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可見的「關心同行」

13/6/2021

 
郭惠珍姑娘

      「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章2節)中國人傳統對死亡有種忌諱心態,所以一般人會選擇出席喜宴多於出席喪禮,當然其中也因為迷信觀念所致,尤其是長者。筆者一向重視出席喪禮,那是因為多年前被一位團友的話所影響。那團友曾與筆者分享,他很感謝弟兄姊妹出席他父親的喪禮。當年他父親是以傳統中式舉殯的,因為他們親友不多,他一直擔心喪禮顯得孤清,媽媽會覺得難受,後來眾肢體的出現,使他感到大得安慰。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不時要出席或參與安息禮的事奉,以往多數是服侍年長的肢體,近年卻接二連三出席自己的同學或舊團友的喪禮,實在感觸良多!剛過去的五月下旬,筆者在兩個星期內出席了三場喪禮;叫筆者感受最深的,是送別一位闊別多年的青年時代團友,母會為她安排了一場追思禮拜,並印備了刊有她多位摯友心聲的紀念冊。當天筆者和兩位舊團友一齊出席,在兩個小時的聚會上,大家都被多方親友的懷緬分享所感動,尤其當中提到逝者生前如何愛主事主,如何以愛待人,更在抗癌路上靠主積極勇敢面對療程,自己在痛楚中仍不住安慰鼓勵別人,這都使我們有不少激勵和反省。豈料追思禮拜後不到兩星期,姊妹的丈夫突然昏迷,隨後亦主懷安息!筆者心裡最記掛著他們的獨生子,切求主的安慰臨在!相信屆時必有不少愛戴姊妹的肢體會出席喪禮,支持安慰這年青人。

      教會是發揚彼此相愛相助的群體,若有肢體或肢體家屬安息主懷,認識他們的都會出席喪禮慰問支持,詩班也會出動,在安息禮拜上獻唱。詩歌能帶來感人的安慰力量,使得喪禮在哀傷氣氛下添上溫馨暖意。不過,這些情況大多數只出現在為人熟悉的資深會友或其家屬的喪禮中,就如筆者上述的那位青年時的團友。然而,一些還未有在教會建立起團契生活的人,又或者並非採用基督教儀式舉行喪禮的肢體家屬,他們其實更需要得到教會的支持;像這樣的場合,基督徒愛心的見證,更是可以顯明出來,榮歸主名,甚至日後可以作福音跟進。可惜,往往因為這些朋友在教會認識的人不多,弟兄姊妹少會出席喪禮。有時筆者甚至見到,由於參加安息禮拜的家屬和親友大多未信主,因此連詩歌都不大會唱,尤其是在火葬禮中,在場的基督徒寥寥無幾,又沒有音樂伴奏,唱詩不但未能發揮安慰作用,反可能令人感到尷尬!結果使到主家在最需要支持安慰的時刻倍感孤清,甚至帶着唏噓送別至親。

      感謝主,宣德堂有好幾位姊妹受感動,願意在未有詩班出席的安息禮拜作獻唱服侍。雖然她們的資源有限,每次服侍都是僅僅夠用,但她們盡心擺上的心志,必然在上帝眼中看為美麗的奉獻,在主家心裡成為最貼心的慰問。
「關心同行」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具體表現出來。願主幫助大家一同實踐,效法基督侍主愛人。
​

從約伯三友反思「關心同行」當注意

11/4/2021

 
郭惠珍姑娘
 
      本堂今年的年題是「關心同行,效法基督」。提到關心同行,自然想到如何在別人遇困難之際表達關心。剛好近來讀經思想約伯記,使我從約伯三位朋友表達關心同行的表現中,反省自己助人的輔導技巧。約伯的情況可是一種哀傷輔導,當然不一定是大家普遍面對的。

      當約伯三友知道他遭遇不幸,就馬上趕去探望關心,看見約伯極其痛苦,即為他傷痛大哭。他們七天七夜默默相陪,如此有心實在是難能可貴。經文沒描述約伯當時有甚麼悲哀表達。究竟朋友們知不知道他的感受、想法呢?要當心未有實在感受到別人心境就發出安慰之言,會像鸚鵡說話一般,有如對喪家說:「節哀順變」,又或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套在對方身上。

