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君漫傳道
福音書於我們的印象:「它是由多個片段所組成的」,當我們閱讀福音書的時候,很多時會無意中被這個印象帶著走,造成「重組福音書的意圖」。我們會嘗試「重塑耶穌事件的時間線」、重整當中不相同的部分;我們會把符類福音互引、互補,嘗試「重塑個別段落的意義和解釋」。而這個印象,會被不同譯本的小標題加深影響,變得更為刻板。這種刻板的印象會容易讓我們忽略聖經福音書作者原有的意圖和信息,而這個忽略可能會讓我們的文化、傳統、前設等,主導甚或扭曲了經文的意思。以下,我嘗試以馬可福音九章38-50節作為一個例子,以作者文學上的安排,嘗試重塑這個段落的信息。(以下經文的譯本為和合本) 馬可福音九章38-50節有著十分公整的結構,38節帶出事件的起因,然後39節耶穌回應約翰。當中39和40節原文都以連接詞「因為」開始,41和42節以連接詞「凡」開始,43、45、47節都是連接詞「倘若」開始的雙句結構,49是「因為」開始有關鹽的段落。 事件的起因是「約翰看見一個人奉耶穌的名趕鬼,約翰一眾人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而耶穌的回應是「不要禁止他;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從耶穌的回應當中,我們了解到當時存在「敵擋『我們』」的群體,那麼福音書作者心中所想「敵擋『我們』」的群體是誰? 馬可福音安排這個段落在「治好被污鬼附身的孩子」(門徒不能趕鬼)的段落和門徒爭「誰最偉大」的段落之後,而耶穌的回應當中特別提到「小的(小子)」。這個安排突出了兩個對比:「門徒不能趕鬼」對比「奉耶穌名趕鬼」;「爭論誰為大」對比「小的(小子)」。從這兩個對比可見福音書作者有意指向門徒群體,福音書作者心中所想「敵擋『我們』」的群體是「門徒」。 當我們把耶穌這個回應指向門徒群體,我們理解後段部分的身體切割就更為熟悉,因為以身體、肢體作為群體借代是新約常有的講論,身體切割有意指向群體切割,經文有意指出群體切割比群體進地獄好。這也顛覆了當時「聖潔需要完整」的看法。 耶穌時代的食鹽並不純淨,往往攙混了許多雜質和其他結晶體,「鹽若失了味」就是當中的氯化鈉變化了或分解,也就是眼前認為是「鹽」的粉末其實不曾是、不再是「鹽」。相比於門徒群體的完整,馬可福音更強調門徒群體的本質。假若門徒群體只關注位份、架構、誰為大,而忽略對上帝心意、對上帝認識的尋求、追求,那還算屬基督的嗎? 求主幫助我們、檢視我們、鑒察我們、提醒我們,讓我們成為真的鹽、成為真實屬於基督群體。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一月 2025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