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今天的好撒瑪利亞人

24/9/2017

 
朱映潮傳道
    
    今天上班的時候遇上了一點小插曲,讓我有所反思,在此很想以故事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在繁忙的大街上,有一個收集紙皮的婆婆,因所收集的紙太多太重,手推車失了平衡,紙皮散落滿地;恰巧有一位傳道人經過看見了,他那時正趕時間做探訪,當天又要與教會的同工開會,擔心滿身的汗臭和紙盒上的污穢會影響到他的形象和工作,故他看了一眼就從旁邊走過去了。不久,又有一位基督徒經過,看見了老人家滿頭大汗、狼狽不堪的在收拾,心中實在是不忍,然而當他看見骯髒和發霉的紙皮,又想到反正婆婆早晚會執拾完,於是在心中默默地為婆婆祈禱後,也就從旁邊走過去了。

   隨後,有一個未信主的人經過,他看見汗流浹背的婆婆,就動了憐憫之心,二話不說就立即幫助婆婆收拾紙皮。他看見紙皮上的污穢與小昆蟲,想到近日廢紙業的政策對婆婆生計的影響,深深感受到婆婆生活的辛勞和困難,在與婆婆分道揚鑣前,他特意到附近的7-11,趕緊買了一點水和食物,希望在婆婆的生計上出一分力,給婆婆打打氣後,方才離開。

    相信弟兄姊妹對「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不會陌生。在路加福音十章25-37中,自以為是的律法教師問道:「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卻通過比喻,反其道的向律法教師反問(或回答):「誰是他(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這番教導正正向律法教師說明了,我們若是真要跟從「愛鄰舍如同自己」的誡命,並非要去為自己選擇與哪些人結為鄰舍,或探究要去愛哪些人,乃是要以主動自發的態度去把別人看為「鄰舍」,無揀選地關愛我們所能關愛的人,甚至在舒適區以外,我們眼中看為不熟悉、不起眼、不討好、不可愛的人。猶太人一直只看自己民族的人為鄰舍,在他們來説,撒馬利亞人只是一群次等的混種;然而在耶穌的教導中,被他們視為次等混種、律法教師連族名也恥於提及(37節) 的撒馬利亞人,竟諷刺地成為了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耶穌更教導律法教師不但要以「好撒馬利亞人」作為鄰舍,更應以他作為跟從的榜樣。

    回到上文的故事,那麼,誰是那個婆婆的鄰舍呢? 是匆忙上班的那位傳道人? 是有心無力的那位基督徒? 還是那位常被我們標籤着「自我中心的、冷漠的、活在世俗的」未信者? 我如此的比喻目的並非要抹黑聖職者或信徒,而是想嘗試將比喻帶進現今的處境來讓我們反思。我們時常強調要將愛、平安和喜樂帶給未信的人,然而這些基督徒的特質又有否真實地在我們的生活和生命中流露出來?還是連「屬世的人」也比我們更關心到世界的需要,更能活出與聖經相近的教導呢?另一方面,比喻中婆婆所得的幫助,是我們在現實中也可以實踐得到的,分別只在於我們有否從自己的世界和眼光中走出來,在群眾和社區中敏銳地察覺他人的需要,勇敢地回應激發我們憐憫之心的上帝,為着他人多走一步。
​
    近年來,有不少教外人對基督徒冠以一些不堪入目的形容詞或名稱,箇中當然是由於一些成見和誤解,但也同時反映到,我們似乎只常常習慣說出大道理,在生活上卻是言行不一,不懂體貼人的需要。盼望我們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不單懂得「講福音」,更是要以愛對待我們的「鄰舍」,以生命行出福音。共勉之。
 ​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

17/9/2017

 
葉翠筠姑娘

    最近看了一齣電影《打死不離3父女》(Dangal),是由有印度良心之稱的影帝阿米爾罕主演及監製的一部電影,他以往的每一部電影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印度的社會問題,引起廣泛迴響,可說從不讓人失望。從《地球上的星星》(2007),到《作死不離三兄弟》(2009),再到今年的《打死不離3父女》,都能使我獲得向上的動力與勇氣。《打死不離3父女》取材自真人真事,描述一個鄉鎮窮爸爸,培訓兩個女兒摔跤的過程。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內含劇透)給我很深刻的印象,願意在此跟大家分享:
  
