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甜傳道
與弟兄姊妹一起靈修,讀完撒母耳記上下後,思想往後會讀那一卷書,有肢體建議再繼續讀列王紀上下,也有肢體建議讀詩篇。在反復思量過程中,想到撒母耳記的主線是大衛的生平,相信有讀過這兩卷經書的肢體都會因大衛曾犯了大罪,卻仍被神稱他為合神心意的人而感到疑惑,既然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為什麼他在犯了奸淫罪後,神不保守他不再犯其他罪呢?先知拿單指出大衛的詭詐時,大衛不單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得罪神,還寫下詩篇51篇公告全國百姓,讓百姓知道自己所犯的大罪。 試代入大衛的角色思考,他當時是一國之君,國勢正如日方中,但他居然作如此大惡的事!作為君王的大衛,當被神藉先知指責時,就得要做一個抉擇:要承認自己的罪?還是要殺人滅口?大衛知道現今神親自指出這隱惡,必然不能再掩蓋,但又想到當公開承認自己的罪惡時,會出現兩個局面:一就是自己作為一國之君,一位引導百姓敬畏神的領袖竟犯下大罪,百姓往後是否仍願意順服和跟隨自己的帶領呢?當時的元帥約押也知道這件惡行的底蘊,他會否因此趁機起來反叛呢?眾王妃和王子又會怎樣看這位形象屬靈的丈夫和父親呢?另一局面是,百姓會因國君肯承認過錯,對君王敬畏神的心給予支持和體諒,他若承認自己的罪,更能讓百姓認識到,人不能向神隱瞞罪惡,更因此知道神是輕慢不得的,因而使百姓更認識不能憑肉眼看見的神。 從撒母耳記下和列王紀上可以看到大衛抉擇的結局:王子污辱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父親不能按家規國法認真執行懲罰,導致弟殺兄以報耻辱;父親不能以身作則地管教,導致兒子謀反,身為一國之君都只能退讓,被百姓的領袖指罵都要忍著氣;還有另一兒子因爭王權,與某些大祭司、元帥和部份將領們密謀作反。表面看來,公開承認自己的罪過得到的就是人的鄙視、不支持和反叛。可是,今天我們看見大衛的抉擇是正確的,他明白神是輕慢不得的,雖然大衛面對家庭慘變,臣僕背叛,妻妾被污辱,但神卻保守引導大衛跨過重重難關,詩篇23篇讓我們更明白大衛的心情:「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桿都安慰我。」還有,雖然大衛在某些臣民間留下不良的印象,但卻看見就是元帥約押,當大衛堅持數點民數,他都以神的主權作理由勸大衛,兵丁們和將領們對神的依靠和敬畏都比從前更認真,就是那位勸諫大衛讓兒子押沙龍回國的婦人,都要承認大衛的屬靈權柄;往後的君王都仿效大衛王那樣,以敬畏神的方針治國,國家都因而興旺。 要認識大衛和了解他如何作抉擇,詩篇是研究的好材料。從他所寫的詩篇裏細味他的心路歷程,相信會找到為何他犯了如此大罪惡;仍在神眼中看為合神心意的人。 吳開甜傳道
一篇文章[1]談到一位移民美國的年青人,因家貧而努力找工作,後來找到一份「點路燈」的工作。當時的路燈都是煤油燈,要用人手把它們點亮。這位年青人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他認為燃亮全城的路燈能帶給人家祝福,但他的爸爸卻不是這樣想,他認為兒子那麼艱辛來到美國,應該要大有作為,點燈工作既浪費光陰,又失去移民的意義。那年青人為了順從父親,也擔心他的工作使父親蒙羞,便漸漸懷疑自己點燈的價值,變得愈來愈不喜歡這份工作,甚至決定放棄工作。 一天晚上,全城一片漆黑,大家都在問:「點燈的年青人哪裏去了?」而那年青人的妹妹也在當晚因一片漆黑而迷路,無法回家。父親立即焦急地催促兒子去點燈。