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續 AI

27/8/2023

 
​譚景平傳道

        猶記得筆者六月曾以《AI》為題撰稿,近日閱讀電子報,也想再次回應一下。

        科技先進,紙本的報刊漸次式微,電子閱讀逐漸取代紙本閱讀。筆者最近閱讀了一篇文章,可讓讀者一窺牧者預備講道之一二。

        文章表示,即使較為保守的牧者,也開始嚴肅面對AI生成的講章以及AI講道對會眾的影響。不少學者也點出,AI缺乏身體、情感和同理心,編製出來的講道質素有限,然而這些限制在技術上,終有一日可能突破。文章反而指出,AI在數據及標記所帶來的社會偏見、壟斷,以及缺乏靈性等缺點,其實也是人類自身同樣正在面對的困境。君不見講壇上的宣講,「罐頭式」、「客製化」的情況,甚至「離地」(即脫離現實) 的提醒,往往令人哭笑不得,「何不食肉糜」?(筆者按: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也指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對別人的處境或行為妄加評論或建議。) 更有甚者是將個人的偏見、自身的慾望寫進字裡行間內,變成個人主義的宣傳,以此凌駕聖言的教導。

        筆者也借機在此自嘲一番,時間的限制往往是講章未能完善的充分理由。儘管讀者對於某些經文耳熟能詳,牧者亦可能在無數先賢先聖的宣講經驗中匍匐而行,然而筆者要說,講道其實不是一人之事,整個講章的預備就是如此。講道是牧者從上帝的啟示領受後的再次宣講,除了分解真理之外,也要讓特定會眾能夠有效領受,要達到此效果,牧者就必須貼近每個人的生活與處境。對牧者而言,要認識真理,除了自己的屬靈質素之外,也需把講章的撰寫建立在眾多牧長前輩和前人的屬靈領受上;至於要認識會眾的文化處境,除了牧者每週與會眾互動之外,也仰賴牧者設身處地的體會。

        你會說:現今科技進步,選擇「非人性」化的講道也是無可厚非。其實不只是現代的你我,舊約的以色列人更是比我們先走一步。「在那裏,你們必事奉人手所造的神明,它們是木頭,是石頭,不能看,不能聽,不能吃,不能聞。」(申四28) 他們寧願選擇「與他何干」的「神明」,也不願倚靠與他們逾越死亡、渡過紅海、跨過曠野的上帝。他們窮一生之力,究竟在追求甚麼?是一份真摯的關係,還是那一份虛幻、自擬的滿足?

        一個牧者的本分是做好與人 (會眾、共同事奉者) 和物 (上帝創造的世界) 的連結,若AI可以補足當中一些人的角色與功能,有何不可呢?反觀牧者只靠自己憑空就產出的講道,透過抄襲或依賴「罐頭式」的講道,未必達到講道的目的,甚至塗抹了原有宣講的神聖。

        試問讀者們,你會如何選擇?
​

萬民都當讚美主

20/8/2023

 
 彭潤平傳道
 
        感恩 ! 今次青成台灣短宣已順利完成;當中除了神的恩典之外,眾弟兄姊妹在背後的禱告托住亦悠然重要。這次的短宣經歷與體會非常豐富,今天先與大家分享一個片段,待有機會再與大家一一分享。

        我們這次整過短宣行程,除了到去了「林口」參與某間教會的《兒童宣教營》,亦去了台北一間教會參與晚堂崇拜和團契交流外,還去了「烏來」參與原住民的主日崇拜,經過參與不同教會的崇拜,讓筆者體會到我們今天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教會傳統等因素,但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救恩,我們可以藉著聖靈,與當地教會的弟兄姊妹彼此互為肢體,一同敬拜神,這是一幅好美麗的圖畫。

        正如,詩篇一百一十七篇所說,詩歌呼籲全地來敬拜神,雖然它只有2節的經文,卻蘊含著豐富的意義。這是其中一首以色列人會在節期唱頌的詩篇,當中的內容不僅關乎以色列人,同樣也涉及向萬國萬民的信息。詩歌開首,強調「萬國、萬民」(all nations、all peoples),就是包括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人。所以如經文所說神因向我們顯明祂的慈愛和誠實,其實由舊約到新約時代神顯明出他對人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神對我們的慈愛和恩典一直常與我們同在;神是萬國萬民的主,所以我們都要來讚美祂。

        感謝神,這次的短宣讓我們經歷了異口同聲,同心合一的敬拜讚美,一起經歷了神奇妙的作為。

        因著眾弟兄姊妹對神國事工的展望,願意在不同的位置去擺上及支援,讓我們的青成短宣得以順利進行,與台灣的教會有彼此的服侍與交流;成為兩地肢體彼此的祝福。
​

培靈會後感

13/8/2023

 
黃雅麗姑娘

        港九培靈研經大會開始了一個多星期,自有了網上直播後,筆者可以參加更多場次,個人對周曉暉牧師分享「利未給我們生命的九堂課」有很深刻的領受,盼望能與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對利未支派中亞倫的印象如何,我最記得的,是摩西在西奈山等候神頒下十誡時,亞倫因為抵不住以色列民眾的群情洶湧,結果為民眾們打造了金牛犢,讓眾民跪拜。今年周牧師與我們分享的其中一節課,就是述及以色列人仍然留在西奈山時,神指示以色列人各類獻祭應如何進行,然後指示摩西為亞倫和他四個兒子舉行祭司的按立禮。過程中亞倫的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在耶和華面前獻上違規的火,結果被燒死了。

