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姑娘
「原生家庭」,指的是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以筆者為例,我有爸媽,也有姐姐、哥哥和弟弟,這個就是我的「原生家庭」。家庭的氣氛,家人的相處模式、生活習慣等,都塑造了我的個性,從而影響我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及自我管理情緒的楷模與能力。 個人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人生的不同階段,無論是求學、工作,或平日與人相處,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原生家庭」裏,我們沿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夫妻雙方都受各自的「原生家庭」影響,往往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經驗、價值觀、溝通模式……帶入新家庭,從而影響婚姻的關係及管教子女的模式。諮商心理師蘇絢慧在《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一書中分享了四種對孩子的照顧模式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 健康與安全依戀關係照顧下孩子: 這樣的孩子在安全、穩定、尊重的環境成長,被視為完整的個體,他們沒有被他人剝奪獨特的自己,不需要擔心會被丟棄、拒絕、忽略、責備。在這樣安穩舒適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夠在不同的關係中付出愛、擁有愛,但又能同時夠保持原則,成為既有能力照顧自己,又能照顧他人的人。 二.以權威與高壓式對待孩子: 孩子不允許有自己的主張,不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生命。當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感受、渴望時,得到的回應可能是斥責、奚落、拒絕、忽略或被責罰。這樣的關係下,可能導致孩子在未來面對人際關係時,除非面對比自己強勢的人,否則可能複製了之前權威照顧者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三.以寵溺型對待孩子: 家長完全以孩子為主要關注對象,以無限度的供應為照顧方式。為了討好孩子,家長盲目地跟隨孩子的行動與情緒起伏,完全失去了界線與準則。這樣的管教方式令孩子無視父母的情況,只注重自己的需要與感受,並認為別人的存在是為了提供及滿足自己個人的任何需要。在人際關係中,過於自我中心的他們,慣性地索求別人滿足自己的要求,不斷地討要,完全缺乏同理心,無視他人的感受。 四. 以忽略與漠視對待孩子: 從小被忽視的孩子,無法在自己的經驗中體認到自己是與人互有連繫的。他們沒有能力與人建立連繫,因為他們沒有經驗過親密、分享或依賴。這類人在與人相處上,表達較為內斂,甚或刻意保持疏離,不會有太多的情感變化,也不會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致難以與人相處。 成年的我可以把人生問題推給「原生家庭」嗎?「原生家庭」決定了我的一生嗎?那麼能夠改變人生的是什麼?這方面的問題,值得深思,我們下一次再作討論。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十二月 2024
牧者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