於是,那年青人再度點燈,當點最後一盞燈的地方,找到了瑟縮在路燈柱旁的妹妹。這次經歷後,年青人的父親不再反對他做這份工作,年青人也再次對這點燈的工作感到自豪。 人的期望一般受到個人的看法或成長背景左右。從父親來看,他辛苦把家人帶到美國,期望子女能在美國大有作為,賺取「第一桶金」後,再飛黃騰達,我想我們理解父親的心情,相信他在故鄉必是經過不少的付出,才能把家人帶到一個生活較理想的地方,所以期望子女找到高薪厚職,早日過豐裕的生活是很合理的目標,可說父親是從本身期望的角度來定工作的價值。年青人卻觀察到點燈這份職業,可以使全城的人在夜間仍可以活動,認為這絕對是能帶給人祝福的職業。明顯父子倆賦予點燈的工作之價值是不一樣的。點燈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工作是否重要在乎人賦予它的價值。直至某天晚上,全城都黑暗無光,女兒遲遲還沒回家,父親才認識到點燈工作的價值所在。從這事件看到,事物的價值,往往取決於對群眾的影響而判定。 今天,人和事的價值是否也是受到其對群衆的影響而定呢?若是,無怪乎不少人對耶穌救贖福音的回應如此冷淡。當人事事順境時,主耶穌的救贖對他有何意義呢?又或者人不覺自己罪孽深重,他無法想像耶穌的救贖有多重要?可惜,人往往經歷到無助或長期處於困境,自覺無力去面對時,才考慮耶穌的救恩。當然,無論何時,主耶穌都是極願意到人那裏,成為他生命的主宰,樂意給人拯救和釋放,因為主降世的目的就是要拯救失喪的人,並使人重拾失去的祝福,就是人與神昔日在伊甸園親密的關係。我29歲才認識耶穌,才首次經驗到,祂是怎樣一位活在人心中、隨時願意與人談話的主宰。當我在主面前謙卑受教時,是耶穌主動透過聖經、牧者講道、詩歌、事奉、與人交通等途徑,讓我親身感受到大能的神直接向我說話、引導和督責。我現今仍然覺得與主相逢恨晚!可以肯定地說,越早與耶穌重拾失去的關係,就越早能認識祂的信實、能力和全智。耶穌實在是真神!認識耶穌才是無價的祝福! [1] 林仲明 《價值》 傳書,P.25 吳開甜傳道
今年港九培靈研經會邀請到新加坡聖約播道會教牧導師曾金發牧師分享傳道書,曾牧師不單對傳道書的詮釋清楚,更指出現今不少教會出現領袖斷層的危機。他指出三種領袖斷層的成因是(一) 領袖認為自己不可或缺[1] ── 曾牧師認為一旦領袖認為自己不可或缺時,就代表了危險的開始。他引用出埃及記中,摩西整天為百姓審判他們之間的問題,推斷摩西感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無人能像他有這樣的能力去處理那些百姓之間的訴訟。(參出18:13-14)(二) 百姓產生習性無助感 ── 摩西的岳父葉忒羅看見摩西如此肩負全民的訴訟,他問了摩西一個問題[2],就是摩西為何不訓練門徒,授權門徒為他處理一些較輕省的事宜;較繁重的纔由自己處理,這樣就不致令自己和百姓都感疲累,百姓也不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參出18:16)。(三) 不可避免的疲憊感 ── 葉忒羅直接指出,摩西當前的做法只會使他和百姓都疲憊不堪。葉忒羅更向摩西說明:「因為這件事負擔太重,你獨自一人處理不了。」(參出18:17-18) 曾金發牧師從葉忒羅向摩西獻策的陳述,觀察到今天很多教會出現領袖斷層問題是與權力下放有關,而權力下放微妙之處在於放開控制權。很多領袖常有一錯覺,以為新人及下一代的信徒因為太年輕、太缺乏經驗和裝備,很難獨當一面。曾牧師認為沒有誰是不可或缺的,只是領袖們是否願意建立一套門徒訓練系統,藉此教導、培養、訓練和授權新一代作領袖。