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潤平傳道
感恩 ! 今次青成台灣短宣已順利完成;當中除了神的恩典之外,眾弟兄姊妹在背後的禱告托住亦悠然重要。這次的短宣經歷與體會非常豐富,今天先與大家分享一個片段,待有機會再與大家一一分享。 我們這次整過短宣行程,除了到去了「林口」參與某間教會的《兒童宣教營》,亦去了台北一間教會參與晚堂崇拜和團契交流外,還去了「烏來」參與原住民的主日崇拜,經過參與不同教會的崇拜,讓筆者體會到我們今天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教會傳統等因素,但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救恩,我們可以藉著聖靈,與當地教會的弟兄姊妹彼此互為肢體,一同敬拜神,這是一幅好美麗的圖畫。 正如,詩篇一百一十七篇所說,詩歌呼籲全地來敬拜神,雖然它只有2節的經文,卻蘊含著豐富的意義。這是其中一首以色列人會在節期唱頌的詩篇,當中的內容不僅關乎以色列人,同樣也涉及向萬國萬民的信息。詩歌開首,強調「萬國、萬民」(all nations、all peoples),就是包括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人。所以如經文所說神因向我們顯明祂的慈愛和誠實,其實由舊約到新約時代神顯明出他對人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神對我們的慈愛和恩典一直常與我們同在;神是萬國萬民的主,所以我們都要來讚美祂。 感謝神,這次的短宣讓我們經歷了異口同聲,同心合一的敬拜讚美,一起經歷了神奇妙的作為。 因著眾弟兄姊妹對神國事工的展望,願意在不同的位置去擺上及支援,讓我們的青成短宣得以順利進行,與台灣的教會有彼此的服侍與交流;成為兩地肢體彼此的祝福。 彭潤平傳道
施洗約翰被稱為主的開路先鋒,他清楚說出了耶穌降生的目的和使命,他不僅呼籲以色列人接受悔改的洗禮(太3:2),也為主耶穌基督作見證(約1:29)。然而,當施洗約翰入獄後,他開始懷疑耶穌,怕自己等錯人;他更打發兩個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太11:3)為甚麼施洗約翰會這樣說?他之前不是親眼見證過耶穌基督的所言所行嗎?為何施洗約翰被下監後會對耶穌產生懷疑,竟懷疑耶穌是否就是他和以色列人所等待的彌賽亞呢? 施洗約翰是為義受逼迫而入獄,他因為嚴正指出希律王的過錯(太14:4)而被判監,日後更因此招致血光之災。我們可以猜想,施洗約翰可能想到,若果耶穌就是以色列人所期盼的彌賽亞,祂不是要來施行公義、解救以色列人的困苦嗎?為何自己行義竟因此身陷囹圄?為何耶穌竟不前來相救呢? 施洗約翰入獄後,面對看不透的未來而感到失望與失落,這是自然不過的事。不過,耶穌沒有直接回應施洗約翰所提出的問題。耶穌來到世間,並非以人的期望、樣式而來,祂所作的遠超過人的想像,甚至帶來顛覆性;祂不但處理罪的問題,也讓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復和,使人在黑暗時代中可成為鹽和光。 我們面對生命中的種種挫折與落差時,總會有不同程度的沮喪及難解的疑問,此乃人之常情,但只要我們敢於帶著疑問、沮喪與傷痛來到耶穌面前,深信祂必不會輕看,或許祂當下未必即時給我們回應,但耶穌應允必與我們同在,陪伴我們渡過困難的日子。 彭潤平傳道
使徒行傳2:42-47讓我們看見初期教會的團契生活的實踐,那些剛信主的人不僅信而受洗,也同時加入教會,開始積極地過委身的教會生活。 這團契生活的雛型值得我們留意和反思,初期教會沒有像我們今天有崇拜與團契之分,他們在教會生活中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相交、擘餅、祈禱,意思就是他們同屬基督的身體,同屬一個生命,在同一群體下,建構出在信仰和生活上過著彼此關懷、彼此扶持的團契生活,以堅定不移的態度來遵行「真埋學習」、「相交」、「聖餐」和「祈禱」。上述四點都值得我們從中學習。
初期教會有其歷史背景和文化,我們未必能照單全收,但當中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盼望我們能效法他們對神的單純和信徒間彼此相愛的精神。 彭潤平傳道
