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你在想什麼?(林後 5:14-15)

29/7/2018

 
黎建勳牧師
    
       非常感謝弟兄姊妹們過去給我們中國事工的鼓勵、支持和代禱。蒙神的帶領和恩典,讓我們正式參與一個名叫智才發展福音機構的宣教事工。智才發展成立的目的是要培育華人信徒成為跨文化宣教士,協助華人教會成為世界差傳的新動力。

      智才發展要為我們設計代禱咭,所以請我們挑選一兩節聖經金句放在代禱咭裡,我們花了一些時間來思想和等候,最後選了哥林多後書5章14一15節: 14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 15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當思考這兩節經文的時候,想起四十多年前在美國UConn大學查經班裏的一個情景:那時我們請了一位七十多歲的王恃牧師來講道,他就是講這段經文,他讀完聖經後指著我們,一個一個的問:「你知道你們為什麼不愛主嗎?」我們都望著他不能回答。最後他只有自己來回答自己的問題,他説:「你們不愛主是因為你們沒有『想』,因為保羅說:『我們之所以能愛主、會被基督的愛激勵,是因為想到祂的死,因想到,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 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因此我們現在之所以不愛主,不願意為主而活,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去思想。」最近這些日子,我愈回想這位老牧師的話,便愈佩服他所看見的。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終日在想什麼?原來我們心裏想什麼,是會影響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我們心裏想著什麼,我們便會在那方面花時間、下工夫,我們心裏所想的,往往會成為我們人生的方向,追求的目標。

      最近我常常思想這一段經文,我問:「為什麼『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呢?一人怎麼可以等如眾人?何況這裡的眾人是指古今中外和未來所有接受耶穌的死的所有人,這是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所有的世界上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這樣眾人就會是很多、很多的人了。世上有那一個人能等如這樣多的眾人呢?」

      但是有一位神,他是有權能創造萬有,同時祂也有權柄審判一切罪惡,這位神高高坐在寶座上,然而祂卻願意屈尊來到世上,成為人的樣式,祂就是神的兒子耶穌,6祂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 神同等為強奪的; 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8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 2:6-8)

      在數學的方程式中有一個橫臥的8字叫無限大,無論多大的數字加起來都不能超過無限大,我們的主耶穌就是這個無限大,因為祂是無限的尊貴,無限的價值,無限的權能,因此祂是遠超過眾人,不論是多少古今中外和所有將來㑹接受耶穌的眾人都包括在裡面,他們所有的價值加起來都不能超過祂。因此基督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在祂裡面就都死了,這是何等大的恩典!是何等偉大的愛!基督來到世上,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承擔了一切的罪孽,使我們可以在神面前得稱為義,與神恢復關係,重新成為神的兒女,這樣的愛,靠我們小小的頭腦是沒有辦法測得透的。

      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一同來追求認識基督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是怎樣過於人所能測度的。這愛已在十字架上表明出來了,因為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難怪有些資深的傳道人告訴我們,若我們想多愛主,我們就要多思想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因為每當我們想到主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我們便會被他的愛激勵了,倘若我們被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便願意為祂而活,我們也會很同意保羅的話,再沒有什麼東西能使我們與基督分開了(羅 8:35-37)。
​
      因此弟兄姊妹,我十分盼望大家能多用一些時間來思想耶穌並祂被釘十字架,好讓祂的愛激勵我們愛祂,催迫我們為祂而活。
 

穿上「別人的鞋」的同行者

22/7/2018

 
朱映潮傳道

   「我對上一次睇到個天空同啲樹,已經係上個星期六啦!」儘管當日的天氣陰晴不定,烏雲密佈,坐在輪椅上的婆婆依然滿心期待的道出這句說話。

    那天,我和宣德敬拜隊到大埔醫院作推輪椅關顧的服侍。醫院的床邊關顧於我而言並非陌生的事情,然而推病人到戶外散心還是第一次。感恩的是,我所關顧到的那位婆婆十分樂意與人交談,不論是受傷的過程、家人或是工作,她都一一與我們分享。然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她堅持在戶外多待一點時間,哪管自己已經流著汗,又或天空開始下起小雨。

    我們是次的服侍對象大多是肢體受傷而需要臥床療養的病人,他們大多在病房中「挨」冷氣、看電視打發時間;因着身體的傷患,他們只有在家人或是義工探訪時方有機會外出。我們這次的服侍,正正切合他們真實的需要。對健全的人而言,藍天白雲算不上甚麼,我們根本不會花時間去留意、去感恩;然而對一眾病患而言,在病房待久了,每天只看到不同的病人進進出出,倘能外出看到充滿生機的花草樹木,呼吸到一口新鮮的空氣,哪怕只有短短半個小時,對他們來說已是很珍貴的了。

