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 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

從動畫《熊抱青春記》看青少年成長

10/4/2022

 
黃洛敏姑娘

      因為第五波疫情肆虐,學生今年迎來了一個特別的暑假。Sunday Teen 地在這樣嚴重的疫情下,透過 Zoom 舉行了數星期的電影分享會,讓青少年透過不同電影,有更多學習及反思。第一週筆者就揀選了迪士尼和彼思合作的動畫電影《熊抱青春記》,故事講述在多倫多生活的 13 歲華裔少女美美,她本是一個自信又帶點傻氣的女孩,在做母親的乖乖女和青春期的叛逆之間進退兩難,偶然發現自己擁有變身成小熊貓的能力後,在生活、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觀中產生的變化。電影的內容帶出了以下讓青少年人父母正視的問題:

1. 青少年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小朋友
      美美一直以來都孝順父母,聽從父母的說話,深受父母的愛護及疼惜。自小媽媽就教導她,要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女孩,讀書考試要拿 100 分,放學要馬上到家族打理的祠堂打掃。但其實美美心底裡認為自己已經 13 歲,應該可以「話曬事」,任何事都可以自己作主,她更因為自己已可以使用成人車票, 而認定自己不再是小朋友,而是一個獨立的小大人。加上美美家族的女性一直以來都能夠變身成小熊貓, 但她們都會選擇封印變身能力,不過美美決定保留能力時,母親只看到女兒叛逆的一面,不允許女兒做出違背自己說話的事,因此大發雷霆。
      
青少年升上中學後接觸的人和事都會有所轉變,青春期令他們蛻變,思想也慢慢變得比以往成熟。 父母在管教上需要學習慢慢放手,讓青少年有空間去學習逐漸獨立及成長。電影主角的媽媽一直都以 「虎媽」的方式教導女兒,但當女兒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時,就完全不能接受女兒的轉變,只繼續用自己固有方法去管教女兒,禁止女兒做她認為不好的行為(如追星),因此做成女兒選擇啞忍只做父母心目中的角色,不敢再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有機會造成以後只依賴父母的決定去生活,不能獨立自主。

2. 青少年重視朋輩關係
      美美有三位好朋友,在她們面前美美可以完全做自己,不用扮乖乖女。與朋友有共同話題,可以一 起談異性、追星等等,更可以活潑地模仿偶像跳舞唱歌。而家族的變身能力是因為情緒起伏才會發生, 美美在父母及親戚面前訛稱自己能控制變身,是因為想起父母的愛才能控制情緒。但其實美美是因為想起朋友們的關心才能夠平伏心情,不再一直變身,可見美美非常重視這幾位好朋友。美美亦決定在學校公開自己能夠變身的能力,而小熊猫的身份得到同學們的愛戴,讓美美與朋友能藉此賺取四張偶像演唱會門票的金錢,就算籌不夠錢也認為大家一定要一起去,一個都不能少。雖然美美中途因不想忤逆母親而對朋友說謊,令朋友失望,但最終美美也選擇向朋友道歉及得到原諒。

      記得筆者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時,看重朋友關係更甚於與父母的關係,總覺得自己與朋友相處見面時間更多,他們更了解自己。而且往往覺得在同學及朋友圈子中,大家平起平坐,沒有壓迫感,更能得到認同感,縱使會有爭拗及吵架,但亦是人與人之間學習和成長的必經階段。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有很多不同變化,這套電影將女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加入其中,筆者觀看時都有熟悉的感覺,個人認為是很適合家長和子女一同觀看,及事後及一起討論的好電影。 

大齋期默想:「中庸之道」就等於各打五十大板嗎?

