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雄牧師
2018年,我們以<同行相顧展愛心,同心事奉證主恩>為年題,鼓勵大家去關心及同來事奉,經驗與主同行的喜樂。 最初,宣德家在2002年開堂時的牧養工作是以兒童和成人為基本對象,隨著年日過去,我們的小朋友已長成為青少年,甚至今天已是年青成人(青成)了。相應的青少年和青成牧養事工也就展開。按齡養牧是我們自開堂時一直持守著的信念: 人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需要清晰認定,以至讓每一個生命得以健康成長。感謝主的差派,今年我們得到朱傳道來同工,使我們可以更專心發展青成事工,讓宣德家能更全面發展。 徐澤林紀念小學(徐小)是神賜給宣德家十六年來美好的伙伴,我們常常一起經歷神豐盛的恩典。以往的聖誕平安夜,我們都會與徐小同學一起步行到元朗街頭或附近商場報佳音,但今年神卻感動我們留在學校,與徐小合辦平安夜音樂會。當晚我們百多位弟兄姊妹,連同八十多位學生詩班員一齊事奉。觀眾超過四百五十人,其中有20%是新來賓,當中更有多人表示願意更深認識主耶穌。最觸動我們的是,當晚外面是下著雨的,雖然不大,但若在戶外的話,足可以令我們狼狽不堪!主啊!祢的引導真奇妙! 在宣教事工方面,我們在禱告上及經濟上支持八組宣教士在前方事奉,他們分佈於亞、非、歐及南美洲的工場。在本區跨文化福音事工方面,我們除了關心區內印尼人仕外,在社區中我們觀察到許多操普通話人仕已成為我們的隣居,其中不少是徐小的家長呢! 我們感到普通話事工的逼切性,另一方面,又發現元朗區缺乏設有普通話事工的教會。今年12月,我們作了初步的小嘗試,開展了普通話的崇拜聚會,第一次已有29人參與。第二次崇拜就有一位操普通話的女仕接受主耶穌,我們深感鼓舞!願主賜福及使用我們,使圈外之羊來到羊圈中,聽我們大牧羊人的聲音。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10:10) 何智雄牧師
在約翰福音第十章主耶穌說出我們與祂的關係,祂是我們的好牧人。接著耶穌鼓勵信徒說: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 當我們每天在元朗街頭,逛街,購物,不難聽到身邊路過的人以普通話對談,或是曾經有操普通話人仕向你問路說:「請問你,教育路在哪裡?」。事實上,他們已經住在我們中間,甚至他們已經是你的鄰居!據估計,現在全港超過一佰萬這類人仕住在香港。你可能曾帶他們到過教育路,但是,有誰帶他們到教會呢? 筆者發現已有不少操普通話人仕來到我們的教會,並與我們一起敬拜主耶穌。感謝主的引領,由開堂時我們就與徐小合作發展《校園福音事工》,發現當中參與我們所舉辦的活動,有不少是國內來港定居的家長呢!這是宣德家初見《普通話事工》的異象,而另一方面,又發現元朗區內缺乏設有《普通話事工》的教會;接著,從全港人口普查發覺元朗區內說普通話的居民有明顯的增加,而來本堂參與聚會的說普通話人仕的數量亦有上升的蹟象。有見及此,我們於2016年成立了《崇拜直譯小組》,並購買6部傳譯機於崇拜中開始了普通話直譯的工作,幫助有需要的肢體進行崇拜即時直譯。此外,於2017年4-12月份開辦了《普通話主日學》,共有474人次參加。還記得同年10月 1日主日學時段,我們舉行了第一次《普通話崇拜》作為結業崇拜,當天有54位弟兄姊妹出席。筆者當天以約翰福音 10章7-18節《尋找圈外之羊》為題目,把《普通話事工》這個異象向弟兄姊妹分享,鼓勵會眾開放我們的地方、我們的心,打開我們的門去歡迎他們來到我們中間,一起敬拜神。 去年我們一同計劃了宣德家的《五年計劃》,亦把這個事工列入為計劃之一。感謝主的帶領,去年11月1日張美薇牧師成為我們的《普通話事工》顧問,而《普通話事工》發展團隊亦同步建立及開展。今年的10月1日,神也差派了陳慧芬姑娘(現居於深圳)加盟我們的傳道同工團隊。真是天時、地理、人和都齊整了!現在仍欠東風,就是大家的禱告,求主引領我們去展開我們的《普通話崇拜》。我們盼望大約12月初步嘗試,再觀看及預備各方面的需要,等待主的時機,我們會向外宣佈,並歡迎外面的人仕參與我們的《普通話崇拜》。願主賜福給我們,求主使用這個事工,讓圈外之羊來到羊圈中,聽我們大牧羊人的聲音。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何智雄牧師
徒 3:3 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賙濟。 徒 3:4 彼得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 徒 3:5 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 徒 3:6 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徒 3:7 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 徒 3:8 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神。 使徒行傳三章3-6節。 彼得沒有逃避這生來是跛腳的人的痛苦。他沒有去找出這人「為什麼」會這樣,他被這認命的人的不幸打動; 這人只能以他的殘障引路人同情他,好讓他能得到足夠的施捨以餬口。在所有人眼中,這人代表了人性的墮落和荒謬,看來似乎破壞了神的計劃。 