    我們常說「關愛」與「同行」,但我們又有否預備好自己,學習穿上「別人的鞋」(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去身同感受,從而發掘和關心到他們的實際所需。很多時候,當我們關顧別人時,總是不知不覺地帶着了一定的前設,假定了怎樣做,他人就能得到最大的幫助,然後以自己期望或認定的方式去「關愛別人」。例如對於基層群體,我們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是資源缺乏,因此常有人不遺餘力地捐贈物資,然而若我們真的聆聽他們的所需,就會發現他們更需要的,是別人對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尊重與關注;又例如對於情緒受困者,我們的刻板印象是他們在生活上有些糾結未能解開,就很自然地提出很多方法,盼望幫助他們找到出路,然而他們的真正所需,可能只是願意聆聽、願意陪伴的人和適時的點頭和擁抱。

    筆者過往的醫院探訪經驗,多是「問診式」的關心和問候,言談上關心病友們的病況,關心他們的家庭和工作會否引發壓力,並嘗試邀請他們一同將一切交在上帝的手中。這次的推輪椅服侍並未有否定了這種床邊的關懷 (由於病人身體的需要、醫院人手和制度等各種的限制,床邊關顧已是很好的關懷表達方式),乃是讓筆者以更闊的角度,嘗試學習更體貼和回應病人的期盼和需要。同行者有時也需要有勇氣放下自我,放下一些自我假設和舊有想法,穿上「別人的鞋」,冒險進入別人的世界,聆聽、感受、體會別人的處境,從而發掘和回應他人真切的需要,這方是實在的「關愛」與「同行」。
​
    盼望我們都不止於向受苦者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乃是願意多行一步,成為穿上「別人的鞋」的同行者。共勉之。

到底是什麼驅使我繼續事奉呢?是愛?還是責任?

15/7/2018

 
葉翠筠姑娘

    在宣德家服事踏進第四年了,如往年一樣,主要在少年部事奉:籌備每年的生活營、導師組長退修營;每月一次的團契活動,每星期進行小組分享;在徐小的事奉包括與學生用餐傾談、參與小六畢業營、舉辦升中同行的聚會(包括最強戰士鍊成計劃及玩轉星期teens)、於暑假時參與暑期聖經班,平安夜則計劃於尚悅會所報佳音等。可說沒有什麽革命性的轉變,只作了一點微調。當一年復一年,事奉開始重重覆覆時,不禁問自己:到底是什麼驅使我繼續在宣德家事奉下去呢?是愛嗎?還是責任呢?
是愛?

  感謝主過去一直的教導及恩領,事奉主唯一的動力是愛,哥林多後書五:14-15「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若我們沒有主耶穌基督的愛所激勵,我不知道有什麽可以源源不斷地,使我能夠有一直事奉下去的活力。深願我們都被上帝的愛所轉化,保守自己常在主的愛中。不單是耶穌基督的愛,也是同工、同行者的愛與包容。我常笑說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人,一方面我倚靠上帝的作工,另一方面,也信任每一個與我同工的弟兄姊妹,信任上帝比我還要著緊教會,著緊每一個少年人的成長。
是責任?

  說到責任,我認為應説是異象、是呼召、是負擔更合適;是神把牧養每一個,無論是基二代、初信主、未信主的少年人的負擔、異象和呼召放在我心裡。若我沒有在神國的異象中蒙呼召,我相信事奉一定會半途而廢;相反,有呼召,事奉就會長遠;有異象,事奉就會持久。如果是自己的選擇,很可能第二天就會後悔;但假如是上帝的差派,那我就必要順從主的使命。
​
  深願在往後的日子,繼續被上帝帶領,既做好堂會牧養,亦把握佈道、開拓堂校事工的機遇,打開教會的大門,讓更多青少年在教會受造就,被上帝改變他們的生命,更深的經歷耶穌基督,更有效地實踐福音使命。

心意更新,世界也繽紛

8/7/2018

 
吳開甜傳道

    挪威一位探險家,從20歲開始環球旅行。40年後,幾乎走遍了世界所有著名的荒漠、叢林和深山峽谷。1982年,在結束南非裂谷帶的探險後,記者問他有何感想,他說:「我始終有兩大遺憾:一是為世人遺憾,地球上有那麼多瑰麗的景色,世人竟不得一睹;二是為景色遺憾,它們那麼壯觀美麗,而不為世人所知。」1991年,他到了新西蘭南部一個叫斯奈爾斯的小島,這次旅行徹底改變了他的這種心態。這個島只有6.7平方公里,由於遠離新西蘭本土,終年人跡罕至。這位探險家踏上這小島,發現這裏竟生長著成片的公爵蘭,花姿奇特,香味馥郁,這種花在挪威乃至整個歐洲都被列為群芳之冠。看到這些蘭花,他想若這些蘭花生在歐洲,早就被呵護著和用作點綴總統套房了,可是在這兒,它們卻寂寞生長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無人知曉。正當惋惜之情再一次從心底升起時,不經意間,他看見一群野蜂正忙碌著把蘭花上的花粉和蜜帶回蜂巢。這位探險家十多年來的迷惑好像一下子被解開了。他在自己的筆記上寫著:這一片公爵蘭,有這一群野蜂不就夠了嗎?有什麼可遺憾的呢?世界上奇絕的景色,有一兩位探險家走近過,目睹過,不也就行了嗎?

