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珍姑娘
聖經說「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7:2)提到出席喪禮,不知道你對此會有何想法? 回想自己出席過許多喪禮,也參與負責過不少。正因為參與其中使我更深思想死亡這回事,讓我本來對死亡的恐懼感越發減輕。同時,喪禮有助我更多反省應如何活在當下。除此以外,出席喪禮也能培養主耶穌教導「與哀哭的人同哭」的情操。 記得當我還是參與青年團契的年代,其中有位男團友的爸爸離世,我和幾位團友一同出席了喪禮。當時我們也不會說些甚麼安慰話,只會行默禱禮並坐下來與弟兄傾談一下,因為喪禮是採傳統中式進行。但事後那弟兄由衷地表達感謝我們的出席,讓靈堂上不致太孤清,因他們親友很少,靈堂上人丁單薄,埸面冷清令人更傷感且難看。他這番話一直使我記在心中,成為出席喪禮的動力之一,盼望在人有需要之時能陪伴同行。 出席喪禮確實是「與哀哭的人同哭」的一種關心表達,每次當我在喪禮上見到教會肢體的出席,尤其是連主家都不大認識的會友,不論是負責禮序、參與獻詩、接待或單純慰問支持,都感受到肢體間濃濃的友愛情誼。當遇到主家沒多少親友能出席喪禮,有時連教會詩班都未能負責獻詩的情況下,心裡不期然為安息禮拜的進行而焦急,但每每上帝都讓我看到祂感動其他會眾願意盡力協助的情境,實在感恩不已。我相信上帝悅納教會彼此相顧相助,祂就成全美事!特別當見到教會長者參與,他們能跨越傳統對死亡忌諱的觀念,深慶他們在信仰上已有重要的認知和堅定的心志。 長者確實在時間上會比較有彈性,更容易安排協助安息禮的進行,但他們多數已缺少收入,有時會礙於不便做帛金而猶疑出席。事實上,教會已代表全體會眾表達心意,而每一位出席的會眾,主家都領受到一份心意,更何況是協助禮序的進行,給予陪伴支持。倘若有感動要做帛金獻花等,當然沒有律法禁止,以個人或團組名義表達都十分合宜,不必拘泥於禮教的慣性作風。 弟兄姊妹啊,經驗告訴我,去出席喪禮成為主家心靈的支持,不論自己是否認識主家,原來都是見證上帝的愛,能成為上帝流通的管子,作在上帝身上,更是操練和實踐愛人的機會。但願大家也以此視為一種服侍、討上帝喜悅的行動。讓我們教會成為一所有溫度的教會。 郭惠珍姑娘
「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章2節)中國人傳統對死亡有種忌諱心態,所以一般人會選擇出席喜宴多於出席喪禮,當然其中也因為迷信觀念所致,尤其是長者。筆者一向重視出席喪禮,那是因為多年前被一位團友的話所影響。那團友曾與筆者分享,他很感謝弟兄姊妹出席他父親的喪禮。當年他父親是以傳統中式舉殯的,因為他們親友不多,他一直擔心喪禮顯得孤清,媽媽會覺得難受,後來眾肢體的出現,使他感到大得安慰。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不時要出席或參與安息禮的事奉,以往多數是服侍年長的肢體,近年卻接二連三出席自己的同學或舊團友的喪禮,實在感觸良多!剛過去的五月下旬,筆者在兩個星期內出席了三場喪禮;叫筆者感受最深的,是送別一位闊別多年的青年時代團友,母會為她安排了一場追思禮拜,並印備了刊有她多位摯友心聲的紀念冊。當天筆者和兩位舊團友一齊出席,在兩個小時的聚會上,大家都被多方親友的懷緬分享所感動,尤其當中提到逝者生前如何愛主事主,如何以愛待人,更在抗癌路上靠主積極勇敢面對療程,自己在痛楚中仍不住安慰鼓勵別人,這都使我們有不少激勵和反省。