      約伯為自己所受的苦難經過七天沉殿後才表白。可見縱然是一個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罪惡的義人,內心都會有極度灰暗的時候。他開口便自我咒詛!可想而知約伯心境何其灰暗。這裡提醒我在陪伴的服侍上,不要猜測對方感受,默默同在是最合適不過。對方想講就講,不講就不必急著安慰,因為可能會理解錯。願主賜我在面對哀傷者時有安靜的靈,靜靜代禱,免得給對方添煩添亂,或不自覺地催促著對方表達感受。想起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之時,也只要求門徒與祂一同儆醒、禱告。

      約伯無奈地情願求死。可是朋友竟出言責備,緃或是基于愛之切,此時督責亦非明智之舉。這裡提醒我在關心人之前,要先調校自己心態,先理清自己的情緒垃圾,弄清楚自己是否適合此時去關心這對象,若自問對他不夠愛心和忍耐,點到即止好了。那三位朋友若只靜靜陪伴約伯七日七夜後就離開,就是美事一樁,可惜七天後燃起了「火頭」,令約伯雪上加霜,本來的好意就消失殆盡!他們的話警示,一切屬靈領受必先指向自己,勿輕易套用在別人身上。若不慎以一種高姿態表現,缺乏了同理心,就弄巧反拙!同理心與同情心有別,同理心是能從理性和感性來明白對方處境的一種感知。同理心能在生活中培養的待人態度,而非單是輔導工具!

      約伯最痛是認為所有災害都是出於他所敬畏的全能者,為什麼會這樣?約伯表白自己已無力再撐下去,連可以舒解他感受的知識智慧都全消失了,他期待朋友能給予支持明白,他快要崩潰了。當一個人深深受傷時,切不要用理性來評斷他,更不要想用道理幫助他解決苦惱,必然碰壁,他當下最渴望得到公平看待,問題答案。這讓人知道,縱然是完全、正直,敬畏神的人,也難免產生負面感受,甚至會反應過敏。約伯大發牢騷,三友當然加以提醒。若基於關心而需要指出對方的問題,必要時只好點出事實清楚交代要提醒之處就夠,不能含糊,讓他可以消化。好明顯三友只聽到約伯的話語,沒能聽到他的心聲,約伯講了這麼多感受,他們似乎一點都沒接收到!聆聽心聲實在是一種重要的溝通能力,唯有虛心學習。當他們將個人所知所理解的道理講述時,忽略了當下約伯的處境和心情。

      約伯只知道自己沒有作虧心事得罪神,他最痛苦是不明白神為何竟那樣殘忍待他?人受苦不一定能找出原因,不如接受並積極面對,也許來得易受一點。約伯選擇直接同神對質,倒是最積極正面之法應對。對於不能理解的遭遇,可以鼓勵對方真誠直接與神對質。約伯三友對上帝確有一定認識,可是程度有幾深?雖然神向整體子民頒布了誡命和使命,但祂在每個人身上亦有獨特計劃和帶領,只要不是違反神的誡命,我都要好小心看待別人如何理解神對他個人的心意,不一定能按自己的屬靈知識可作判斷,除非神清晰地向你我顯明,那就要好好解說真理,否則,要為尊重神而謹守住自己的口。三友的話也提醒我,相信「神」與相信「自己的信念」是絕對有分別,千萬要小心,勿混淆不清!