彼得沒有解釋那情形的奧秘。但他可以見證和分享他所發現的事:信靠基督比其他一切都穩妥,恐懼、胆小的行為和絶望都不能摧毀這份信靠。由彼得在湖邊聽到耶穌說:「來跟從我!」直到主耶穌復活後問彼得:「你愛我嗎?」, 都清楚看見主耶穌總是向彼得展示信靠是可行的,因為主耶穌自己首先冒險去信靠。 「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現在的彼得被基督的靈充滿,並奉基督的名行事。彼得表明他與基督的相交,以及他對這跛子懷有希望。彼得能夠對那些失去希望的人有所期望,他能夠相信那些陷入痛苦與失敗的人是有將來的。這行乞的跛子只希望得到可以讓他餬口的東西,彼得卻敢於與他分享生命的祕訣,以致神的榮耀得以藉彼得彰顯。 回應基督的呼召即是發現了用之不盡的寶庫,使我們能夠回應我們生活中遇上的任何需要。弟兄姊妹,主耶穌曾否呼喚你呢? 你是如何回應呢? 你怕?所以沒有回應?或是你從來沒有這種的經驗呢? 你願意分享這經驗嗎? 因為分享這呼召就是向他人活出基督。 節録自泰澤,陳翠婷譯,<靜修靈旅;在靜默和歌聲中默想聖經>(香港:基道,2009),78頁。 何智雄牧師
生命是需要成長,相信大家都沒有異議! 然而,當我們坦誠面對生命,面對成長時,我們就會害怕,甚至會逃避,因為我們的生命開始接觸到一個陌生的高度和深度。這個陌生的高度和深度裏有一些陌生的事物,會挑戰我們固有的價值觀和想法,我們從前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會被完完全全打碎。這個時候我們會感到困惑,我們會嘗試想法爭辯,我們會排拒外來的挑戰。此刻,有人會裹足不前,有人或會被人鼓勵,向前再踏上一步。若我們抱著冒險的心,繼續誠實地面對現實,我們就會開始因應現實和挑戰而調整一些我們一直以來認為不可能被挑戰的想法和價值觀,然後重整那些變成碎片的框架和想法。最後我們或會抱持完全不同的立場,但也可能仍然保持類似的結論,但即使最後結論可能和起點時相似,其實已經在重整的過程中因應這些新的挑戰而被深化,而有了新的詮釋和體會。這個為固有信念爭辯,懷疑固有信念,和因應挑戰而重整的過程,就是掙扎。 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天一個人看見一隻正從蠶蛹中掙扎著想出來的蝴蝶,卻似乎因蝴蝶不夠力量而出不了來。這個人於是好心地拿出剪刀,小心地替這隻蝴蝶剪開蠶蛹,讓蝴蝶可以出來。但那知當蝴蝶出來之後,雙翼卻因為不曾掙扎而缺乏力量,雖然不停地拍翼,卻始終飛不起來。 面對生命中陌生的高度和深度的接觸本身並不會令我們成長,只有掙扎才可以。因為面對陌生的另一種態度,就是逃避這些陌生的高度和深度為我們帶來的挑戰:就像以上的故事那人,用剪刀將蠶蛹剪開,讓蝴蝶不用掙扎。但結果只會是令蝴蝶無法真正成長,身體不再被蠶蛹包裹,但雙翼依舊軟弱無力。沒有蠶蛹的掙扎,又怎會有蝴蝶的飛翔? 作為子女的父母親、青年人的長輩、屬靈生命成長中的弟兄姊妹教會的導師、甚或是傳道和牧師,每當我們看見身旁的人,身處於困惑中、痛苦中,我們都很想盡快幫助他們「脫苦海」。但有時,我們會否就好像以上故事的那人一像,「好心」卻做了「壞事」!當筆者思想到這刻,我會問:「同行」是什麼呢?「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又是什麼呢?是祂袖手旁觀呢? 或是耶和華以勒呢?鼓勵我們的年青人,靠著主耶穌,放膽去接受挑戰,面對掙扎,開到水深之處,體會主豐滿無量的洪恩! (生命聖詩371) 何智雄牧師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受過專業的關顧輔導訓練,但仍可以關顧身旁的人。我們可以邀請別人一起向神禱告,透過祈禱與神團契。我們像孩子般來到神的面前懇求祂幫助、懇求每天足夠的飲食、懇求醫治、懇求神延續我們的生命……。禱告當中能深深體會禱告不是手段、不是工具,禱告也不能控制神,神會按著祂的時間表給人身心靈健康。認識神,與神有團契,這是永恆的生命。當我們關心有需要的人時,雖然我們不曉得輔導,但我們可以以祭司的職分帶領他們俯伏在神面前禱告,把問題和需要交給神,在禱告中神會安慰和醫治。 露比Ruby Bridges於1960年在美國紐奧良創造了歷史。她是第一位進入一間全白種人學生名校讀書的黑人學生,那時她只有六歲。那時代白人與黑人是分隔開的,露比因為成績優異而能進入白種人學校讀書,但那些白種人學生的家長不能接受有黑人入讀他們的學校,就每天早上聚在一起,在學校門口向露比和她的家人挑釁示威,甚至向他們丟東西。每天露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學校。一位名叫高斯的兒童心理醫生觀察到露比每次面對這些困難,都是默不出聲地平靜面對,心中一直為歧視她的人禱告。高醫生問露比為何能如此,露比的回答是:「因為他們需要禱告。」高醫生問露比為何要為他們禱告,露比說:「因為我應該!」露比沒有以怨報惡,反而為敵人祈禱,從神學的角度來說她就是參與耶穌基督的祈禱,因為耶穌教導我們如此禱告。教會的牧師和一些關心露比一家的弟兄姊妹都為他們禱告,將露比一家的問題交託給神,他們相信唯有神才能幫助露比。這就是屬靈的團契,在禱告裏的人能經歷這種權能,這是與耶穌基督團契的權能。 鼓勵弟兄姊妹,每週見面時,彼此分享近況,之後用三兩分鐘一起禱告作為結束,把我們的感恩和需要禱告神,享受與耶穌基督團契的福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