豈料追思禮拜後不到兩星期,姊妹的丈夫突然昏迷,隨後亦主懷安息!筆者心裡最記掛著他們的獨生子,切求主的安慰臨在!相信屆時必有不少愛戴姊妹的肢體會出席喪禮,支持安慰這年青人。 教會是發揚彼此相愛相助的群體,若有肢體或肢體家屬安息主懷,認識他們的都會出席喪禮慰問支持,詩班也會出動,在安息禮拜上獻唱。詩歌能帶來感人的安慰力量,使得喪禮在哀傷氣氛下添上溫馨暖意。不過,這些情況大多數只出現在為人熟悉的資深會友或其家屬的喪禮中,就如筆者上述的那位青年時的團友。然而,一些還未有在教會建立起團契生活的人,又或者並非採用基督教儀式舉行喪禮的肢體家屬,他們其實更需要得到教會的支持;像這樣的場合,基督徒愛心的見證,更是可以顯明出來,榮歸主名,甚至日後可以作福音跟進。可惜,往往因為這些朋友在教會認識的人不多,弟兄姊妹少會出席喪禮。有時筆者甚至見到,由於參加安息禮拜的家屬和親友大多未信主,因此連詩歌都不大會唱,尤其是在火葬禮中,在場的基督徒寥寥無幾,又沒有音樂伴奏,唱詩不但未能發揮安慰作用,反可能令人感到尷尬!結果使到主家在最需要支持安慰的時刻倍感孤清,甚至帶着唏噓送別至親。 感謝主,宣德堂有好幾位姊妹受感動,願意在未有詩班出席的安息禮拜作獻唱服侍。雖然她們的資源有限,每次服侍都是僅僅夠用,但她們盡心擺上的心志,必然在上帝眼中看為美麗的奉獻,在主家心裡成為最貼心的慰問。 「關心同行」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具體表現出來。願主幫助大家一同實踐,效法基督侍主愛人。 郭惠珍姑娘
本堂今年的年題是「關心同行,效法基督」。提到關心同行,自然想到如何在別人遇困難之際表達關心。剛好近來讀經思想約伯記,使我從約伯三位朋友表達關心同行的表現中,反省自己助人的輔導技巧。約伯的情況可是一種哀傷輔導,當然不一定是大家普遍面對的。 當約伯三友知道他遭遇不幸,就馬上趕去探望關心,看見約伯極其痛苦,即為他傷痛大哭。他們七天七夜默默相陪,如此有心實在是難能可貴。經文沒描述約伯當時有甚麼悲哀表達。究竟朋友們知不知道他的感受、想法呢?要當心未有實在感受到別人心境就發出安慰之言,會像鸚鵡說話一般,有如對喪家說:「節哀順變」,又或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套在對方身上。 約伯為自己所受的苦難經過七天沉殿後才表白。可見縱然是一個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罪惡的義人,內心都會有極度灰暗的時候。他開口便自我咒詛!可想而知約伯心境何其灰暗。這裡提醒我在陪伴的服侍上,不要猜測對方感受,默默同在是最合適不過。對方想講就講,不講就不必急著安慰,因為可能會理解錯。願主賜我在面對哀傷者時有安靜的靈,靜靜代禱,免得給對方添煩添亂,或不自覺地催促著對方表達感受。想起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之時,也只要求門徒與祂一同儆醒、禱告。 約伯無奈地情願求死。可是朋友竟出言責備,緃或是基于愛之切,此時督責亦非明智之舉。這裡提醒我在關心人之前,要先調校自己心態,先理清自己的情緒垃圾,弄清楚自己是否適合此時去關心這對象,若自問對他不夠愛心和忍耐,點到即止好了。那三位朋友若只靜靜陪伴約伯七日七夜後就離開,就是美事一樁,可惜七天後燃起了「火頭」,令約伯雪上加霜,本來的好意就消失殆盡!他們的話警示,一切屬靈領受必先指向自己,勿輕易套用在別人身上。若不慎以一種高姿態表現,缺乏了同理心,就弄巧反拙!