      我們在家庭、教會或朋友圈,相信在表達「關心同行」的經驗中,除了給予安慰、諒解、鼓勵、支援外,也有可能給予建議、勸勉、提醒甚至鞭策。盼望借著約伯三友能成為我們的鑑戒,在出心助人時也須當心留意。願彼此互勉。
​

見證分享網上行

14/2/2021

 
郭惠珍姑娘

      最近偶然聽到一個晚間電台節目,吸引了我的注意,便開始追聽。主持人在分享生活點滴的言談間,透露了自己是個基督徒。我也留意到他所訪問的嘉賓,多是基督徒藝能界人士,在訪問中,受訪者分享他們的成長、人生高低起跌的經歷,尤其談及到信仰對他們的影響,有時耐人尋味,有時風趣幽默,內容甚有鼓勵。

      記得其中有個環節,是主持人與聽眾分享與兩個年幼女兒的生活點滴,其中談到孩童天真可愛的說話和思維,叫人聽得津津有味,感受到這家庭的溫馨。主持人每周都會訪問一些專 家,彼此分享為人父母應如何與子女溝通,內容主要是個人的經歷帶出的真實體會,沒有說教的味道,所以節目內容很適合全家收聽。在節目結束前,大多會播一首現代流行的詩歌來回應當晚的節目內容。整個節目雖長達兩小時,但內容輕鬆,都是針對一般人的興趣和需要,因此令人聽得舒暢,又能為聽眾加增正能量,相信有不少人喜歡聽這節目。

      這節目的主持人刻意用一種軟性手法,透過大氣電波廣泛而自然地傳揚福音,我認為很值得讚賞。我們教會向來重視推動宣教,包括本土福音事工,以往我們每年都舉辦福音主日,弟兄姊妹都踴躍邀請親友出席聚會,現時崇拜轉換了在網上進行直播的方式,邀請人加入崇拜就方便得多。無論疫情未來進展如何,相信網民人數會不斷增加,連「老友記」們都在學用手機上網,相信回復實體聚會時,教會也要繼續發展網上網下雙線同時進行的模式。

      此外,在疫情下,不少會眾因限聚令已久未相見、相聚。因應目前的種種情況,如果我們可以隔周或每月一次在崇拜中邀請弟兄姊妹分享生活見證,錄製成 3-5 分鐘的短片,這樣,上網參與崇拜的人,都有機會同時聽到信息和見證,會眾之間也可藉此加強彼此的認識和連繫。 見證內容不必是石破天驚的神蹟奇事,就是平凡生活中與神相遇的經歷也來得自然親切,讓人看到偉大的神就是那樣向平凡人彰顯祂自己。分享者可自行拍攝或請教會派人協助處理,短片播放形式可因應分享者的意願設定是否公開,或保留多少天才下架等。

      若有這樣的計劃,教會自然要加強培訓會眾,使會眾都願意與人分享神在自己身上的種種 作為,務求人人都勇於講見證,樂於講見證。每個見證都是一種祝福,既能傳揚主愛主恩,又能培訓信徒,加強教會與信徒的連繫及堅固信徒的信心。若能如此,無論對宣教或牧養信徒都大有裨益。就讓我們同心擺上自己,求主使用,榮神益人!

疫有感恩

29/11/2020

 
郭惠珍姑娘

      自疫情開始,教會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雖然透過網上視像形式可維持聚會,但不是人人都懂得掌握資訊科技的運用,因此仍有不少團友在疫情期間幾乎沒有團契聚會,未能享受肢體相交之恩典!

      然而,在我們中間有一個小組,沒有進行過視像聚會或任何實體相交活動,連在曾經恢復的實體崇拜中也沒有聚集過,卻在疫情下仍能保持穩定連繫,互相分享和記念,且對神的話語有更深理解,實在非常感恩!

      這本是個查經小組,停止聚會後,成員一同參與了今年宣道會北角堂安排的「預苦期悔罪自省、與主同行四十天」的默想之旅,每星期六天,大家透過默想經文作個人省思,再透過whatsapp彼此分享領受,深感主一針見血的教誨可貴,彼此分享更添得著。因著大家的默契,縱使有多忙都堅持彼此分享,使得分享內容變成大家每天期待的禮物。