3/4/2022

 
郭鴻標牧師
​
1.絕不能美化暴力
2022年3月5日德國Tgesschau資訊:聯合國估計有1,450,000烏克蘭難民,波蘭有787,300人、摩爾多瓦(Moldau)有228,700人、匈牙利有144,700人、羅馬尼亞有132,600人、斯洛伐克(Slowakei)有100.500人,未來相信將有更多烏克蘭難民出現。現時俄羅斯軍隊攻擊烏克蘭其它城市,都是破壞民居。在關於戰爭的倫理討論,有兩個基本問題:(a)發動戰爭的理據是甚麼?(b) 作戰的手法違反人性嗎?俄羅斯發動戰爭的理據是北約向東擴張,受到威脅。究竟俄羅斯受到甚麼具體威脅?假設有,其實可以進行政治談判。事實是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10多萬軍隊,造成對烏克蘭人民的威脅。所以,俄羅斯受威脅而出兵的講法根本是藉口。至於作戰的手法違反人性的問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直都有攻擊民居,目前烏克蘭南部很多地方落入俄羅斯控制。2022年3月5日德國NTV資訊:過去5日Mariupol沒有電力供應、沒有暖氣,水供應量不足。2022年3月5日德國Tgesschau資訊:原定在Mariupol停火協議結果失效,無法疏散居民、亦沒法設立一條人道救援通道。現在,烏克蘭人活在戰爭的恐懼中,誰人有權奪去他們自由和平的生活呢?縱使俄羅斯覺得受威脅的感受很強烈,但是比較入侵烏克蘭帶給其他人恐懼與災難之鉅,就怎樣也說不過去!
2. 「中庸之道」不等於各打五十大板
「中庸」是甚麼意思?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因此,《中庸》的意思應該是「不偏不倚」,守著「道」的原則。《論語》記述子貢問孔子,究竟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德呢?孔子說,子張「過」而子夏「不及」。孔子說「過猶不及」,其實是一個「動態」的說法,意思是在不同情況,「過猶不及」的界線都不同,但是背後的標準卻相同。一般人很容易會誤解「中庸」就是凡事各打五十大板,呼籲雙方克制。其實「中庸」的「中」就是既不「過」也無「不及」,處於和諧、合適的狀態。筆者認為在不同處境,要按實際情況分辨「過猶不及」的界線,絕對不是「一人少句」、「互相克制」、「凡事忍讓」的意思。當然「一人少句」、「互相克制」、「凡事忍讓」這些說法,本身有它的道理。不過,在俄羅斯入侵的事情上,明明是恃強凌弱,呼籲被欺壓者冷靜克制,豈不是在人家傷口撒鹽?

3.改變中的新國際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勢強盛,擔當世界警察角色。在東西方冷戰期間,美國被形容為帝國主義野心家及侵略者。在兩德統一、蘇聯解體、東歐共產政權倒台後,世界舊有秩序不斷改變、權力板塊不斷移動。德國Tagesschau.02.03.2022.資訊:聯合國會員大會上投票通過要求俄羅斯停止入侵烏克蘭決議案,141國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5國反對、35國棄權。反對5國是俄羅斯、白羅斯、北韓、敘利亞、厄立特里亞(Eritrea)。現時世界形成幾個權力中心,不再是「一言堂」時代。恐怖主義從暗處衝擊世界舊有秩序;俄羅斯從明處衝擊世界舊有秩序。究竟推倒世界舊有秩序後,是否新霸權主義、極權主義抬頭呢?希望大家細心思想,阿們。


牙痛之思

27/3/2022

 
譚景平傳道
​
      早陣子,牙痛得很利害,吃東西時會覺得痠軟,被折騰了好一陣子。終於冒著風險(疫情嘛!甚麼東西都以疫情為理由,你懂的!)去找牙醫。這個牙醫是一個熱心愛主的弟兄,是我讀神學時光顧過的,知道我是神學生,當天以極相宜的價錢來處理我當天的求診,可是這趟呢........

      「譚先生,這次是你第二次因為同樣情況來找我了,和上次一樣,我還是勸你去先找牙髓科醫生看看有沒有法子救救你的牙,否則我只能拔走它了!」沒錯!我右邊第二隻大臼齒再次因為我的咀嚼習慣被我「砍」裂了。終於,牙髓科醫生宣布我的牙沒救了!於是牙醫再次拿走了我的大臼齒,並把它放入膠袋,給我「留念」。

      拿著猶帶著血絲的臼齒,想著它是我幾十年的老朋友,感傷了一會,才依依不捨的把它丟了。它曾經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陪伴我經歷不少美食旅程,現在它要離開我了!它痛的時候,告訴我它的存在;當看著帶血的它時,它也仿佛告訴我:「以後要好好咀嚼,好好生活。」它雖死了,仍舊說話。

      不少人也有類似經歷:拿起故人的物件,驟然想起許多片段。可能是好的回憶,是遺憾的記號,是永不磨滅的傷痛,是難以啟齒的道歉......。一切,似是來得太遲。這些東西,仍舊說話,仍舊影響我們的生命。

      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十一4)

      人的生命既有了限制,自然會步進生命的終局,問題是我們帶著甚麼走進永生。假如你相信有永生,自然是一件美事。不少人在世時不斷追求別人的關心,別人的疼惜,就是壓根兒追求那份歸屬和安全感。那份躁動的不安,令自己缺乏盼望,即使已明明白白是一個基督徒,卻缺乏那份「信」的勇氣。有一天真的面對死亡,「信」還存在嗎?