同理心與同情心有別,同理心是能從理性和感性來明白對方處境的一種感知。同理心能在生活中培養的待人態度,而非單是輔導工具! 約伯最痛是認為所有災害都是出於他所敬畏的全能者,為什麼會這樣?約伯表白自己已無力再撐下去,連可以舒解他感受的知識智慧都全消失了,他期待朋友能給予支持明白,他快要崩潰了。當一個人深深受傷時,切不要用理性來評斷他,更不要想用道理幫助他解決苦惱,必然碰壁,他當下最渴望得到公平看待,問題答案。這讓人知道,縱然是完全、正直,敬畏神的人,也難免產生負面感受,甚至會反應過敏。約伯大發牢騷,三友當然加以提醒。若基於關心而需要指出對方的問題,必要時只好點出事實清楚交代要提醒之處就夠,不能含糊,讓他可以消化。好明顯三友只聽到約伯的話語,沒能聽到他的心聲,約伯講了這麼多感受,他們似乎一點都沒接收到!聆聽心聲實在是一種重要的溝通能力,唯有虛心學習。當他們將個人所知所理解的道理講述時,忽略了當下約伯的處境和心情。 約伯只知道自己沒有作虧心事得罪神,他最痛苦是不明白神為何竟那樣殘忍待他?人受苦不一定能找出原因,不如接受並積極面對,也許來得易受一點。約伯選擇直接同神對質,倒是最積極正面之法應對。對於不能理解的遭遇,可以鼓勵對方真誠直接與神對質。約伯三友對上帝確有一定認識,可是程度有幾深?雖然神向整體子民頒布了誡命和使命,但祂在每個人身上亦有獨特計劃和帶領,只要不是違反神的誡命,我都要好小心看待別人如何理解神對他個人的心意,不一定能按自己的屬靈知識可作判斷,除非神清晰地向你我顯明,那就要好好解說真理,否則,要為尊重神而謹守住自己的口。三友的話也提醒我,相信「神」與相信「自己的信念」是絕對有分別,千萬要小心,勿混淆不清! 我們在家庭、教會或朋友圈,相信在表達「關心同行」的經驗中,除了給予安慰、諒解、鼓勵、支援外,也有可能給予建議、勸勉、提醒甚至鞭策。盼望借著約伯三友能成為我們的鑑戒,在出心助人時也須當心留意。願彼此互勉。 郭惠珍姑娘
最近偶然聽到一個晚間電台節目,吸引了我的注意,便開始追聽。主持人在分享生活點滴的言談間,透露了自己是個基督徒。我也留意到他所訪問的嘉賓,多是基督徒藝能界人士,在訪問中,受訪者分享他們的成長、人生高低起跌的經歷,尤其談及到信仰對他們的影響,有時耐人尋味,有時風趣幽默,內容甚有鼓勵。 記得其中有個環節,是主持人與聽眾分享與兩個年幼女兒的生活點滴,其中談到孩童天真可愛的說話和思維,叫人聽得津津有味,感受到這家庭的溫馨。主持人每周都會訪問一些專 家,彼此分享為人父母應如何與子女溝通,內容主要是個人的經歷帶出的真實體會,沒有說教的味道,所以節目內容很適合全家收聽。在節目結束前,大多會播一首現代流行的詩歌來回應當晚的節目內容。整個節目雖長達兩小時,但內容輕鬆,都是針對一般人的興趣和需要,因此令人聽得舒暢,又能為聽眾加增正能量,相信有不少人喜歡聽這節目。 這節目的主持人刻意用一種軟性手法,透過大氣電波廣泛而自然地傳揚福音,我認為很值得讚賞。我們教會向來重視推動宣教,包括本土福音事工,以往我們每年都舉辦福音主日,弟兄姊妹都踴躍邀請親友出席聚會,現時崇拜轉換了在網上進行直播的方式,邀請人加入崇拜就方便得多。無論疫情未來進展如何,相信網民人數會不斷增加,連「老友記」們都在學用手機上網,相信回復實體聚會時,教會也要繼續發展網上網下雙線同時進行的模式。 此外,在疫情下,不少會眾因限聚令已久未相見、相聚。因應目前的種種情況,如果我們可以隔周或每月一次在崇拜中邀請弟兄姊妹分享生活見證,錄製成 3-5 分鐘的短片,這樣,上網參與崇拜的人,都有機會同時聽到信息和見證,會眾之間也可藉此加強彼此的認識和連繫。 