      經過了預苦期,大家都回味那樣分享的滋味,決定再次以同樣的方式作讀經分享:成員們持續每日讀一章詩篇,主日暫停。由於詩篇內容充滿作者們的喜、怒、哀、樂情感,文筆、結構、用詞等特別細膩優美,且每篇背後都有故事,所以讀來感到特別豐富,不時觸動讀者當下情緒,感同身受,分享就更加率性深刻。與此同時,筆者發現組員對於經文寫作手法的觸覺越來越敏銳,不單能從詩句表面意思作回應,更能分析和理解作者在用詞及內容結構上凸顯的喻意,更見領受有深度。相信這些讀經上的長進,都是每天操練所得的成效。 

      曾聽過有人表示羡慕別人能聽見神的聲音,或能心藏主話。自己信主多年,每星期參加崇拜,也參與主日學,甚至常從網絡聽道和靈修,可惜對吸收神的話卻似「水過鴨背」,難以入心,甚至對信仰仍似懂非懂。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只是單向式接收,例如被動式的聽道,參加不用做功課的主日學,不用回應或欠缺彼此分享的查經班,以及只閱讀聆聽人家的靈修心得,相信無論當時有多感動,大多只會轉瞬即逝,去不留痕。只有經過自己嘴嚼而消化的靈食,是動過腦筋、用過心思熬出來的,才更滋味難忘。豐富的自助餐,一下子真會吃不消,而營養多高、味道多美的碎餐或糊餐,亦始終不及自己細啜慢啃餐碟上的骨頭那麼滋味!

      有時在實體聚會的面談中,有些人未有好好傾聽人家的感受,便急著表達熱衷關心,反止住了彼此的真誠分享。這個小組在疫情下透過交流讀經領受,大家更能覺察到組員的心景,明白別人的心思意念,從而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的關係,時有表達支持鼓勵,時有默默代禱記念,或許在實體聚會中也未必能收到這樣的溝通果效。

      感恩在疫情中,我們透過這樣的操練,在肢體相交上得到了更大的收穫。
​

把握時機,默想主話

29/3/2020

 
郭惠珍姑娘

     今年復活節前的預苦期40天靈修默想之旅,正正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進入緊張之時開始,由2月26日到4月11日。由於嚴峻的疫情進展,更催迫了我們思想主的受苦和主受苦對我們的意義,叫人意識到檢視生活與心靈狀態的重要。未知有幾多弟兄姊妹有參與這趟預苦期默想之旅呢?

     我選擇了用北角宣道會編製的預苦期默想材料,並與所負責的團組一同分享每日的領受,過程很是享受,既享受神話語帶來的亮光,也享受肢體交流領受及互相鼓勵,更深化了彼此認識。個人十分欣賞編制這份默想材料者的心思,雖然每日建議的經文內容很短,許多時只有數節,但其中能引發我們不少思考,使我們將焦點放回個人與主的關係和靈性狀況之上,這正好切合了靈修的目的。

     有些信徒平日都忙著上班、上學,總覺得要騰出時間做靈修有困難,他們往往會選擇聽一些詩歌、靈修信息或和應別人的代禱文等,藉精簡靈修過程,好讓自己心靈得鼓勵,以增加正能量。這本為美事一樁,但細想之下,若長期以這種方式靈修,不知不覺間會削弱了我們思考經文及領受經文亮光的敏感度,錯過了藉著每天靈修讀經去操練自我省察的能力,就如吃罐頭食品或快餐,只為果腹卻有損營養的吸收。若果將親近主兼個人省察生命的時刻催化成一種即食文化的產品,實在可惜!

     疫情期間,有人可以留家工作,或減少了外出活動,雖然未必所有人都會因此減省了工作量,但估計大都會多了點時間自用,希望大家都把握機會,爭取安靜主前,讓神話語光照我們的生命,不論用甚麼材料默想反省,只要能發動我們的思考操作開關制就好了。因為經過深思熟慮發掘的領受,必能更深栽植心田,更有助靈命成長、成熟。尤其在心境灰暗的日子,主話語的亮光特別耀目,主伴行的感受特別親密。願弟兄姊妹們都能把握機會,更多嚐細嚼主話語的滋味。
​
 
<<上一步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迦南團契
    • 呂底亞團契
    • 薪火相傳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迦勒團契
    • 沙龍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