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專注陪伴子女的好爸爸

27/6/2021

 
黃雅麗姑娘

      上星期日是父親節,是讓子女們向父親致敬、同向爸爸表示「爸爸們,辛苦了!」的日子。以往時常聽到有報導指父親與子女的溝通時間不足。究竟子女對父親的期望,父親了解多少呢?

      有機構藉父親節進行調查,讓爸爸反思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機構以高小學生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喜愛與爸爸溝通,希望每天跟爸爸傾談最少半小時;另外,約三成學生同意及非常同意「對於我所煩惱的事情,其實爸爸知道得很少」、「爸爸並不清楚我最近經歷的事情」、「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機構發言人表示有此情況相信是因為爸爸跟子女的溝通不足,致未能充分了解子女的情況,但這不代表現今爸爸不夠關心子女或做得不好。

      調查報告亦向父母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其中一點是「相處的專注性」,筆者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一些父母照顧小孩時,無論是身處外面或家中,似乎都容易感到煩躁。今天我們看到許多父母在照顧小孩時,仍不忘看著手機或電視。小朋友大都好奇心重,很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又或想離開父母的身邊去探索其他事物。對父母而言,子女的表現可說佔據了他們的時間和空間,於是容易引起不耐煩的情緒,親子關係往往因而出現不快。香港人生活忙碌,小朋友學習繁重,父母子女彼此的時間有限,因此相處時必須要彼此都放下個人手中的工作、娛樂,專注陪伴對方,才能有果效地做到互相溝通了解,子女才覺得被關心及重視。透過專注的陪伴,父母才能夠了解小朋友的個性,幫助子女成長,父母子女間才能建立溝通及信任的基礎。

      「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箴言十七6)。筆者認識一位半職工作的媽媽,她每天親自接送兒子,被問到為何不選擇讓子女坐校車時,她提到自己的父親在她的小學階段時,每天都騎著單車,笑容滿面接她上學、放學,沿途彼此談天說地,主要話題圍繞當天課堂上發生的趣事,她覺得這段回憶是她與父親一生中最珍貴的,到現在每當想起,心裏都感到滿足、甜蜜,她希望能盡力把這美好的回憶延續到下一代!

      求主幫助我們當中的弟兄都成為子女引以為榮的好爸爸!
​

以天父上帝的事為念

20/6/2021

 
彭潤平傳道

      「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路2:49)

      按律法規定,猶太人需要每年上耶路撒冷去守逾越節。聖經記載孩童耶穌在他十二歲的時候,也照著猶太人的律例典章與他的父母一起上耶路撒冷去守節。節期完了後,耶穌卻沒有跟隨父母走,最初父母也不知曉,後來發現後當然大為緊張。結果經過三天的折騰,耶穌的父母才回頭在聖殿裡找到了耶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當時對耶穌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但耶穌竟然回答說:「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耶穌的回答,不但讓母親馬利亞摸不著頭腦,相信連我們也充滿疑惑,為甚麼耶穌要這樣說?這樣太不孝了!對不對?事實上,耶穌並非不孝,並非叛逆父母,而是祂清楚知道自己甚麼時候作甚麼事情,祂留下來並非漫無目的,並不是好奇被猶太拉比的說話、學識和聖經的教導所吸引,相反,耶穌是為了尋找天父上帝的心意和人生的使命,所以祂選擇在聖殿留下來聆聽拉比的教導、並發問和思考。耶穌以天父上帝的事為念、為優先,不以自己的需要、地上的事為焦點,祂明白必須體貼天父上帝的心意,才能排除萬難,實踐人生使命和異象,所以祂最後能忠於父上帝的心意而走畢十字架的旅程。

      今天,香港人的工作時間長已經不是甚麼新鮮的事,較早前由美國手機保安技術公司KISI發表的《2020年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排行榜中,香港成為全球最過度勞累城市(Top Overworked Cities in the Ranking)的首位,數據反映香港人的生活作息都不同程度受到工作的影響。當然,在今天失業嚴重的情形下,有工作已經需要感恩。然而,工時長、壓力大所帶來的影響,可能包括家庭關係的維繫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甚至人與上帝獨處的時間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蠶食或拉扯。我們要反思在這忙碌拉扯的張力下,我們當以甚麼為念呢?我們應怎樣取捨呢?

