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姑娘
今個主日是青少年主日,如果上網搜尋青少年的資料,首先出現的除了對青少年的定義,其餘大多是支援青少年的社福機構及關注青少年人精神健康的資訊。對於離開了青少年期的成年人,能否明白今日的青少年的處境? 看過中學駐校社工的分享報導,指出香港社會瀰漫競爭氣氛,教育似乎僅剩一條路可走——在考試中取得高分,遺憾的是學生對「知識可改變命運」卻是存疑。 另一方面,曾經有人形容現在的青少年是:雙職父母超時工作下的一代。如果與父母親的關係疏離,容易增強了朋輩影響力。加上使用電子產品的沉溺問題,網上世界又危機四伏,而近日社會因為《逃犯條例》修訂惹起社會爭議,不但加強青少年對政府的不滿,亦有可能影響青少年與身邊人的關係。 青少年是預備進入成熟期的一個階段,心理特徵渴望獨立、自主,追求別人的認同。他們做事情充滿了熱情,但意見不合,容易「一言九頂」,相信家長也領教不少。 教會的年青人也面對同樣的處境,不過他們是較為幸福的一群,有父母的關心,亦有導師、弟兄姊妹的同行。這段時間,他們聚集在不同地方預備不同的事奉,有預習敬拜,有製造刊物,樂此不疲,透過服侍教會,他們凝聚在一起,並且喜見作組長的年青人陪伴他們,這種陪伴、認同感在青少年的成長尤為重要。筆者的青少年期在導師的關愛下成長,從他們身上學習愛教會、服侍教會。盼望教會的年青人有堅定的信心,整個群體繼續有活力地健康成長,參與的、事奉的繼續蒙神的賜福。 評論已關閉。
|
牧者之言每星期一篇, 發佈日期
二月 2025
|