      希西家王在瀕死的時候,求的不是要神叫他自己可痊癒,而是求神「記念我在你面前怎樣存完全的心,按誠實行事,又做你眼中所看為善的。」(賽三十八3) 王所求的,是在神面前有正直的人生,最後耶和華醫治他,還給他多添十五年壽命。

      生與死,其實人沒有可以討價還價,只是在人還有生命氣息的時候,你可以站在神面前,自忖自己的人生。人雖然死了,有沒有因為這信,仍舊為神說話呢?
​
      現在已是三月底,還有個多星期就是清明節,孝子賢孫在慎終追遠的同時,有沒有想起你的信,在你身後仍舊說話呢?

要抓緊時間,盡力作該作的事

20/3/2022

 
 彭潤平傳道

      俄烏戰事至今已進入第三週,目前已有超過300 萬人逃離烏克蘭,大部分是婦孺:留在烏克蘭當地
的居民則面對無情的砲火,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情況令人憂慮。我們身處的香港正面對著嚴峻的第五波
疫情,醫療系統嚴重超出負荷,各行各業都受到重創,市民受焦慮、憤怒、無力感困擾,壓力「爆煲」,
有些人可能在長期的社交距離措施下,開始出現「抗疫疲勞」。

      面對戰爭和全球疫症大流行等困難,我們真的深感無奈、無力,這是很真實的,然而這一切困境對
我們帶來怎樣的信仰反思與提醒呢?就基督徒而言,我們知道聖經所言,地上根本就沒有真正或長久的
太平,人生都是短暫和沒法掌握的,我們在地上只是寄居和客旅(彼前2:11)。就傳道書所言,在日光
之下凡事都有定期,天下各樣事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愛有時,恨有時;爭戰有時,和好也有
時(傳3:1-8)。

      在日光之下,凡事都有它們出現與消失的期限,就算人怎麼努力去保持一切,也沒法控制它們在甚
麼時候發生或結束。人其實活在「虛空」之下,相對世界,人本就渺小,人生也很短暫,人根本沒法掌
握世事;即使你在他人的眼中看似擁有很多、很豐盛,但都無法逃離死亡的臨到。對傳道者來說,一切
都是毫無意義的。既然人生有限,我們活在有期限的人生中,就應該思想生命中最需看重的是甚麼,既
然一切皆有期限,有生命氣息的日子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就應該珍惜、感恩,在當下盡力活好自己,
盡力按神的心意去過好每一天。

      傳道書指出,神容讓亨通與患難的日子同時出現在地上,叫我們體會世事難料,人生無法掌握:這
並非表示神沒有看見地上世人的苦情,而是顯明受造物智慧有限,要完全明白神掌管背後的法則,根本
是沒可能的。在日光之下,苦難就是人生的一部份,就如約伯所言「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
至於我,我必仰望神,把我的事情託付祂。」(伯5:7-8)

      然而,我們不要忘記在日光之上,神仍然坐著為王,鑒察地上一切,時候到了,祂自然在其所定的
時間裡作出審判(傳3:16-17)。人生無常,我們要做的是要抓緊時間,珍惜身邊愛你的人,盡力作該作的
事,做個敬畏神的人,把神的愛與平安的福音與你身邊的人分享,為他們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帶來真
正的平安。
​

韓劇《少年法庭》的觀後反思

13/3/2022

 
黃洛敏姑娘
 
​​    Netflix新劇《少年法庭》近日熱播,這部作品中,未成年者犯下的案件,很多都是借鑑韓國真實發生的事件。劇中主要講述少年犯罪問題,以一單接一單殘忍又令人心痛的案件揭開序幕,透過劇中發生的少年犯罪案,探討不同的問題。以下筆者想分享自己觀畢後的一些反思:
 
