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珍姑娘
「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章2節)中國人傳統對死亡有種忌諱心態,所以一般人會選擇出席喜宴多於出席喪禮,當然其中也因為迷信觀念所致,尤其是長者。筆者一向重視出席喪禮,那是因為多年前被一位團友的話所影響。那團友曾與筆者分享,他很感謝弟兄姊妹出席他父親的喪禮。當年他父親是以傳統中式舉殯的,因為他們親友不多,他一直擔心喪禮顯得孤清,媽媽會覺得難受,後來眾肢體的出現,使他感到大得安慰。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不時要出席或參與安息禮的事奉,以往多數是服侍年長的肢體,近年卻接二連三出席自己的同學或舊團友的喪禮,實在感觸良多!剛過去的五月下旬,筆者在兩個星期內出席了三場喪禮;叫筆者感受最深的,是送別一位闊別多年的青年時代團友,母會為她安排了一場追思禮拜,並印備了刊有她多位摯友心聲的紀念冊。當天筆者和兩位舊團友一齊出席,在兩個小時的聚會上,大家都被多方親友的懷緬分享所感動,尤其當中提到逝者生前如何愛主事主,如何以愛待人,更在抗癌路上靠主積極勇敢面對療程,自己在痛楚中仍不住安慰鼓勵別人,這都使我們有不少激勵和反省。豈料追思禮拜後不到兩星期,姊妹的丈夫突然昏迷,隨後亦主懷安息!筆者心裡最記掛著他們的獨生子,切求主的安慰臨在!相信屆時必有不少愛戴姊妹的肢體會出席喪禮,支持安慰這年青人。 教會是發揚彼此相愛相助的群體,若有肢體或肢體家屬安息主懷,認識他們的都會出席喪禮慰問支持,詩班也會出動,在安息禮拜上獻唱。詩歌能帶來感人的安慰力量,使得喪禮在哀傷氣氛下添上溫馨暖意。不過,這些情況大多數只出現在為人熟悉的資深會友或其家屬的喪禮中,就如筆者上述的那位青年時的團友。然而,一些還未有在教會建立起團契生活的人,又或者並非採用基督教儀式舉行喪禮的肢體家屬,他們其實更需要得到教會的支持;像這樣的場合,基督徒愛心的見證,更是可以顯明出來,榮歸主名,甚至日後可以作福音跟進。可惜,往往因為這些朋友在教會認識的人不多,弟兄姊妹少會出席喪禮。有時筆者甚至見到,由於參加安息禮拜的家屬和親友大多未信主,因此連詩歌都不大會唱,尤其是在火葬禮中,在場的基督徒寥寥無幾,又沒有音樂伴奏,唱詩不但未能發揮安慰作用,反可能令人感到尷尬!結果使到主家在最需要支持安慰的時刻倍感孤清,甚至帶着唏噓送別至親。 感謝主,宣德堂有好幾位姊妹受感動,願意在未有詩班出席的安息禮拜作獻唱服侍。雖然她們的資源有限,每次服侍都是僅僅夠用,但她們盡心擺上的心志,必然在上帝眼中看為美麗的奉獻,在主家心裡成為最貼心的慰問。 「關心同行」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具體表現出來。願主幫助大家一同實踐,效法基督侍主愛人。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二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