依然面對着相似的問題:面對着前人(保羅)的影子和壓力;在傳統氛圍下面對教導和理念不正確的長輩;輩份的「輕」難以承受牧者身份責任之「重」。由此可以想像,提摩太在一班長輩舊有而有誤差的思想和期望的影響下,加上他害羞、膽怯的性格,自然地會承受極大壓力,寧可選擇迴避衝突,「逃避可恥但很有效」,但卻反倒失卻了他蒙召的身份和意義。而保羅所給予提摩太的呼籲,並非叫他放棄群體或避走逃難,而是盼望他能再次思考上帝的教導,不單只用口訴說教導和真理,更是要有活力地、熱切地、純樸地、身體力行地用生命和生活,活出這一份教導,在眾信徒面前作榮美的見證和榜樣,以致別人不單不再「小看你年輕」,更是幫助教會大眾彼此效法和造就。
​
    年輕人,有甚麼叫我們在困難或逆流中依然堅持,效法基督,回應我們蒙召的身份和意義?是對主基督的愛和責任 (林前9:16-17)。教會內每一個群體都有着其不可或缺的角色、洞見和功能,但當大家在多元中彼此合一的時候,方能讓上帝的教會步向整全。甚願每一個肢體在逆流中都不輕言放棄,在主內大家彼此謙卑,同心奮鬥。共勉之。
 
 
<<上一步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