一、青少年成長受到原生家庭影響深遠
劇中多宗案件的犯案者都是因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例如原生家庭的背景,家人的暴力傾向和冷淡對待等等,因此形成一些畸形的性格及錯誤的價值觀,因著錯誤的觀念而犯下大錯。例如家暴的案件中,是因為當年爺爺以暴力對待父親,父親才會有樣學樣,以打罵的方式去管教女兒,嫲嫲亦只一直叫孫女啞忍才導致更多問題出現。其實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以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及學習的對象,所以原生家庭的種種深遠影響,不只影響當事人,也一直會伸延到下一代。
 
二、青少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合宜的管教
劇中一名少年殺人犯在被捕及審判過程中,父母一直未有現身出席聆訊,只在外地處理生意,單指派律師為其女兒辯護,就算女兒最終被判處最重的20年有期徒刑,他們還是對女兒不聞不問。亦有個案是由於父母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升讀最好的大學,考取更好的成績,而催谷他們不斷上補習班,引致子女因為壓力過大而選擇犯錯。所以於子女的管教上,父母實在需要用時間與子女多溝通了解。所謂「求學不只是求分數」,青少年的未來不只是升上高尚學府才是出路。法官除了因應少年犯的罪行作判決外,更需要父母或監護人定期到輔育院探望犯罪的子女,也需要為子女進行不同的輔導,學習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劇中的一句對白「雖然我們是法官,我們也無法改變他們的本質」,清楚指出當青少年做錯事,改過的責任是需要父母一同去承擔,不能只依賴法庭及福利機構。要讓少年犯能知錯不再犯,父母持續的教育和關心才是真正改變子女的關鍵。
 
同樣,對於牧養青少年人,我們也要學習明白他們的需要,用時間去陪伴及關愛,多關心多了解他們的想法。
 
三、犯錯後,誠心認罪才是真正的知錯能改
劇中主角一直對於少年犯的存在極其厭惡,她看穿了有盜竊前科的少年犯的本性,仍習慣性在與別人用餐時,乘機偷取別人的錢包。劇中不同故事都引述了多名少年犯不只一次犯罪被捕,而且受罰後仍不斷再犯。少年犯會根據韓國當地的「少年法」去判刑,「少年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少年人,希望他們能夠改過自新。但劇中其中一些少年犯,他們已經有數次被捕紀錄,卻仍未知錯,於完成輔導及監禁後仍會繼續犯罪,就好像那名盜竊前科的少年犯一樣。當然,要求少年犯在處罰下自主感化是比較難,但相信若能透過有效的方法,例如父母的用心教導等,相信最終必能讓少年犯真心明白錯誤。就好比我們作為罪人,在上帝面前亦會經常犯罪,但只要真心認罪悔改,才能得著赦免。如果我們只是口講認錯,但思想及行為上仍不斷犯罪,就會像劇中毫無悔意的少年犯一樣,更有機會於成年後犯更嚴重的罪行,傷害更多人,結果影響深遠。
 
青少年是家庭及社會的棟樑,亦是大家需要關愛的對象,他們的需要不容被忽略,鼓勵大家用心及時間去了解青少年,盼望他們縱使會犯錯,仍能知錯悔改。

​
<<上一步
轉送>>
    圖片

    牧者之言

    每星期一篇,
    ​牧者與你分享之言。

    ​發佈日​期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牧者

    全部
    何智雄牧師
    吳開甜傳道
    張美薇牧師
    彭潤平傳道
    彭潤平傳道
    朱映潮傳道
    葉翠筠姑娘
    譚景平傳道
    譚景平傳道
    郭惠珍姑娘
    郭惠珍姑娘
    郭鴻標牧師
    陳慧芬姑娘
    陳慧芬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洛敏姑娘
    黃雅麗姑娘
    黎建勳牧師

Picture
2020©Copyrightv 基督教宣道會宣德​堂 
  • 首頁
  • 關於宣德
    • 同工團隊
  • 最新動向
    • 聚會時間
    • 代禱事項
    • 見證分享
  • 青成STage
  • 青少年部
  • 成人部
    • 呂底亞團契
    • 以琳團契
    • 希伯崙團契
    • 約書亞團契
  • 牧者之言
  • 講道重溫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