      願我們一同學習主耶穌,以父上帝的事為生命的方向和人生的主導,並時刻渴慕、默想祂的話,讓祂的話能滋潤我們身心靈。「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
​

可見的「關心同行」

13/6/2021

 
郭惠珍姑娘

      「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章2節)中國人傳統對死亡有種忌諱心態,所以一般人會選擇出席喜宴多於出席喪禮,當然其中也因為迷信觀念所致,尤其是長者。筆者一向重視出席喪禮,那是因為多年前被一位團友的話所影響。那團友曾與筆者分享,他很感謝弟兄姊妹出席他父親的喪禮。當年他父親是以傳統中式舉殯的,因為他們親友不多,他一直擔心喪禮顯得孤清,媽媽會覺得難受,後來眾肢體的出現,使他感到大得安慰。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不時要出席或參與安息禮的事奉,以往多數是服侍年長的肢體,近年卻接二連三出席自己的同學或舊團友的喪禮,實在感觸良多!剛過去的五月下旬,筆者在兩個星期內出席了三場喪禮;叫筆者感受最深的,是送別一位闊別多年的青年時代團友,母會為她安排了一場追思禮拜,並印備了刊有她多位摯友心聲的紀念冊。當天筆者和兩位舊團友一齊出席,在兩個小時的聚會上,大家都被多方親友的懷緬分享所感動,尤其當中提到逝者生前如何愛主事主,如何以愛待人,更在抗癌路上靠主積極勇敢面對療程,自己在痛楚中仍不住安慰鼓勵別人,這都使我們有不少激勵和反省。豈料追思禮拜後不到兩星期,姊妹的丈夫突然昏迷,隨後亦主懷安息!筆者心裡最記掛著他們的獨生子,切求主的安慰臨在!相信屆時必有不少愛戴姊妹的肢體會出席喪禮,支持安慰這年青人。

      教會是發揚彼此相愛相助的群體,若有肢體或肢體家屬安息主懷,認識他們的都會出席喪禮慰問支持,詩班也會出動,在安息禮拜上獻唱。詩歌能帶來感人的安慰力量,使得喪禮在哀傷氣氛下添上溫馨暖意。不過,這些情況大多數只出現在為人熟悉的資深會友或其家屬的喪禮中,就如筆者上述的那位青年時的團友。然而,一些還未有在教會建立起團契生活的人,又或者並非採用基督教儀式舉行喪禮的肢體家屬,他們其實更需要得到教會的支持;像這樣的場合,基督徒愛心的見證,更是可以顯明出來,榮歸主名,甚至日後可以作福音跟進。可惜,往往因為這些朋友在教會認識的人不多,弟兄姊妹少會出席喪禮。有時筆者甚至見到,由於參加安息禮拜的家屬和親友大多未信主,因此連詩歌都不大會唱,尤其是在火葬禮中,在場的基督徒寥寥無幾,又沒有音樂伴奏,唱詩不但未能發揮安慰作用,反可能令人感到尷尬!結果使到主家在最需要支持安慰的時刻倍感孤清,甚至帶着唏噓送別至親。

      感謝主,宣德堂有好幾位姊妹受感動,願意在未有詩班出席的安息禮拜作獻唱服侍。雖然她們的資源有限,每次服侍都是僅僅夠用,但她們盡心擺上的心志,必然在上帝眼中看為美麗的奉獻,在主家心裡成為最貼心的慰問。
「關心同行」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具體表現出來。願主幫助大家一同實踐,效法基督侍主愛人。
​

尋找被愛的證據

6/6/2021

 
 何智雄牧師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枴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色彩,不再為過去掉眼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這個逆境感恩精彩的見證,這些「硬道理」,但凡夫俗子又怎可以做得到呢? 「尋找被愛,而非被害的證據」是一種生命的操練。選擇學習作一位智者,即使受傷,仍會繼續尋找被愛的證據,從而自我療癒、逆境轉身。

      舊約聖經的約瑟,因著父親雅各對他的偏愛,卻導致兄弟們強烈的仇恨,更發展成邪惡的行為,甚至被賣到異地受苦,但約瑟仍保持對神的忠誠,並沒有怨天尤人。可惜,人世間的逆境並沒有因此離開約瑟,更甚的是他竟被「屈」入獄 ! 感恩的是,約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繼續尋找被愛的證據,他深信耶和華神從小就愛自己,且與自己同在。聖經記錄了好幾次―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使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創39:2,39:3,39:21,和39:23)。因而蒙司獄的喜愛,受託管理獄中事務。之後更因為幫囚犯及為法老解異夢,被法老看出在約瑟裡面有神的靈,於是下令要約瑟治理埃及全地,約瑟最終在逆境處轉身。最後,他公開為神作出美好的見證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 」(創50:20-21)

      當我們衷心感恩,心靈便會溫柔、開放,充滿親和力和感染力,別人都願意親近。當我們的出發點是感恩和愛,正直的心定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愛,因愛能遮掩一切的罪。能夠逆境感恩,是真正的感恩,磨練我們的心志,謙卑踏實,榮神益人。

      弟兄姊妹,年多的新冠肺炎逆境確實帶給我們許多的困難、苦惱、失望,甚至身心靈都被佈滿傷痕。但不要忘記我們仍是被愛的一群,就讓我們找個空間,安靜下來,轉眼仰望耶穌,尋找一些被愛的證據,成為我們得力的基礎,重新再出發 !
​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