這是放手的原則,並不意味著領袖不負責任,而是以(出18:21)的揀選原則作基礎:「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管理百姓」。領袖們要揀選合適的人選,讓他們各立其位,授權他們管事。在他們處理不了的事情時,要以「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裏」為原則處理(出18:22);權力下放的好處是領袖可以較專注於神賜下的職責。 而門徒訓練能辦好,先決條件是被揀選之門徒的根基是否已打好。要成為主的門徒,首要是在《聖經》和神學上扎根,並過著根深柢固的生活,那就是跟隨耶穌,與耶穌建立深厚的關係,這也是耶穌所說聖經律法的中心思想。曾牧師說信徒順從這個命令,才能完成使命,亦即是信徒要先清楚自己在神裏面當行的道是什麼(或說先要清楚神在自己生命中的旨意是什麼),然後才知道自己當做的事(或說然後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去完成使命)。 當人在聖經和神學上扎穩根基,他必深深感受到在神愛裏的呼召,在神愛中順從前行,才能獲得神的資源和能力,然後靠著聖靈成就神的旨意,使神得榮耀。 門徒培訓根基建立得好,教會就不會出現領袖荒的危機,並且領袖也不怕權力下放會造成尊嚴受損,因為門徒都與神有親密的關係,都在主的愛裏作門徒,順服主的旨意前行,更在與主同行中得著滿足。 [1] 摘自曾金發牧師所著的《神家事共分享異象2020之再思門訓領導》一文 [2] 你向百姓做的是甚麼事呢?你為甚麼獨自坐著? 吳開甜傳道
電影《沉默》講述耶穌會一位資深的宣教士到了日本宣教,後來音訊全無,但傳聞他已變節,兩位曾是他學生的神甫為要查明傳聞是否屬實,便向上級申請到日本走一趟。他們靠著一位在中國流浪的日本天主教徒的帶領,經過千辛萬苦,總算到了日本。那時正值日本幕府時代,在軍人強權統治下,天主教的禮制被諸侯輕視和壓迫。諸侯們用很殘忍的手段來迫使日本天主教徒踐踏耶穌像,以表示放棄信奉耶穌,並以日本的佛為他們最高的神明。但不少日本天主教徒寧願為主殉道,忍受殘酷的虐待至死去;軍人們更在神甫眼前屠殺日本天主教教徒,使神甫感受到萬人因自己而死的心理壓力,來迫使神甫棄教。 帶領他們一起回到日本的那位日本天主教徒,原來曾多次懾於軍人的殘酷對待而選擇踐踏耶穌像,又曾出賣兩位神甫,使他們被捕。但他每次犯錯後都會走到神甫那裏,跪在地上求主寛恕憐憫。我深深感受這位教徒內心的掙扎和痛苦:既怕受殘酷對待,卻又因曾在公眾前踐踏耶穌像感到虧欠主愛而內疚、自責,兩種感受和苦痛形成強烈的爭戰。而那兩位要尋求真相的神甫對軍人苦待教徒則有兩種反應,一位選擇寧願為主殉道都不願踐踏耶穌像,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最後與那些被軍人苦待的日本天主教徒一起殉道;另一位則抱著「留得青山在」的信念,加上後來得見老師,且在老師的勸導下選擇忍辱負重,在軍人的監視下,留在日本研究日本宗教與天主教的異同。在這段被監視的日子裏,那位神甫內心充滿矛盾、苦痛、無奈,生活步步為營,漸漸失去了昔日那份堅持信仰純正的鬥志。這位神甫表面好像得到了自由,但軍人沒有半點放鬆監視他的生活,到他死後,屍體更被查遍是否仍帶有天主教的印記。 這部電影引起我深刻思想,面對這種信仰的挑戰時當如何作抉擇:若決心為主殉道,弟兄姊妹會因著自己的堅持而遭受逼害至死,最後自己也被殘酷虐待至慘死;若選擇識事務,忍辱負重,亦須面對另一種心靈上的煎熬,罪咎自責中痛苦掙扎。