自掃羅敗亡、大衛平定掃羅餘黨後,大衛正式成為猶大和以色列王,定都耶路撒冷。此時,大衛準備舉國上下同心合力迎接象徵神同在的約櫃安放在耶路撒冷,目的讓以色列人回歸昔日在約櫃前尋求神的帶領和同在的境況。 本來這是一件美事,以色列全國舉國歡騰。可惜事與願違,當時放在新車上的約櫃因拖拉車子前進的牲口,牛失前蹄,結果約櫃幾乎要掉下來;此時負責趕車的烏撒在情急之下,便伸手扶住神的約櫃,誰不知此舉惹得上帝發怒,換來上帝無情的擊殺,烏撒當場斃命。大衛王更被嚇到不敢把約櫃運進城裡。(撒下 第6章) 《聖經》記載因這錯誤令上帝擊殺烏撒,究竟是甚麼錯誤 ? 聖經卻沒交代。從〈民數記〉4:15的記載中,可以清楚看到神對於約櫃運送的規定,約櫃是必須由利末人抬送的,大衛卻命人以新車運送約櫃,這種模式其實是仿效了昔日非利士人運神明的方式,是上帝不所喜悅的。《聖經》也曾說明約櫃是不能被觸摸,否則會招致死亡。雖然烏撒伸手扶穩約櫃是出於好意,動機原是好的,但是神是絕對輕慢不得的!本來大衛要把約櫃運回以色列人中間是表示尋求神的帶領,可是,他作為以色列的君王,卻沒有重視耶和華的律法的要求,結果讓烏撒承受了惡果。 由此可見,即使人的動機如何純正、所作的事本意是如何美好,但若不是按神的心意,沒有遵照神的吩咐,在神眼中也必不蒙喜悅。我們常常側重述說神的愛、神的恩典,卻往往忽視了神的威嚴、神的聖潔。我們必須要緊記,神是輕慢不得的,神所囑咐的一切,我們都需要重視和遵守,因為神要的是我們表裡一致的生命。盼望烏撒被耶和華擊殺的事件,可以成為我們的鑑戒! 彭潤平傳道
提起巴拿巴這位新約人物,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他和保羅曾因是否帶同馬可一起工作的事而意見不合,分道揚鑣(徒15:35-39)。然而,當我們細心閱讀關於巴拿巴的經文後,會發現他的生命真的很美麗,難怪他被譽為勸慰別人的人。到底這人具備了甚麼樣的素養? 相信巴拿巴在初期教會中是一位著名的教會領袖,他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竭力尋找並幫助他人,所以聖經形容他為「勸慰子」(徒4:36),引申的意思就是對他人作勸勉、安慰、造就和鼓勵。 在初期教會,信徒願意「凡物公用」,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奉獻出來,與別人共同享用,讓有需要的人受惠。巴拿巴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賣了一塊田地,把錢放在使徒的腳下,讓使徒可按教會需要而運用,可說是一位慷慨無私的人,他願意為了教會和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的田地、財產奉獻出來,絕不吝嗇。這與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徒5:1-11)的貪心和謊話形成鮮明對比。 從前保羅迫害教會,殘暴對待基督徒,相信那時的信徒對他的名字早已聞風喪膽。當保羅悔改信主後,耶路撒冷的門徒都害怕地避開他,不相信他是真的基督徒(徒9:26)。保羅作主門徒後熱心傳福音,使得猶太人要密謀殺害他,唯獨巴拿巴願意去尋找保羅,不懷敵意去把他帶到耶路撒冷的使徒那裡,全然相信這是神的作為;並讓他的信主和領受異象的經歷可以得到其他使徒的引證,更得到一群教會領袖的認同。可見巴拿巴另一個特質就是願意接納人,若不是巴拿巴接納保羅,並相信保羅的悔改經歷,使他有機會在眾使徒和教會領袖面前自述,可能大家會一直把保羅拒諸於門外。 當保羅打算開始籌組第二次宣教旅程時,巴拿巴有意要帶馬可同去,但保羅就不同意,甚至二人更起了爭論。原因在於馬可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擅自離他們而去,可能是馬可吃不了苦,或是有其他顧慮。無論如何,這不是道德問題,只是大家的處理方式不一樣。從此巴拿巴與保羅彼此分開,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繼續積極傳福音。由此可見,保羅看重的是事,而巴拿巴看重的是人。巴拿巴願意接納別人的軟弱,也願意等待別人的成長。後來,馬可最終在巴拿巴循循善誘的栽培帶領下茁壯成長。保羅即將殉道的時候,也特別要求提摩太帶馬可來見他,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他有益處(提後4:11)。 只要能成就神的事工,巴拿巴都毫不吝嗇,甘願放下自己去成就別人,這種心志真是值得我們學習,但願巴拿巴的生命素質能成為我們學效的對象。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九月 2023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