見證內容不必是石破天驚的神蹟奇事,就是平凡生活中與神相遇的經歷也來得自然親切,讓人看到偉大的神就是那樣向平凡人彰顯祂自己。分享者可自行拍攝或請教會派人協助處理,短片播放形式可因應分享者的意願設定是否公開,或保留多少天才下架等。 若有這樣的計劃,教會自然要加強培訓會眾,使會眾都願意與人分享神在自己身上的種種 作為,務求人人都勇於講見證,樂於講見證。每個見證都是一種祝福,既能傳揚主愛主恩,又能培訓信徒,加強教會與信徒的連繫及堅固信徒的信心。若能如此,無論對宣教或牧養信徒都大有裨益。就讓我們同心擺上自己,求主使用,榮神益人! 郭惠珍姑娘
自疫情開始,教會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雖然透過網上視像形式可維持聚會,但不是人人都懂得掌握資訊科技的運用,因此仍有不少團友在疫情期間幾乎沒有團契聚會,未能享受肢體相交之恩典! 然而,在我們中間有一個小組,沒有進行過視像聚會或任何實體相交活動,連在曾經恢復的實體崇拜中也沒有聚集過,卻在疫情下仍能保持穩定連繫,互相分享和記念,且對神的話語有更深理解,實在非常感恩! 這本是個查經小組,停止聚會後,成員一同參與了今年宣道會北角堂安排的「預苦期悔罪自省、與主同行四十天」的默想之旅,每星期六天,大家透過默想經文作個人省思,再透過whatsapp彼此分享領受,深感主一針見血的教誨可貴,彼此分享更添得著。因著大家的默契,縱使有多忙都堅持彼此分享,使得分享內容變成大家每天期待的禮物。 經過了預苦期,大家都回味那樣分享的滋味,決定再次以同樣的方式作讀經分享:成員們持續每日讀一章詩篇,主日暫停。由於詩篇內容充滿作者們的喜、怒、哀、樂情感,文筆、結構、用詞等特別細膩優美,且每篇背後都有故事,所以讀來感到特別豐富,不時觸動讀者當下情緒,感同身受,分享就更加率性深刻。與此同時,筆者發現組員對於經文寫作手法的觸覺越來越敏銳,不單能從詩句表面意思作回應,更能分析和理解作者在用詞及內容結構上凸顯的喻意,更見領受有深度。相信這些讀經上的長進,都是每天操練所得的成效。 曾聽過有人表示羡慕別人能聽見神的聲音,或能心藏主話。自己信主多年,每星期參加崇拜,也參與主日學,甚至常從網絡聽道和靈修,可惜對吸收神的話卻似「水過鴨背」,難以入心,甚至對信仰仍似懂非懂。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只是單向式接收,例如被動式的聽道,參加不用做功課的主日學,不用回應或欠缺彼此分享的查經班,以及只閱讀聆聽人家的靈修心得,相信無論當時有多感動,大多只會轉瞬即逝,去不留痕。只有經過自己嘴嚼而消化的靈食,是動過腦筋、用過心思熬出來的,才更滋味難忘。豐富的自助餐,一下子真會吃不消,而營養多高、味道多美的碎餐或糊餐,亦始終不及自己細啜慢啃餐碟上的骨頭那麼滋味! 有時在實體聚會的面談中,有些人未有好好傾聽人家的感受,便急著表達熱衷關心,反止住了彼此的真誠分享。這個小組在疫情下透過交流讀經領受,大家更能覺察到組員的心景,明白別人的心思意念,從而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的關係,時有表達支持鼓勵,時有默默代禱記念,或許在實體聚會中也未必能收到這樣的溝通果效。 感恩在疫情中,我們透過這樣的操練,在肢體相交上得到了更大的收穫。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九月 2023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