經過深刻反思後,在腦海中浮現了耶穌的教導:「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又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又想到我的主也曾為著愛我這個罪人,甘願忍受被毀謗、戲弄和羞辱,被掌摑和吐唾沫於臉上,被殘酷鞭打以致身軀像田地被犁耙耙過一樣,又被荊棘壓在頭上以致頭皮被刺穿,血流披面,然後手腳被釘在十架上,整個下墜的身軀吃力地移動呼吸,背部的傷口也不斷被磨擦流血。主就是這樣為救贖的使命付上如此大的代價--失去祂天上的尊榮、人性的尊嚴! 我是誰?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大過主人。主啊!求祢幫助屬祢的子民面對為真道作抉擇時,懂得選擇祢喜悅的途徑完成使命。願祢的旨意行在我們的心裏,如同行在天上。阿們! 吳開甜傳道
「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這句話對很多基督徒都不太陌生,是彼得與復活的耶穌對話之中一句值得反思的金句。 當主的門徒聽到耶穌預言祂要受許多的苦,就是宗教領袖的羞辱、鞭打和處死,並且三天後復活,大家便開始爭論誰為大。雖然耶穌再三教訓他們為大的要服侍小,為首的要作眾人的僕人,但他們似乎仍未明白這話的意思。彼得曾三次在人前不認耶穌,反映出他與主的關係並未到可為主作犧牲的地步。故此,當彼得被復活的耶穌三次問他愛主的心有多深時,彼得知道自己對主的愛實在不能再實牙實齒地說可以為主犧牲自己的生命;然而耶穌三次清楚告訴彼得要跟隨主和牧養祂的羊。可是當彼得看見主所愛的那門徒(傳統解經家認為是使徒約翰),便問耶穌那門徒將來如何?當時耶穌便斬釘截鐵地對他說出以上的話。 從以上主耶穌與彼得的對話中,明顯看出彼得仍要與約翰作比較,甚至要作競爭!今天,我想我們很多基督徒都有類似彼得的表現:雖不至於競爭什麼地位或權柄,但往往潛意識會與某些肢體作比較,甚至會替別人作比較。例如:為什麼我的事奉如此繁重和苦困,某人卻安逸地過每一天?為什麼他受那麼多人的愛戴,而我每天都盡心事奉,卻換來不少抱怨?為什麼他不用太勤奮便取得榮譽學位,我的兒子每夜挑燈夜讀卻考不上理想的學府,實在很不公平!為什麼張三的太太長得美艷迷人,又品學兼優;但李四的太太像醜小鴨,又整天吵鬧不休?我相信類似的想法很多人都曾出現過。 出現以上的心態相信是因為人內心對某人的表現不能接受,又或感到受到威脅或被輕看,在比較之下,看到自己的不足或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因而產生嫉妒、競爭,批評等反應。其實很多時對方內心根本沒有像那人所想到的那樣瞧不起自己,又或對方沒有要與自己作比較或爭寵,只是因著一些客觀因素,引至那人內裏不真實的感受或情緒。那些因素可能是旁人把他們作比較,例如以色列女子歌頌大衛和掃羅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唱者是把他們兩人作比較,這導致掃羅把這句話看成百姓要擁立大衛作君王,再加上民間傳聞神立大衛作王,因而挑起掃羅對大衛的防範與殺機。 求主幫助我們,把耶穌對彼得說的那句話:「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作深層的反覆思想,究竟耶穌要我們明白什麼真理,我們要怎樣調校那份易作比較的心思?求主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不讓不平安和不正確的意念誤導我們純潔的思維,再求主賜我們智慧懂得分辨善良和邪惡的意念,認定我們一生的果效和成就只向主交代,只要緊緊地跟隨耶穌的腳蹤前行就是了。禱告乃靠拯救我們生命的主基督耶穌聖名求,阿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