片中女主角Getta身為姊姊,比妹妹更早贏得多場比賽,得到很多讚賞,後來還進了國家隊。未進入國家隊前,兩姊妹一直都是由爸爸親身教授及訓練,入國家隊後,爸爸不能再做她唯一的教練,一切訓練由國家隊教練負責。在國家隊訓練中心,再沒有人指定她要按規律生活,她開始接受隊友邀請一同看電視、化妝打扮、留長頭髮等等。以往爸爸為了她們能專心受訓,這一切都是不容許的;離開了爸爸的看管後,她慢慢嫌棄爸爸教導她的一切技巧和規條,後來更為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她竟與爸爸來場摔跤,結果如她所願,她贏了爸爸。可是,接下來她的幾場比賽她都遭到慘敗,她終於看清了,也明白了失敗的原因,在妹妹的鼓勵下,她終於放下面子,親自打電話給爸爸,在電話裏向爸爸大哭了一場。
  
的確,世界太多看似是合情合理的迷惑,我們很容易便跟隨世界而行。在屬靈生命上,我們從前藉著神的教導、恩典、幫助、帶領,以及傳道同工、導師們的悉心指導,生命慢慢成長了,然而,當我們看似取得了成功,得到了驕人的成績、豐厚的待遇時,就往往會按著我們自己的意願去生活,漸漸離開神。
  
片中的女主角Getta在一向順利的比賽路上碰上失敗,以致她能看清世界的誘惑,也明白爸爸教導的寶貴,於是,她不單回頭與爸爸修補關係,更再次按爸爸的指導去練習及比賽,最終代表國家站上了國際賽的勝利台。但願我們都學習電影中的女主角與父親的關係,按著父神的心意去生活,常有一顆倚靠、仰望父神的心,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與主同行。
   
「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
​(約翰福音十五19)

價值是如何定?

10/9/2017

 
吳開甜傳道
​
    一篇文章[1]談到一位移民美國的年青人,因家貧而努力找工作,後來找到一份「點路燈」的工作。當時的路燈都是煤油燈,要用人手把它們點亮。這位年青人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他認為燃亮全城的路燈能帶給人家祝福,但他的爸爸卻不是這樣想,他認為兒子那麼艱辛來到美國,應該要大有作為,點燈工作既浪費光陰,又失去移民的意義。那年青人為了順從父親,也擔心他的工作使父親蒙羞,便漸漸懷疑自己點燈的價值,變得愈來愈不喜歡這份工作,甚至決定放棄工作。

    一天晚上,全城一片漆黑,大家都在問:「點燈的年青人哪裏去了?」而那年青人的妹妹也在當晚因一片漆黑而迷路,無法回家。父親立即焦急地催促兒子去點燈。於是,那年青人再度點燈,當點最後一盞燈的地方,找到了瑟縮在路燈柱旁的妹妹。這次經歷後,年青人的父親不再反對他做這份工作,年青人也再次對這點燈的工作感到自豪。

    人的期望一般受到個人的看法或成長背景左右。從父親來看,他辛苦把家人帶到美國,期望子女能在美國大有作為,賺取「第一桶金」後,再飛黃騰達,我想我們理解父親的心情,相信他在故鄉必是經過不少的付出,才能把家人帶到一個生活較理想的地方,所以期望子女找到高薪厚職,早日過豐裕的生活是很合理的目標,可說父親是從本身期望的角度來定工作的價值。年青人卻觀察到點燈這份職業,可以使全城的人在夜間仍可以活動,認為這絕對是能帶給人祝福的職業。明顯父子倆賦予點燈的工作之價值是不一樣的。點燈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工作是否重要在乎人賦予它的價值。直至某天晚上,全城都黑暗無光,女兒遲遲還沒回家,父親才認識到點燈工作的價值所在。從這事件看到,事物的價值,往往取決於對群眾的影響而判定。