        課堂進行中,周牧師要我們思考,當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周牧師帶領我們進入聖經,從利未人身上學習。

        出埃及記記載,當時摩西說:「你們不要披散頭髮,不可撕裂你們的衣服,免得你們死亡,也免得耶和華對整個群體發怒」(利十6,環譯本)這看似無情的命令語句,卻其實是表達對亞倫和他兒子的關心,讓他們放下悲傷的情感,先完成那一天在神面前的服侍,免得死亡,也免得連累整體以色列人。摩西不只是愛在場的親人,他也愛以色列全體會眾。

        周牧師分享到這幾位身上曾被膏抹的祭司,就算面對突發事件,也依然堅守本分。這種表現是出於愛同時也是責任的承擔,除了愛家人,還有愛以色列人。他更提醒我們不要忽略那些要暫時放下的感受,應該在事情過後,在神的面前適當地去面對。

        另一方面,當天摩西發現亞倫和他剩下的兩個兒子竟然偏離了獻祭的規定,沒有吃贖罪祭的祭肉,所以很生氣和焦急地責備他們。祭司在獻完贖罪祭之後所吃肉,是表示獻祭者知道罪已經除去,並且祭司也為他快樂,因此吃肉是開心的過程。亞倫剛剛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死在面前,怎可能快樂呢?他知道自己的內心狀態,再不可能誠心完成這個禮儀,所以他道出心底話 (利十19)。亞倫不願意只有外表的服侍,他不敢做一個沒有內心真誠的祭司,因為這樣就是自欺欺神。

        神看我們的內心,我們崇拜中有嚴謹的禮儀程序,但如果內心沒有呼應外在的行為,只是裝模作樣,是神不悅納的,盼望我們在敬拜、事奉及生活上一同顯主為聖。

        一連十天的培靈會似一場屬靈的盛宴,大家如果錯過了,可留意網上重溫。
​

當以我父的事為念

6/8/2023

 
何智雄牧師

        路加福音第二章,提到孩童耶穌被父母帶往耶路撒冷期間竟走失了,當時爸媽都大為緊張,四處尋找他。令爸媽感到意外的,是那被尋回的耶穌的回應竟是「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麼?」( 路加福音2:49)。

         我們有沒有恒常以天父的事為念呢?有沒有因為要忙於處理自己的事,卻忘記了為宣教士祈禱呢? 有沒有因為要忙於教會內部的重整和關顧弟兄姊妹,卻忘記了圈外群羊呢?有沒有因為經濟環境低迷,忘記對外的奉獻呢?感謝主,宣德家雖不是一間規模大的,有充裕奉獻的教會,但數年來我們仍努力為宣教士及他們的工場祈禱,仍然按我們對宣教工場的承諾,按時奉獻。筆者明白籌辦短宣的難處,弟兄姊妹各自有考量; 適逢安息年假,感謝主讓筆者先去了解工場。去年遠訪歐洲,探望移居了外地的會友,認識了歐洲的宣教士,見證了上帝奇妙的工作:有好幾間華人教會在一年間有幾十至上百人數的增長,有一間機構買回一間已荒廢的教會,把它重新建立起來,現時聚會人數已達200人。

        剛過去的兩個月,筆者作探子走訪以色列迦南地尋覓迷羊,發現那裡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那裡不單有中國勞工和泰國勞工,更有猶太人等待著我們把主耶穌的救恩與他們分享。這地方除了物質上的豐富外,在屬靈上更是傳揚福音的黃金土壤。

        宣教並不是教會一項活動,不是先有教會才有宣教,而是先有宣教才有教會。宣教並不是可有可無,宣教是天父重視的事,祂願人人得著救恩,不願一人沉淪!

        世界看似漸漸復常,許多香港人都陸續進行「報復式」旅遊,弟兄姊妹有否考慮「報復式」短宣呢?其實,每一次的旅遊都可以是一次短宣。當你到達旅遊的目的地時,就可以開始為當地禱告,可從網頁去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從每天的報紙和電視了解他們的需要,然後一一為他們禱告。當走進人群中時,也可為你所看見的和聽到的禱告。有機會時,也可稍稍停下來,聽聽他們的故事。我們每一次的旅遊都是主的恩典,並非偶然的,除了讓我們有輕鬆渡假、探訪親友、增長見聞、工作賺錢的機會外,更讓我們有機會遇見不同的人,接觸從未認識過的人和民族。我們可以送給他們什麼小禮物呢?一個小十字架裝飾物?一張福音單張?或是一本當地語言的新約聖經?

        我相信,在變幻的世代中,我們要持守的是「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
​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