    曾經有一本書名《無名的傳道者》,書中的主角被刻意隱藏了名字。他們當中不少是有才華的人,卻默默地為主作工。就如那位探險家的領受,這些無名傳道者只要在世上有一兩人賞識也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在眾人面前顯露,尤其得到主耶穌基督的欣賞已經足夠,因為祂才是終極的裁決者,聖經說到那日,人要在主面前交賬,因此,雖然他們的服侍是艱巨的,但因有主和一兩人賞識,他們的心境仍是充滿盼望的。

    上月曾閱讀一篇記載於國度復興報(香港)半月刊的美麗見證分享:Sat-7候任首席執行官Rita Elmounayer曾在阿爾及利亞一教會給一群改信主耶穌基督的穆斯林信徒作拍攝見證,Rita 知道改變信仰的穆斯林有可能會為此殉道,所以在拍攝前,問那群改變信仰的穆斯林會否蒙上臉,又或是否不願出鏡,但那群穆斯林似乎不太擔心後果,於是她再告訴坐在前兩排的穆斯林,倘若他們不想出鏡,可以坐在後邊去。結果,後面的信徒反倒走到最前兩排當中,而且更有信徒問Rita說:「妳害怕什麼?」「我不是害怕,我是想保護你們。」她回答;那信徒回應說:「妳是指逼迫?逼迫是我們頭上的冠冕,我們願意每天戴著,請不要將它們拿走。」經過十多年後,這教會被當地政府取締和關閉,Rita的廣播服侍也被逼停播。兩個當地的節目監製卻告訴Rita說:「不要緊,我們到隔壁重新開一間教會。」Rita更透過設於埃及的廣播機構,認識一位11歲的伊朗女孩子,她從廣播的節目中知道要把生命交給主耶穌,所以她致電這埃及的廣播機構,聲言她要跟隨主耶穌;兩三個月後,女孩再致電機構,說她從一位教師口中,知道一定要受洗才可以作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她不認識任何教會和牧師,於是她想出一辦法讓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就是把自己家裏的浴缸裝滿水,然後奉主基督耶穌聖名為自己施洗。
​
    Rita很欣賞中東人在主裏的盼望和信心,這是「基督徒的心意更新,環境也變得繽紛」的美麗見證!請不要誤會我宣揚別的教義,我只是希望我們認識到,就是在困難的環境下,我們只要心意更新,環境也會變得繽紛,就像彼得異象中看見從天降下的地上各種動物時,起初感到很困擾,因在他的信念裏,這是不可接觸的範疇,但在神的引領下,他心意得以更新後,便清楚看見神的國度,也將它拓展到外邦人的群體當中。

短宣與門訓

1/7/2018

 
何智雄牧師

綜觀聖經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不難觀察到以下耶穌與門徒的關係 : 耶穌訓練門徒是為了差遣門徒,耶穌差遣門徒必須先訓練門徒。所以,宣教和門訓是緊扣著一起的。門訓不單是為了得到多一點知識,更讓神可以使用祂的百姓在地上推展神的國,發揮影響力,轉化這個世界。

     宣德家在七月底至八月初,將再一次舉辦泰北短宣,並會加強門徒訓練的元素。我們一行二十一人(五個家庭和五位姊妹),將會「跟隨耶穌遊泰北」。筆者盼望在是次的宣教體驗中,短宣隊員都能在以下三方面得到學習:
  1. Doing – 服侍。在是次宣教體驗中去參與一些工作,希望透過傳福音、培訓或領會服侍宣教工場,減輕宣教士在宣教工場的工作負擔。
  2. Knowing – 知識。認識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生活及價值觀念,當然還有當地的信仰、宣教氣氛和教會歷史,從中更認識自己、認識上帝、認識聖經,並體會宣教士的生活。
  3. Being – 生命,自己與上帝的關係。透過與短宣隊員一起生活、靈修、面對困難、適應新環境和面對突發處境,去體會自己的強處和弱項,並經歷上帝的同在,更深刻體會神是那位供應我們每天所需用的、滿有恩典和慈愛的神,我們要學習凡事求問祂、依靠祂和仰望祂。

     門訓不是一套固定的教材,因為時代會變遷,每個人的環境不同、需要不同,但是以上三個方向的學習是不改變的。最重要的是,主賜給我們的應許,也是不會改變的。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
​
     誠邀各位弟兄姊妹,以奉獻和禱告支持我們,讓我們一起經歷神的同在。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