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甜傳道
上次談到很多基督徒靈修讀經不得其法(缺乏正確的觀念、態度和方法),因而影響讀經的領受和動力。 其實讀經是與神建立關係的一個過程,而非獲取資訊的途徑;讀經時應要抱著主動、謙卑、等候和聆聽的態度,再透過四個循環不息的向度,就是 體驗、反省、理解和實踐,從中認識自己,進而與神建立親密的屬靈關係;要達至這四個向度就得循着「分、比、問、想」這四個進路去行: 「分」就是把所讀的經文按自己的角度分段,方便自己把讀到的結果或領受記下來。以詩篇 1:1-6為例子,1:1-3說明義人(愛神的人)的結局,1:4-5說明行惡的人的結局,1:6就是一個總結。 這樣分段後,就很清楚神喜悅的是什麼,神會怎樣對待行善的人和作惡的人。 「比」就是把涉及的對象、焦點和結論作對比或類比。除了名詞的比,還有文法上用詞和句 子之間的比。作者把各樣的對比或類比排列起來,清楚顯明神要我們的屬靈生命不斷更新。例如: 詩1:1中的 「不從」、 「不站」、 「不坐」,可以觀察到是有程度上的提升,由抉擇 (從) 進到積極的參與(坐);而 「惡人」、 「罪人」、 「褻慢人」及 「計謀」、 「道路」、 「座位」等詞,也能使讀者感受到神要求人拒絕行惡的程度有越來越明顯的方向。 「問」既表達我們對經文的關注,也能更深入探索經文,又可增強學習的動力。能發問就表 示這人對經文和自己有所認識 ,這是信徒與神之間的關係不斷提升的要素。無論所問的是對或 錯、貼題或離題,都不用擔心,因為各人是受著心理[1]和認知[2]兩主要因素影響著提問的質素。例 如:詩篇1:2-3,為何只有喜愛耶和華律法的人,且晝夜思想,才是有福呢?遵行社會上的法規 就不蒙福嗎?另外,1:6提到惡人的道路,必然滅亡,神清楚說明作惡的人的結局,但從古至今 仍有很多人作惡,他們看似很順利,為何會這樣呢?當然,任何「問」都是合法、 合情的,但並 非都合理或適切於明白經文,仍需以經文作者的原意為準。 從「問」的引導而進入經文中的領悟,這過程叫做「想」[3]。進程包括思考、想像、默念和內 在的對話,亦即用心去體驗和省視經文的過程,這過程是互動進行的,為要把「分、比、問」所 得到的資訊作整合,而成為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內容。如路加福音15:13-17中的浪子,因為生 活上面對極之困乏的處境,使他作出對內在生命的反省,思想到父家的美好與現今的窮困,產生 對自己過去所作所為的省悟,從而對自己有的生命作出有意義的調整。 因篇幅關係,無法多談,若弟兄姊妹想多了解,可閱讀何翰庭的著作 ,大家也不妨在靈修 時嘗試按照上述的讀經法去行,看看是否有新的體會。 [1] 心理因素包括:動機,特別是好奇心;情感狀態,為要表達自己某些的意見和情感(p.144-145) [2] 當讀者讀到的經文內容與自身的認知框架不協調時,「問」自然會跑出來的。(p.147) [3] 參(p.171) 評論已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