    今天,人和事的價值是否也是受到其對群衆的影響而定呢?若是,無怪乎不少人對耶穌救贖福音的回應如此冷淡。當人事事順境時,主耶穌的救贖對他有何意義呢?又或者人不覺自己罪孽深重,他無法想像耶穌的救贖有多重要?可惜,人往往經歷到無助或長期處於困境,自覺無力去面對時,才考慮耶穌的救恩。當然,無論何時,主耶穌都是極願意到人那裏,成為他生命的主宰,樂意給人拯救和釋放,因為主降世的目的就是要拯救失喪的人,並使人重拾失去的祝福,就是人與神昔日在伊甸園親密的關係。我29歲才認識耶穌,才首次經驗到,祂是怎樣一位活在人心中、隨時願意與人談話的主宰。當我在主面前謙卑受教時,是耶穌主動透過聖經、牧者講道、詩歌、事奉、與人交通等途徑,讓我親身感受到大能的神直接向我說話、引導和督責。我現今仍然覺得與主相逢恨晚!可以肯定地說,越早與耶穌重拾失去的關係,就越早能認識祂的信實、能力和全智。耶穌實在是真神!認識耶穌才是無價的祝福!

[1] 林仲明 《價值》 傳書,P.25

與少年人溝通,很難?!

3/9/2017

 
何智雄牧師                                                                                                                                                      
​當我們真的想與少年人溝通時,我們會發現當中的難度真的很高,……這是代溝!?讓我們看看一位專責同工的心得,她以三點,用口、用腦、用心來分享她的經驗。

(1) 用口
一位甚受少年人歡迎的大專生說他的「溝通殺手鍆」是:「要懂得自嘲,要隨和而有立場,無聊但有深度」。少年人對成人的權威有一份反叛心,常想擺脫成年人的管轄,尋求獨立;但另一方面,他們仍渴望得到成人的照顧和指引。所以,幽默感可以幫助我們接近少年人,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而在給予他們意見和指引時,也要用輕鬆的說話去表達。此外,我們更要「整個人」去與他們溝通,意思是我們要透過一些活動(適當的吃喝玩樂、唱歌、打球、看電影等)去打開與他們溝通之門。我自己就曾與少年人一起看電影,然後與他們一邊吃飯,一邊討論電影的情節,從而了解他們的感受。

(2) 用腦 
「用腦」是指以下幾方面:首先,我們必須常常回想自己作少年人的情形。有著作指出,了解少年人最好的方法,是去回想自己的少年時光;把自己所走過的路,所得到的經驗去與他們分享(當然並非「我食鹽多過你食米」那種姿態),告訴他們自己如何得到幫助,他們就能得著幫助。
第二,我們必須要分辨他們內心真正的感受,這是因為他們不大懂得正面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甚至會自欺,所以我們要懂得聆聽他們內心的感受,仔細去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
第三,我們更要幫助他們去表達自己,因為這沒有文字、圖像化的一代在表達自己方面實在有困難,很多時他們只是在「吹水」,或是重複一些口頭襌如「好勁呀!」、「好偉大呀!」、「好感動呀!」、「好FEEL!」「SAD 咗!」「好屈機!」,我們若想更清楚他們內心真正的感受,便需要幫助他們用字彙去清晰地描繪自己的感受。

(3) 用心 
我們要用溫柔的心去聆聽和接納他們,明白他們正面對前所未有的許多困難:色情事物的衝擊、學業的壓力、傳媒的毒害……我們要先去明白和接納他們,然後才把正確的想法、做法告訴他們,他們才會接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愛他們,沒有了愛,即使是如魚得水的溝通也只是鳴鑼響鈸,留在他們心中的只有一堆聲音。[i]
少年人表面好像很反叛,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又等待著我們去愛與接納他們,而不是要求他們順服我們的「美好」和「周詳」的安排!但願在神恩典的幫助下,我們能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原則下,讓他們有健康和正面的成長。
 
[1]節錄自<與少年人溝通須知>,北宣167期北宣家訊,梁貴嫦同工,2000。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